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udotcan()
整理人: jowo(2002-04-29 08:27:12), 站内信件
|
2002年4月13日 帕里-亚东-江孜 海拔4200M-1200M-4000M
我想今天应该是入藏以来最高兴和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了。
因为今天见到了实在太多的景物了。从帕里这个全世界最高的镇(4200)一直下到海拔只有1200米的亚东。期间经历了一年的春夏秋冬。沿途的雪景真的使我永世难忘。
帕里镇海拨4360米,曾被西方人称之为“世界最高城”。这里的屋子与西藏不少地区的屋子一样,都是用石块垒起来的,黑瓦白墙,别有一番古朴的韵味。镇子周围块块农田中,绿绿的青稞,红红的荞麦,麦黄的油菜花,当你看到镇外远外那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你不得不敬佩藏民──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真是一个强悍的民族。
车过帕里不久,地势由平缓变为倾斜,我精神不由为之一振,因为这意味着亚东沟到了。
从帕里到亚东,三十多公里的山路,海拔从4300m一直降到了1200m,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看着身边光秃秃的山,逐渐出现了苔藓,然后是低矮的灌木,是高大的乔木,直到最后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仿佛走进了一个立体植物园。早上从帕里出发时,身上裹着羽绒服,到达亚东时,就只需穿一件体恤了。出发不久,在离路边很近的一片沼泽地里,我们居然看到了一对野生丹顶鹤,高傲的神情,优雅的姿态,在相亲相爱地亲吻。远处依然是牦牛和雪山,荒凉的沼泽地,因为爱情的出现而显得如此温馨美丽。我们悄然地把车停在一边,小心翼翼地看着它们,生活在这远离尘间烦扰的地方的神仙眷侣。
路边,湍急的溪流在奔腾。向前看,一团团云雾翻滚着,迎面涌进山谷,连绵不断。两边的山,高一点的已经看不出山顶,低一点的,若隐若现。伸手出窗外,好象能捕捉到云朵,空气湿得好象能拧出水,这可是印度洋的水啊!几十米外山谷中的急流和两边山上松林的阵阵涛声,让我们这些城里人更感觉到这山谷的幽静。现代人推崇的“森林浴”和“负离子浴”,不知不觉中也让我们享受到了。
下司马镇的居民住宅与帕里镇的风格迥异,帕里镇的民居一般是石头结构的平房,而此处原始森林覆盖,就地取材方便,因而民居以松木阁楼为多,虽有一些藏式石砌楼房点缀其间,但门窗还是离不开木头,所以这里被誉为木文化的世界。这些房屋,门窗、栏杆和屋檐等处往往有手工雕刻或绘制的藏族风俗图案,色彩缤纷艳丽,让人目不暇接。不过,留给游人更深印象的应该还是鲜花。不管是屋前的小院,还是楼上的阳台,抑或是窄窄的窗台,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
镇北的董嘎寺,据说已有500年的历史。1951年7月,中央代表张经武专程经印度抵达此处,与离开拉萨在此等待观望了八个月之久的达赖喇嘛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并面交了毛泽东主席致达赖喇嘛的亲笔信及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的副本,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为此,该寺还在门前立“会谈碑”以作纪念。
中午我们在亚东放开胃口地大吃了一顿,那些新鲜的亚东雪耳真的非常美味,可惜都是新鲜的,否则我都带点回广州了。师傅介绍说亚东鱼是特色,但是吃这个比较贵,RMB180/条,同时还要主管部门写意见,因为它是保护动物啊,所以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了。
踏上回程。车子慢慢上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直观的生物课:沟中的植被逐渐由针叶林、阔叶林混交带变为针叶林带,在4000米左右,只剩下低矮、耐寒、耐旱的灌木丛及草本植物,而武侠小说中那鼎鼎有名的雪莲花及抗高反应的良药红景天则生长在更高的地方。
到达江孜古镇时,已是晴空万里,稍往前行就看见了那屹立在镇西宗山之巅的江孜宗堡。蓝天下错落有致的古堡建筑群,令人不由地想到了1904年那场可歌可泣的江孜保卫战,想起那些宁死不屈,跳崖捐躯的抗英烈士,登上宗山,抗英炮台依稀可见,土枪、大刀、弓剑等静静的躺在陈列室里,令人不禁肃然起敬。这里就是《红河谷》的拍摄地了。
晚上我们在江孜三苏餐厅放开胃口地吃了一顿饭,吃了花旗参炖鸡,是入藏以来吃得最好的一次了。本来老板说是要给我们做雪鸡的,但是我们想雪鸡是保护动物,同时如果在西藏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回到平原会有报应的,所以我们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了。
现在我对那些感冒和高原反应的完全不怕了,就好像自己是本地人一样,完全适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