发信人: yerk(如空)
整理人: yerk(2002-06-01 12:29:03), 站内信件
|
在上海(4)
行程中的安排是离开上海到周庄,早晨起来得比较早,天空又是阴沉沉的,还下起了星星点点的雨,我们吃过早餐后,即打车到公交车站。这是通往青清的公交车,终点是朱家角,朱家角作为江南水乡是网友们比较推崇的去处,坐上了车后,我的朋友来了电话,告之我应该去的地方是昆山,我一点也没有昆山的概念,而只是知道周庄和朱家角,而且朋友也说是下午才能到周庄,而且朱家角离周庄还有四十多分钟的路程,看来到朱家角有时间了。
公交车确如网友介绍的那样非常便宜的,只要7元就可坐到朱家角,而且上车时由于我们带着行李,因此想坐下一辆不挤的车,但是上辆车没走,下辆车是不能开门的,这种情况说明管理是比较到位的。早上九点来钟,人并不是很多,看不车上大多是到朱家角游玩的。
来到朱家角,提着沉得行李,可是在公交车站却没有存行李的地方,进镇的卡口上有许多的当地人在指挥大家去购票,因为古镇的游览与其他的景点不同,是一种敞开式的,所以在大门这儿对人进行购票宣传是不得已采取的策略。我问一个老师傅在哪儿可以存包,他说没有,而且很遗憾的说这个还没有考虑过,确实,象我们这种带着重重的行李来游玩的还真是少见。我们带着行李买了票向里走,门票不贵每人十元,虽然我们并不知这里的景色是否值十元,但是也没有必要大老远的来这里计较这十元钱,这是旅游者必须具备的心态。还好我们看到一个大的宾馆,我们进去把行李放下,解决了我们的负担。
朱家角的水道并不是很成规模,但是具有水乡独特的韵味,我们去的比较早一些,游人还没有到多少,所以显得很安静,这让我们很细的欣赏着江南水乡的景色,而相机的卡卡声也为我们未来对朱家角有个深切真实的回忆留下胶片的记录。石桥,水道和白色的屋檐及黑色的屋项,给这个小镇填上了重重的水墨画的痕迹。天空仍然飘着细雨,打在小面上形成点点涟漪。我们穿着里弄,踏寻着古镇的风情与水土。在一个小巷中,有一个什么淼森的人故去了,那里正在办丧事,虽不是非常的大规模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话多的花圈,一些邻居和家人正在做着当地民俗的祭品,我只扫了一眼,不知他们是否忌讳别人看,因此并没有驻足。走过那偏僻的小巷,看到镇上人家都在起来,有些老人正在吃早餐,看来昨天这里也很劳碌,一个磨刀匠正在给一户人家磨刀,那专注的工作被我留到了我的胶片中。
在偏僻的差点迷路,不过小镇不大,没用多少时间,我们又折回水巷,这时人已经很多,我们一看时间已到了11点半了,就决定坐下来吃点小镇的特色食品,而我们一进入小镇就看到许多卖扎肉的,那是什么样的东西从字面上不容易想象到,我们看到的上红红的用粽叶扎绑的食品,看来这种肉食就是大家都称乎扎肉了。中餐我们在一个小桥旁的饭店二楼坐下,那个有五十来岁的男人把我们引上楼,我们选 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在那里可以看到水巷的人们的身影和船只的流动,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休息的地方。我们除了点了一份扎肉外,还点了田螺塞肉,即是把田螺肉与猪肉混合后塞到螺的里面再炒,味道不错。当然还点了河虾,活的,并不贵,五块点一两。点的豆干雪菜不太成功,因为豆干较少,而且也没什么味道,没有想象的好吃。其他的菜印象不深了,反正是酒足饭饱吃得很开心,在吃饭的过程中,我召唤那个服务员,而那个女服务员有点无动于衷,旁边的人说应该唤她老板娘,不然她是没反应的。我说,我看她不象老板,怎么能喊她老板娘呢。
吃完午饭,我们继续前行,这时的游人已是接踵而至,小小的巷子中已很难有大的空隙。天空已放晴,我们的心情也没常好,没有遇到什么不顺的事,这是这次朱家角给我们的这次旅程的最好的纪念。在寻找WC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仅游了小镇的一半,而另一半才是大家看得比较多的地方,那是一个开阔的河道,有个寺庙建在边上,还有个放生池以及放生亭,看来我们只顾走偏僻的地方了,而这个朱家角有代表性的桥亭都没有看岂不遗憾?在放生池边,有人在兜售鱼苗,看来生意并非很好,大家并不是来这搞什么仪式的,不会对某些事情感兴趣的。
匆匆的一游,朱家角给我的印象即深刻又模糊,深刻的是水乡民风淳朴,没有强买强卖的,有些商业活动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对人比较热情,在我走过一个小巷的小时候,看到一个告示,即是镇政府贴的,内容大致是要学习周庄、同里等地的经验,设卡收票,而这样必定会给居民带来不便,政府做了一定的说明,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里的旅游并非大家想象的好做,而是还处在初始阶段,而正是这种阶段才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记忆。模糊的是我们并没有购买一张有关朱家角的任何有文学的东西,对这里的情况没有什么意体的概念,所以,历史、人文我们都不了解,这就是我们对朱家角一游的缺憾了。
---- 在此进入我的主页
在此给我留言
来我家里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