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网友专辑』★★>>暂存档>>小资

主题:小资
发信人: eatfri(寂寞流星。胖子)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5-08 15:12:08), 站内信件
提到小资,我不由想起平克.弗洛依德的摇滚音乐片《迷墙》,里面有个镜头:不计其数的人带着相同的面具,在庞大机器的传输带上,器械化地行走着。他们如此循规蹈矩,以致于一个个掉进绞肉机里,化为新鲜的粉红色肉酱。没有人反抗,没有人觉得不正常,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这正是令观者毛骨悚然的地方。 

小资,几年前还是一个略带贬义的调侃名词,今天却成了社会崇尚的主流标志。翻开杂志,打开电视,上互联网……任何一种媒体,全部被病毒性感染,有气无力地传播着同一个声音——小资。到底什么是小资呢?好像是一张万千副脸孔都适用的面膜,竟然令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如此趋之若骛,迫不及待地捂在自己脸上。又像是八十年代第一批买西装的人,总也舍不得剪去袖口上的商标,生怕人家看不出是名牌。这个标签的诱惑力是极大的,大家诚惶诚恐地伸长脖子,让它在额头上盖个戳。似乎不沾上一点儿小资的边,就是与时代脱节,就是自绝于人民群众。 

据说,这是一种精致而且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听起来有些高深,看来要好好学习。然而,真正想深入去了解,却发现根本深不进去。翻烂了几本印刷精美的铜版纸刊物,大致明白了如何识别小资。香水、西餐、咖啡、王家卫、村上春树、洋文名字、爵士乐、笔记本电脑、美容、香薰、鲜花浴……折腾来,折腾去,就这些玩意儿。顶多再细分:香水是要用chanelNo.5、还是Dior或者PYTHON,咖啡要喝蓝山、摩尔、还是卡布其诺,化妆品是抹蜜丝佛陀、雅丝兰黛、还是资生堂、植村秀……你真要跟他探讨JAZZ的发展史,十个小资九个懵。 

上面列举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希奇。在这个物质过剩的年代,只要你消费得起,什么都可以拥有。毕竟读过几年大学,那些希奇古怪的洋名称和复杂的使用方法不会吓倒你,但是标价就难说了。身为小资当中的一员,不是高档品牌货是不好意思用的。起码不敢在同类面前公然使用,虽然家里也藏着一双夜市买来的拖鞋。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钱。只要有钱,你就可以小资。至于要“滋润”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你的钱袋有多深喽。No money,No 小资。——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小资对待钱的态度,向来比婚外恋注重些。感情可以马马虎虎,Money可一点儿也不能含糊。他们艳羡“大资”的挥金如土,讥笑寻常百姓下馆子只会点麻婆豆腐。这是一个严重拜金的群体,虽然表面上闭口不提。“提什么钱,好像很俗气耶。”小资MM会娇嗲嗲地说。但是,身旁一旦出现多金的钻石王老五,她们又会像向日葵一般齐刷刷地行注目礼。再盘计着怎样套牢他,为自己添一张闪光的信用卡。小资女性都很浪漫,又时常多愁善感,对月伤怀、临花照镜。但是,她们决不会嫁给贫穷的诗人,哪怕是拜伦、雪莱的再世。当然,诗人的存折里如果有九十九万,她还是愿意放弃一个身价百万的农民企业家来将就他。毕竟,少那么一万块,而添几分情趣,她算来算去还是觉得划得来。 

小资口口声声说着东京、巴黎、纽约……还时不时冒出几句洋文,好像已经跟国际接轨。骨子里奉行的,却是地地道道的国粹——中庸之道。他们表面上什么都懂,却没有一项深入。听了许多高雅音乐,却只会唱卡拉OK;自以为审美趣味极高,却只看得进漫画书;一会儿做健身操,一会儿练芭蕾,却总是三分钟热度。在这个圈子里,该看什么书,该看什么电影,该听什么音乐,该去什么地方旅游……大家都心照不宣,重复着他人的体验。这就是小资的所谓“个性化”?事实上,很难看到一个如此共性的群体。小资是不需要创意的。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主流,自然而然有各式各样的媒体来指导他们如何穿衣,如何布置家居,如何搭配眼影和唇彩……款式、颜色,你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选择。太出格?OUT,你被踢出了。中庸的小资,怎容许你出轨?不想尊崇其中的规范,你就不要冒充小资嘛。 

小资最喜欢骂人家“没文化”。但是,小资的文化是怎样的呢?讲几句貌似高深、又让人觉得非常耳熟的话,原来是在某个经典影片里的对白。心不在焉地翻看着《挪威的森林》,只是为了在咖啡厅里摆出个姿态。写一些心情文字,脱离不了故做冷漠、顾影自怜的灰调色彩。操着日剧里学来的一些口头用语,接起电话就“莫西、莫西”,对着镜子笑一笑,大叫一声“卡哇伊”。好了,这都是小资的必修课,也就是小资文化的体现。抛开这一套,关心的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真正在乎的还是商业上的利益。至于哲学、历史、美学……对不起,太生僻了。小资们不愿难为自己。 

不过想一想,小资也是无可奈何的。他们当中的中坚分子,大多是外企或者效益较好的私人企业里的白领。虽然薪资不菲,平时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他们比普通百姓有钱,却又远远不及自己的BOSS们。付出了那么多,总不甘于默默无闻。比上不足,起码要比下有余吧?为了满足心理平衡,他们必须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于是,物以类聚,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圈子。 

因为被工作掏空了大脑,要他们在其他方面投入太多的心思,实在勉为其难。但是,过分平凡的爱好,又显不出他们的独特之处。于是,找些不用花脑筋,又能体现出一点儿文化品味的事情来做做。当然,利用了手头上的一些钱,可以跟劳苦大众拉开更大的距离。这样子,就不伦不类地造就了小资阶层。随着这个群体的壮大,商家发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又乘机煽风点火,鼓吹不已。小资,俨然成为时尚。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上来看,时尚,就意味着掏腰包,解放你的money。时尚向来是代价昂贵的,它那件美丽的外衣下面,就是赤裸裸的商品交易。你给钱,我满足你。 

眼花缭乱的消费,是否能掩饰单调的生活?无病呻吟的感叹,是否能填充贫瘠的心灵?当文化被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奶酪,包装在精美的盒子里出售时,是否还能叫做文化?小资,你只是滋长了拜金的气焰,滋生了一大批的自恋狂。 

一个真正有主见的人,是不愿意给自己贴上任何标签的。而那些标榜自己属于某个优越群体的人,往往对自身并非那么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感。小资,自我感觉良好,洋洋得意的小资。到底有几个人可以正确评估出自我的价值?原以为特异独行,却是最彻底的随波逐流,这正是小资的可悲之处。 

一种公式化的生活方式,一个乏味透顶的现代神话。小资,我实在看不出你的迷人之处。你那几分平庸的“资”色,还能把世人哄骗到什么时候? 






----
有人说当你不能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不会忘记。回忆真的是这么美好的吗?我只希望想起她的时候可以不再遗憾难过.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