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icole_kim()
整理人: maryrock(2002-04-17 16:16:56), 站内信件
|
本周几乎要写看了0.8、0.9甚至0.5、0.3本书的读书笔记,书大多是以往看过的,不过重温而已,或者照别人的说法--“反刍”,不过年前给自己许的诺仍然有它的份量,看不下去时找几本别的有兴趣的东西翻翻,好在兴趣多多,尽管要真正激发自己是件很难的事,要照自己现在这种碎碎的写法迟早要把自己写碎掉。
第一本书:《黑铁时代》(王小波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王小波是从两个星期前看起来的,但接下来网上网下开始有人提醒我这是王小波去世五周年的忌辰快到了,这才悟到这一套书也是搭这趟顺风车出来的,不知不觉自己又赶上了这阵风。卖得应该算不错,《我的精神家园》上架没几天就销售一空。
《黑铁时代》是集合王小波早期的作品,大多都在网上读过,看早期作品总可以寻到一些创作中的脉络,仿佛看一只小老鼠在迷宫中左冲右突上撕下咬想找出一条路来,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尝试,况且,也确认了某些人的确走出了一片自己的海阔天空,持彩带当空舞。
第二本书:《日本野外自然博览》(日:菅原光二 摄影并文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看别的书看烦了的状态下就又去书架上费力地抽下这一本书来,因为知道它永远不会令我失望。
我喜欢这种人类社会边缘的野外自然,因为那是我的眼睛所能到达的边界,甚至不只是眼睛,书中不是还有野菜料理、蘑菇料理的照片么。山,是人能进的山,有和作者交往了二十年的风倒木;大海,是潮退去的浅滩;甚至还有神社中的鸭子、屋檐下的燕子、都市中的乌鸦;换言之,那是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的世界哦,但一颗爱自然的心如此洋溢,如此清新,在照片和文字之间活泼泼地跳跃着,这种东西是不是只有日本人才能做出来?中国人真的是生性如此粗疏?
俺遇到这种问题时一般都会大喊一声:
俺不活了!(其实意思是俺想再活一回)
第三本书:《瑞草之国》(王旭烽 浙江大学出版社)
好一个阳刚的名字,却属于一个女儿身,人在杭州,干的是茶叶文化研究这类的活儿,让人羡煞。她的《茶人三部曲》拿了茅盾文学奖好象,不过没见卖的。不过对她的文字水平不是很看好,占有的信息量倒够了。干哪一行吃哪一行啊。
最早看她的书是随笔集《爱茶者说》,翻了几页就放下了。这一本做得比较漂亮,卖相非常好。尽管内容与上面一本大同小异,但版面编排上颇见心思,文中有大量古人品茗的古画书法作品、茶具古董的照片,非常雅趣。
第四本书:《魔戒前传:霍比特人》(英:J.R.R.托尔金 著 李尧 译 译林出版社)
译林的《魔戒》新版本据我来看非常漂亮,和哈利波特一样的大开本用纸,封面也丰富许多,篇头章节则找不着相应的绘图,就全拿电影剧照代替了。
《魔戒》的故事情节感觉都非常简单(有朋友说始终感觉不如《龙枪》),这一本尤其如此,不过很适合上手,如果还没读过或读完《魔戒》的话,因为里面虽然也是一大堆闹闹哄哄的人一道上路,但人种较为单一,而且那些小矮人有许多可以合几为一,不似《魔戒》里每个人都有故事,都个性十足,加上队伍时合时分,不大习惯看外国文学作品的人一定会被他们吵晕。既然如此,可以先试着从这本前传开始。
第五本书:《乞丐.窃贼》(美:欧文.肖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已经成为我的枕边书。很有点想仿冒抄袭的意思,最近说话写东西也颇阴阳怪气,不过做的可能有点过,还是学不大来。
书中也有几个靠笔墨吃饭或成为习惯的人,对他们的评论和描述也颇为可乐。
“也许我也可以当个新闻记者,我既好打听事情,又好搬弄是非,这两项必须的新闻记者素质我都有。”
“我们作家的目的就是--要盗取你的一部分灵魂。。。。我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灵魂这个东西呢。”
“当你在那屋里打字的时候,我就想,我的灵魂又有一部分跑到你那里去了。”
我的灵魂跑到哪里去了?
第六本书:《国境之南 太阳以西》(日:村上春树 著 林少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看的第一本村上春树的书。
凌晨三点半看起,看到五点钟看完,中间有一度几乎想携着这本书从朋友家里跑走,一直走啊走的走到力竭为止再坐车回家。
我往沙发上一躺,按亮手机看看时间是凌晨四点五十九分。夜来仍然多梦,早上起来后仍然一路闲散从万体馆直走到近人民广场的地方。
多梦的我突然想到这本书中的片段,最惊心的几个片段无一不带有梦中的紧张与半透明,类似涩谷跟踪岛本、石川县的河流与停车场、街头与泉的相遇,都感觉如此。而其他的片段及故事,童年的故事、青春期的放纵、雨中的重逢、箱根别墅的激情,都似为了将这几个片段敷衍开来成为一篇故事的臆想。
仅从字面上和书里的意思解释,国境之南是因为成长中的差异而不能理解的事物,太阳以西则是超出了一个理解范围之内的事物,是永远不可以到达的地方。
所以我想自己关于这本书是做梦时的产物,也是瞎想而已。总之,是在理解范围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