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028902(猪扒)
整理人: jaja(2003-09-21 13:05:35), 站内信件
|
《苏州杂志》1998年第3期
芦墟“轧神仙”
徐文初
一年一度农历四月十四在苏州下塘街神仙庙轧神仙,盛况经久不衰,名闻苏、锡、沪一带。其实,吴江芦墟镇泗洲寺的轧神仙,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场面颇为壮观,只是鲜为人知而已。
芦墟镇在明代以前,只是汾湖滩头的一个小村子,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居民至千家,货物并集,贸易益盛,始称为镇。”令人不解的是:芦墟镇的泗洲寺却在唐代景龙二年已经建成,比芦墟建镇早了足足八百多年!
泗洲寺大殿供奉如来佛,另辟观音殿、禅房等多间,占地约3亩,是佛门圣地。与众不同的是,这座佛寺别开生面,专门开设一间“神仙堂”,让道教的吕祖即八仙中的吕纯阳大模大样地在此收受人间香烟。史载佛、道两教为称霸天下,屡有争斗,各不相让,激烈时竟至你死我活的地步。泗洲寺里竟可容忍仇家同室而居且让其同受香烟,堪称滑稽可笑而又叫人费解。这种异乎寻常的宗教现象,可惜已无资料可以查证,个中原委已成千古之谜。
泗洲寺神仙堂的吕纯阳神像,高约1公尺,四肢按“髂”可以自由伸展,身穿道家服饰,供奉在精工雕琢的暖阁内。堂内设施考究,佛事用具如忏筒、云板等一应俱全,两壁挂满问卜吉凶和中药“仙方”笺诀。传说中的吕纯阳,又叫吕洞宾,精通医道,善撮百药,有起死回生的本事,他的传闻颇多,几乎妇孺皆知。也许正是这一原因,他在八仙中格外引人瞩目,成为大家,尤其是病家敬崇的偶像。
平日里泗洲寺各个佛殿冷冷清清,唯有神仙堂香客不断,烛台上红烛高烧,铜炉口烟雾飘渺,两相比照,有隔世之感,很有些“香伙赶走和尚”的味道。在清末至民国期间,寺内由一位名叫广缘的和尚主持,不管是佛殿还是神仙堂,所有佛事一盖由他操办。无奈拜佛的少求仙者多,故而除初一、月半外,山门终日紧闭;神仙堂却迥然不同,门户四季敞开,香火终年兴盛,那烟雾腾腾香风阵阵的气象,宛若人间仙境。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芦墟泗洲寺和苏州神仙庙一样,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寺里寺外人山人海,互相挤轧,称为轧神仙。在此前数日,泗洲寺众僧由主持统一号令,把所有殿堂、佛像及一应佛事设施进行全面清扫整理,寺内寺外所有空旷地面的野花杂草,也需彻底清除,以示佛门圣洁、佛地清净。同时,还要筹备大批素斋“神仙面”,供香客进香后进餐,吃了神仙面,也就结上了“仙缘”。这批神仙面收入颇丰,僧人们尽管忙得晕头转向,皆乐而为之。
每到轧神仙那天,赶烧“头香”的人特多,又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她们为此可以彻夜不眠。肩挎香袋、胸挂佛珠、手提香篮,或步行,或坐船,于凌晨前赶到神仙堂在吕祖前顶礼膜拜;还有在黎明前赶到的人,叫烧“早香”。这两批人一来最重要的就是在寺内寺外的花草上集露水、拔仙草,认为这天的露水和杂草都带有仙气,可以治病,究竟治好了什么人,那就谁也说不清了。
在这种轧来轧去中,获利最多的,倒是那些小本经营的流动商贩。在这一天,不管是泗洲寺周围,还是镇区大街小巷,临时搭棚设摊的小吃、穿梭巡回的提篮小卖比比皆是,他们拉腔拉调地亮嗓吆喝,此起彼伏,声声不断,整个空间仿佛也被轧得透不过气来。还有街头巷尾的“小热昏”、“拉洋片”,夹杂在摊贩间相映成趣,引得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伸头踮足,到处乱轧,连玩带吃,小贩们顿时腰包鼓涨,大发神仙财。
往者已矣,即使现在也有轧神仙的活动,也比旧时头脑清醒,仅仅凑热闹,玩玩而已,神仙是轧不上的,到时捧回几盆花草盆景就心满意足了。
---- 在一个不习惯于和对方回忆的年代,我们选择了刻意的遗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