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yldm(步惊云·X)
整理人: dyldm(2002-05-07 23:09:34), 站内信件
|
详细解说音频DVD
●钱志远
发表读后感
为加强下一世纪新音乐媒体的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录音协会RIAA,日本录音工业协会RIAJ和欧洲唱片工业协会IFPI联合成立了一个国际指导委员会ISC,研究制定出保护知识产权强化著作权法的音乐产品要求。在超级CD(SACD)和音频DVD(DVD-Audio)格式商定之前的1995年就公布于众,要求有十三点主要内容见表1。
表中ACMS(Active Copyright Management System)为主动版权管理系统,ISRC(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cording Code)为国际标准录音编码,SID(Source Identification)为源识别的缩写。
要求中与传统CD最不同的地方有二点:1.合法的音频数据输出;2.防盗版等对非法复制的对策。
当音频DVD和SACD上的数字音频向下一等级的数字介质复制时,即向CD-R、CD-RW或MD复制时,先要认证复制条件是否符合。是原版或有复制许可的,可以进行复制,但复制品已加入代别码,并按代别码的种类监督复制代数。
对将来的可录DVD和可录SACD,复制时如何控制,音质保持到何种等级及收费问题还没有最后定论。以上为合法取得数字音频信号的要求。
防盗版有两重严格的要求:一为明显的光学水印,任何人把正版碟片迎光或某一角度的侧射光照射下,都能容易看出特定的“水印”图案或字符。这种印制技术尚未扩散,故能有效地识别正版和盗版碟片。其二为电子水印,在音频数据流中,以密码的方式放入一种电子水印。这种水印信息肉眼看不出,但播放机能够识别,信息不正确播放机就拒绝播放。
SACD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已有较详细的介绍,本文仅介绍一点音频DVD的现况。
自从DVD物理结构确定起,音频DVD就进入了格式敲定的阶段。去年3月公布了暂行版本0.9版本,9月份由177家公司参加的DVD研讨会下属的音频DVD工作组WG4(工作组由39家公司组成)披露了音频DVD的1.0版本标准,主要格式见表2:
音频DVD 1.0版本与0.9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1.0版本采用了英国Meridian公司的无损压缩包装传送技术MLP(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无损压缩是相对于自适应类丢弃部分信息的压缩而言的,其压缩与计算机文件压缩类似,把信息之间的空间压缩掉,信息本身丝毫无损。当然压缩量比有损压缩要小,约一半。
采用这种压缩方式后,使0.9版本中的四种取样格式:(1)双声道 192kHz/24bit×2,(2)六声道96kHz/16bit×6,(3)五声道①96kHz/20bit×5,(4)五声道② 96kHz/24bit×3+3.48kHz/24bit×2,演化为更为划一的取样格式。所有格式的记录时间都可达74分钟,其中可实现六个声道的96kHz/24bit格式和二个声道的192kHz/24bit格式。这样就可与所有的数字音频格式对应。
为了方便用户,记录多声道的软件,制作者必须同时记录有向下混合成二个声道的数据。使多声道碟片可以在二声道系统中,直接播放出完整的符合原制作者意图的音乐,而不是由播放机自行其是地混成。
音频DVD 1.0版本的敲定至少可以使前阶段音频DVD格式和片种混乱的局面不再继续下去。市面上音频DVD已有三类,分别被称为A碟、AV碟和VAN碟。
A(audio)碟只记录192kHz/24bit的音频DVD数据,市面上的DVD播放机不能播放。必须用音频DVD播放机才能播放。
AV(audio video)碟可称桥碟,它在记录192kHz/24bit DVD音频的同时,还录有96kHz/24bit的视频DVD规格的同样声音。该碟可以放入音频DVD或现行视频DVD播放机中播放出不同质量的相同声音。它起了两种音视格式的过渡作用,故称桥碟。
VAN(video audio navigation)碟为视频音频引导碟,是为了在音频播放机里播放视频DVD声音格式而生产的碟片。视频DVD可直接播放这种碟,音频DVD机播放时,要通过特定的音频引导程序变视频DVD格式为音频DVD格式后播出。这种碟恐怕是为解音频DVD播放机缺乏音频DVD碟片之渴而设计的。
三种碟都可以在音频DVD播放机中播放,也可以在将来的视频DVD播放机中播放,但现行的视频DVD播放机就有所选择。
在新世纪的两种超级音频媒体中,音频DVD的优势仅在于DVD播放机已成为未来家用视频设备的主流,而为广大消费者熟悉。当能播放音频DVD的各种DVD播放机上市后,新世纪音频的硬件障碍就不存在了,容易形成软件市场。但这类DVD播放机需有能解读MLP、PCM编码的信号处理能力,至少还要有2路192kHz/24bit数字音频的DAC和频宽大于96kHz,动态范围和信噪比尽可能高的模拟电路部分。如果要能播放多声道音乐,还需六路96kHz/24bit 数字音频的相应电路。最低价值在多少尚不清楚,但1.0版本的公布为这一切打通了航道。
缺乏播放设备,碟片就不会有广阔市场。ISO的十三项要求来源于软件商对碟片市场的估量。现行CD机能兼容新音频格式碟片是新型碟片成长壮大的环境条件。虽然因DVD集团的十几次交涉,ISO不再坚持碟片的下兼容条件,承认了音频DVD格式。但碟片商是否会生产这种碟片,全在于音频DVD和兼容的视频DVD机的普及程度,庞大数量的现有CD机丝毫帮不上忙。从这一点看音频DVD已先输一着给SACD。
能兼容音频DVD的DVD播放机,还原的音质能达到什么程度还很难说。频响达96kHz,量化精度至-144dB的声音信号,都不是现在的功能、音箱甚至A/D、D/A芯片能达到标准的。新世纪的音频质量主要已不再由格式,而是由周边设备的还原能力来决定。也就是说,若不将设备全面升级,你仍听不到新一代的数字音频声音。这一点与SACD相同,所以两种新格式目前还缺乏普遍的人气。
金嗓子公司一项市场调查表明90%的用户对现行CD的还音质量是满意的。事实上大多数民众,特别是国内的用户,都还没有把CD的潜质用尽,所以格式的升级不迫切。人们对多声道音乐的需求更无从谈起。十几平米的小居室,放五六只音箱视觉上很煞风景,听感上缺乏雄伟壮阔,反显拥挤。因为声场尺寸小,直达声和混响声的声能比以及直达声与第一反射声之间的时间差都有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当前多声道的电影伴音都在走双音箱虚拟的新路,而音乐立体声反倒用起多声道似不合潮流。最致命的还在于音乐多声道理论上还是空缺,实践上也没有一种合情合理的信息分配方式。可以说是硬件设备厂先于音乐软件制作者想出的一种格式,能否成功还要经受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但从长远角度看,作为跨世纪的音源格式有理由要订在现实的前面,给整个音响技术留出升档进级的空间。把频响和动态、信噪比的极限定得超过现在研究出的人类听觉极限,也并不为过,毕竟科技在不断进步,人对自身的了解还很不足。
从实用角度看,民用电子类消费品的一大特点是功能品质走高、成本价格却在走低。获得一定的音质,用高级技术的下层比初级技术的高层更经济。廉价的192kHz/24bit格式的普及型设备就会出比现行的Hi-END产品有更好的声音,使Hi-Fi更容易地走向大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