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zswat(风之狼羽)
整理人: ayalee(2002-05-12 00:44:45), 站内信件
|
许多读者都有在公交车上遭扒窃的经历。他们说,扒窃真是神憎鬼厌,害苦了许多人,读者对反扒队员深表敬意。还有一些读者说,要对付扒手,不能光靠公安机关,市民应该共同行动起来,敢于与扒手作斗争,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同时要加强防范,保护好自身财产。为了便于市民识破扒手的作案伎俩,记者昨天跟踪采访,对扒窃手法进行揭秘。
第一招“拥门”这是目前扒手惯用的手法。扒手最喜欢博乱,而且善于乱中下手。在一些公交车站,公交车一靠站,乘客便争先恐后拥向前门,这个时候是扒手作案的良机。扒手经常是挤在人群中,拼命往前挤,但眼睛却四处张望,手到处摸,或是伸进事主的衣袋裤袋扒钱包和手机,或是拉开事主提包的拉链掏财物,或是将事主挂在裤头的手机偷走。等乘客都上车了,他们嘴里嘟囔“搭错车”掉头下车,到一边去分赃。有的甚至交了车费也下车。
第二招“贴身紧逼”一些扒手喜欢先选择目标,然后跟事主上车伺机扒窃。这类扒手跟事主上车后,紧跟左右,眼睛盯着衣袋、裤袋和提包,一旦事主放松警惕,钱包、手机便会不翼而飞。
第三招“女色勾引”这是聋哑人扒手常用的手法。他们通常是四五个人上车,由女同伙挤到男乘客旁,抚首弄姿,故意用胸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去碰男事主身体,分散其注意力,其他同伙乘事主心猿意马之机下手扒窃。
第四招“镊子功”这是扒手多年来的“保留节目”,他们扒窃讲究技术,配合医用镊子扒窃起来“得心应手”。为了能够施展“镊子功”,他们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因此大多在乘客上车之际扒窃,或在车上人较少时下手。他们所用的医用镊子有长有短,短的十多厘米,长的二三十厘米。
第五招“博同情”一些扒手不分男女,大多抱着一两岁幼童作掩护,在公交车站和公交车上挤来挤去作案,一旦得手,就将赃款赃物塞进小孩衣服里。如果被人发现,他们就动用手中“法宝”,使劲拧小孩的屁股,利用小孩的哭声掩护撤退。
第六招“障眼法”扒手为了扒到财物,往往想尽方法进行掩护,常见的是“起鸡翼”:一只手抓着车顶吊环,手臂弯曲起来挡住事主视线,另一只手悄悄扒窃。此外,用报纸、雨伞、旅行袋和塑料袋挡住事主视线,也是“障眼法”的手法。
第七招“刀片割”一些扒手喜欢用这种省力的方法,用钞票包着刀片,或将一小片刀片藏在指甲内,专割事主的提包、衣袋和裤袋,将里面的财物盗走,有时还伤及事主的身体。
第八招“隔山取火”扒手穿着西装或夹克衫,手揣在衣袋里,但衣袋是穿底的,手可以从衣服里伸出来神不知鬼不觉扒窃。
第九招“白领打扮”一些职业扒手最常用。他们西装革履,浑身名牌,拿着公事包,一副白领打扮,以此迷惑事主。这些扒手作案往往较讲“功夫”,看准了目标再下手。
第十招“偷不到就抢”这是外地盲流惯用看法,他们扒窃并不是靠“技术”,而是靠蛮力,偷不成便抢。他们常常是五六个人挤上车,在车上围着事主,乘事主不注意扒窃,如果扒不到或被事主发现,便依靠人多势众,逼事主就范。
第十一招“反手掏包”扒手与事主背靠背,将手伸到后面扒男事主装在后裤袋的钱包,或拉开事主提包的拉链掏走财物。
第十二招“飞象过河”扒手坐在事主座位后面,乘事主不注意,从椅背的空隙伸手过去,掏事主裤袋的钱包,或干脆用刀片割开裤袋窃走钱包。
九成扒手是外地人
据统计,反扒大队近几年抓到的扒手,90%以上是外地人,其中较多的是来自湖南、江西、四川、广西等地。聋哑人扒手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新品种”,而且此类扒手越来越多。今年11月,反车扒大队抓获180多名扒手,其中聋哑人扒手有88名。反扒队员说,抓获的聋哑人扒手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福建、安徽、浙江三省队为多,而且这些扒手都是成群结队到广州“打工”,有的是在聋哑学校毕业后,整个班南下广州作案。
---- 我是路过的。。。。..
---路人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