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已关闭版区>>● 时事新闻>>社会透视>>高考语文:18分大题疑与海淀模拟题完全相

主题:高考语文:18分大题疑与海淀模拟题完全相
发信人: missz()
整理人: (2000-07-09 22:05:04), 站内信件
高考语文:18分大题疑与海淀模拟题完全相同

----------------------------------------------------------------------
----------

http://edu.sina.com.cn 2000/07/09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作者:蒋树业

  在7月7日上午结束的全国普通高校入学考试语文试卷中,第四大题18分的阅
读题,其文章竟出现在“名噪全国”的北京海淀区6月份的二模试题中,而且设题
分值完全相同,令人大惑不解。语文教育界多数人认为,这是命题者有意而为,
因为他们不可能不去考虑在全国影响巨大的北京六大区一模、二模试题,而且是
在六月份刚考完的二模题。不只是谁的通知还是命令,全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
,还没有谁敢不做北京-首都-各大区的试题,都知道里面有高考的信息,如今终
于得到如此完美的证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高考的威信,失去了高考
的公平,说得更严重些,这是我国建国以来高考最大的一起命题失败,是命题人
工作的严重失职!!!它给有关部门的所谓“名师、名题、名模”找到了说辞,
开拓了市场,给应试教育的源头-京城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
了巨大负面效应。希望有关部门为此给全国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复。附2000年高考
语文试题和北京海淀区6月份二模语文试题:

  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
。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
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
,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
来,胡马长嘶,(上咸下角)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汉代从
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
、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
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
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
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戌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ou):掺望敌情的
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
,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
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
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
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
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最后两句划线)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
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
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
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
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
一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
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
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2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
城的现实的?(6分) 

  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
)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23.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惟一的人工痕迹
,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
,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黄云间的归鸿”联想到“昭君出塞的老路”和“苏武牧羊的北海
”,借飞鸿作为悠悠岁月的见证,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B.作者借“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代指阵亡的将士,更加重了回顾历史时
的凄婉的色彩。

  C.“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万寿无疆”,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是
对闭关锁国政策辛辣讽刺。

  D.“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归来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历代封
建王朝和亲政策每每遭受失败的痛惜和反思。

  E.文中描写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登上烽火台后喜不自禁的细节,主要是为了
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喜悦。

  标准答案:

  四、(18分)

  21.(6分)

  (1)评价历史(2分)

  ①凄婉的历史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答出一点不得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看待现实(4分)

  ①开放

  ②自信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2.(4分)

  (1)(2分)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以感情;答出一点得
1分。

  (2)(2分)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
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3.(4分)

  (1)(2分)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2分)

  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

  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答出一点得1分。

  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4.(4分)

  A B 

  答出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4分。答案超过两个的,本题不得分。

  2000年6月份北京海淀区二模语文试题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_24题

  长城

  鲍昌

  ①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
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问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
,听不到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②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仁立的凝思中
,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
袭来,胡马长嘶,遇栗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
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
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③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惋的历史,长城! 

  ④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勒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
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
,绝荒漠,婉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
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
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
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
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
屏障,紫塞不再是嵌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
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⑦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⑧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
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抑或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
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
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
一位丰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他并高举双臂,
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⑨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
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⑩你不语。你扎根纠住群山,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⑥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
城! 

  注:①遇栗(bìlì):古代管乐器,汉代由西域传入。②斥堠(chìhòu):
古代掺望敌情的土堡。

  21.开头一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解析:

  通过对长城秋景的描绘,引出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2分)一方面为下文做了
铺垫,(1分)另一方面渲染出沉郁、凝重的氛围。(1分) 

  22.根据第4段的内容,参照第7段的表达方式,补写出文章的第5段。(4分) 


  解析:

  原文为“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句式与原文一致,1分
;表意准确,用词恰当,3分;有不妥之处酌情扣分) 

  23.第6段中"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40字)(4分


  解析:

  长城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是自我保护的屏障,但历史证明,它无济于事,形
同虚设。(要点为两点,每点2分,表述差酌情扣分) 

  24.综观全文,写出第11段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6分)解析:

  综观全文,作者将长城作为古老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向每个中国人发问
。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引发第个炎黄子孙深入思考。第11段的含义是,
我们的祖先是有令人敬佩的智慧、勇气和力量的,今天,炎黄子孙也应该有承受
冲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4分。答案仅供参考,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得
分。)末段把历史和今天连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想和意愿,回答了前面
的问题,发人深思地收束了全文。(2分) 

  本文出自“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公(2)——是命题人疏忽还是有意而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捧出一颗爱心
█☆☆☆☆☆☆█  愿世界变得充满阳光                        
█◣☆☆☆☆◢█        
██◣☆☆◢██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0.219.120]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