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梦飞珠澳>>ω■艺术长廊·深情每天■ω>>ω旧版精华暂存ω>>暂存(1)>>心理学认识[六]----从紫衣孩子的日记想起

主题:心理学认识[六]----从紫衣孩子的日记想起
发信人: tenyi8888(◥天涯忘名鸟◤)
整理人: tf386930(2002-05-10 14:50:12), 站内信件
下面这则日记是紫衣朋友的孩子所写,我将以这则孩子的真实日记为参考,以我所认识到的心理学来作点自己的感想,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附儿子的日记 
                      我烦 
                     5月5日 
我烦,我烦我妈妈每天留作业,甚至早晨也给我留作业,写不完不能上学。 
我烦,我烦妈妈每天不让我晚上看电视,不让我玩电脑。 
我烦,我烦老师留的作业,有时能让我写到八点。 
我烦,我烦班里调皮捣蛋的同学有时搞恶作剧,有时打人,耽误大家的时间。 
亲爱的读者,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紫衣


    对于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历来是许多家长头痛的事情。首先无可辩驳的一点就是:绝不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心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忘好的方向走。
    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字上。既然是“好”,就必然有一种“好”的标准,并以这种标准为方向去督促孩子。家长们的这种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就以紫衣为例吧,紫衣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生活的快快乐乐。紫衣也知道,要想以后生活的快快乐乐,就必须小时候要多多刻苦,才能以后做到博学多才和品德高尚,才能创造好的生活条件。由于旧世俗的影响,很多家长们都将博学多才与考试和文凭直接联系起来,一切都去看孩子考试成绩好不好,一旦考试不好,就成为否定孩子学习能力的理由。现代的教育制度,仍然显的老套和呆板,把所有的孩子们都局限在一种模式里,每个孩子之间由于天生的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必然不可能都能去适应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单一的教育模式,难道就是我们对孩子的能力的否定理由吗?一个孩子的能力并不是只依靠考试成绩去体现的,象生活自理能力,思维灵活能力,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这些能力并不一定能够在单一模式的考试中得到发挥,而这些能力却对以后走进社会是最实际的能力。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高材生,要是让他们去考文凭考学士都很十拿九稳,但走进社会后,在工作上,在自己的生活上,在处人处世上,却往往呆板的很,但他们所学习到知识又不能不说是博学多才,其实这就是书呆子的表现。博学多才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人的能力,它只是人的基础能力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发挥时所使用的一种材料而已!我们只去重视人是否博学多才,而忽视了人的基础能力,那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本质目的!这种封建的教育思维也根深蒂固的制约了我们太久了!
   我们的家长一直都是自私的对待孩子的!都完全只以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们制造一个狭隘的圈子,孩子们只能在这个设计好的圈子里活动,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果家长们的想法是先进的倒也还罢了,但现在有很多家长们的思想,何尝不是还只停留在以前的时代里呢?封建的思想枷锁并不没有被完全扫除,我们很多人口口声声的说封建思想也成为历史了,但其实自己就也在不知不觉的被这种封建思想余渣的枷锁局限住了!我们是否应该多去体谅一下孩子们的想法呢?孩子们接触社会虽然没有家长那么深刻,但这并不是我们就去全盘否定孩子们的想法的理由!孩子们并不是幼稚的!他们没有接触过以前时代的熏陶,他们对自己现在所接触到的时代环境的感受,往往是很真实,很直观的!甚至比家长们更为真实,更为直观!这是因为一个人面对任何的环境时,本能上都会让自己主动的去适应环境,而不会让自己去做出不适应环境的行为来。孩子们生活在现在的新时代环境里,这种新环境也和以前的环境大不相同,以前的环境衣食住行都成问题,于是人们的思想也往往往以如何的满足衣食住行为标准;而现代的社会环境里,衣食住行也不再是个主要问题了,孩子们基本都生活在一种吃穿不愁的环境里,如何的满足衣食住行也不再成为他们思想上的动力和标准,而是有了比衣食住行更为高级的思想标准和动力来源了!而我们的很多家长们却在摇头:“唉,现在的孩子啊,吃不愁穿不愁的,却总是不满足,不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是啊!孩子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从以前的衣食住行的满足都成问题的生活环境中走过来的家长们,思想还停留在那个时代里,又怎么能去深刻体会现在孩子们心里的需要和渴望?孩子们吃穿的物质欲望满足了,当然要去追求精神上的需求了,孩子们要看电视,孩子们要玩电子游戏,要玩电脑,要看有趣的故事书,这些精神上的兴趣追求,才是孩子们的动力来源,孩子们在这些兴趣的满足中,自然也会学习到许多的思想和能力。而读书,对大多数吃穿不愁的孩子们并没有很强的兴趣,他们在读书里感觉不到什么乐趣,也自然不会有什么读书的精神动力的,毕竟,现在的孩子们并没有以前家长们读书的那种“逼上梁山”的环境!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讲,他们的精神动力来源主要就集中在兴趣和理想上。因为有兴趣,就会很乐意的去做某些事情,因为有理想,就会有精神动力去为理想而学习而奋斗。我们的家长们,你们都也体会到精神动力对孩子们的重要性了吗?不愿意读书,不是孩子们的错误,而是怪我们并没有创造一个环境使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又怎么可能去自觉的读书呢?也许有的家长以很大的压力迫使孩子去读书,但这种压迫,是不可能使孩子们会去自觉的读书,而是在压力下自发的去读书,也就不会从读书中学习到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以后就多将沦落为书呆子!
    不要去责怪孩子们,不要去侮辱孩子们,不要去误解孩子们,孩子们自出生在这个社会上本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对社会上一切的反应,都是最真实最直观的!我们对孩子们的任何责怪,都只能换来孩子们对家长的反感和反抗!因为孩子们并不觉得家长所说的就有道理!孩子们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标准!作为一个家长,首先要去做到理解和包容孩子们的思想,给孩子们自己的思想一个足够的自由空间,毕竟,孩子也是人,人是都希望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的思想空间的。也许有的家长会问:“难道就让我们去完全纵容孩子们吗?!”我想多数的家长都应该学习过马列主义辩证思想的,任何事情总有个“度”,只要孩子们不超过这个“度”,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太狭隘的压抑孩子们呢?狭隘的枷锁和压抑,是不能换来任何人的信服的!而只能换来本能上的不服与反抗!
    在心理学里,人类之间有着共同的心理规则,但这是狭隘的心理学。广义的心理学是承认了个体的能力差异与性格差异的。狭隘的心理学只能作为一种抽象的心理总结,但在实际中针对某个个体人运用的时候,往往就发生很大的分歧,这就是因为每个单个人之间不同的能力与性格造成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却仍然建立在狭隘的心理学基础上,以单一的规则与模式去对待所有的人,就注定了这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在广义心理学里,我们必须要考虑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未来的教育模式就必须要给予每个单个学生以充分的自我空间,使学生有着使自己扬长避短的自主权。每个人都有他相对优秀的能力和相对落后的能力,有这种扬长避短的自主权后,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秀能力。未来的社会环境,并不需要千篇一律的一样能力的人,而是在每种行业每种机构需要着具有针对性优秀能力的人!现在的教育模式,明显就是在把所有人的能力千篇一律化,优秀的能力得不到环境去深造,落后的能力得拼着命的去弥补,结构到最后的考试中,优秀的地方被落后的地方扯平了,并被我们评论为不求上进的差生,这又如何公平呢?或许有很多人会说:“我们并没有使学生都千篇一律呀!看我们不是让学生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文理科吗?可以选择特别的专业吗?”,这种想法的教育者们,何尝又不是在敷衍了事或夜郎自大呢?现在这种浅薄的教育分类,对未来社会高度分工化的环境来讲,充其量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而且这种教育分类只是在以学生的知识数量为标准,而并没有去给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各种基本能力的环境!
   教育模式的全面革新,绝不是某一个单一因素的改变就能成就的。它是一个全面的战线,需要多种学科,多种思维的融合和并进!而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孩子们是无辜的!他们自出生以来一无所知,从来都是我们这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最大受害者!一切都要从孩子的教育者们追求起原因!
   以上便是我对紫衣的孩子的日记中引申出的一些观点。希望作为家长或教育者的朋友们仔细思考一下,也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这些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
                                    -----tenyi8888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