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rnetc(九歌)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19 23:30:47), 站内信件
|
充满感情的人,怎能对抗感情呢?充满着爱的人,怎能对抗爱呢?理性的
人,怎能对抗理性呢?谁没有经验过音调之动人心弦的威力?可是,音调的威
力,不正是感情的威力吗?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音调是有声的感情,是表达出
来的感情。谁没有经验过爱的威力?至少,总听到过吧?爱和个人,哪一个更
强些呢?是人占有爱呢,还是强占有人呢?当爱驱使人甘愿为所爱者赴汤蹈火
时,这个战胜死的力量,到底是他自己个人的力量呢,还是爱的力量呢?真正
思维着的人,难道会没有经验过思维的威力,那碗是静穆无哗的威力吗?当你
忘记了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一切而沉思默想时,究竞是你支配理性呢,还是理性
支配和吞噬了你呢?科学上的灵感,不就是理性征服你的一次最出色的胜仗吗?
求知欲的成力,难道不是完全不可违抗的、征服一切的威力吗?当你压制某种
激憾,革除某种习惯的时候,总之,当你经过一番努力而战胜了你自己的时候,
这种战无不克的力量,难道会是你单独一个人的力量吗?或者,说得更确切一
些,这种战无不克的力量,难道不正是意志力,不正是暴力地管辖着你、使你
对你自己和你个人的弱点满怀愤慨的那种道德心的威力吗?①
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伟大的模范人物,即向我们显示了人的本质的
那些人,都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确证了这个命题。他们只有一个支配一切的基本
情感:实现那作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对象的目的。然而,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
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如果这个对象是若干
同类而不同种的个体所共有的,那末,它就至少像它按照不同的特点分别成为
这些个体的对象那样地成为这些个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
譬如,太阳是行星的共同客体。但是,太阳对于水星、金星、土星、天王
星,和它对于地球,并不是同样的。每个行星都各有自己的太阳。照亮着和温
暖着天王星的那个太阳对于地球来说就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只具有天文学上的、
科学上的意义。天王星上的太阳跟地球上的太阳,不仅看来似乎是不同的,而
且,实际上确是不同的。所以,地球对太阳的关系,同时是地球对自身的关系,
或者说,是地球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因为,太阳在作为地球的对象时,其大
小和光线强弱的量度,就是那决定着地球特有的本性的距离的量度。所以,每
个行星都在它自己的太阳中映射出它自己的本质。
所以,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你
由对象而认识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
的真正的、客观的"我"。不仅对于精神上的对象是这样,而且,即使对于感性
的对象,情形也是如此。即使是离人最远的对象,只要确是人的对象,就也因
此而成了人的本质之显示。月亮、太阳.星星也向人呼喊(认识你自己)。
人看到它们,并且,它们的样子就象他看到它们的那样,这一点,就是他自己
的本质的证据了。动物只感受得到生活所必要的太阳光,反之,人却连来自最
遥远的星球的无关紧要的光线也能感受到。只有人,才具有纯粹的、智能的、
不以个人兴趣为转移的喜悦和热情;只有人才会欣赏理论的视觉观玩之乐。眼
睛察看星空,观望着既无益又无害的、跟地球及其需要毫无关系的光线,而在
这种光线中,它就看到了自己的本质,看到了自己的本源。眼睛具有属天的本
性。因而,人只有用眼睛才能超出地球的限制;因此,理论是由观察天空开始
的。最初的哲学家,就是天文学家。天空使人想到自己的使命,即想到自己不
仅生来应当行动,而且,也应当要观察。
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所以,对象所加于他的威
力,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的威力。所以,感性的对象的威力,就是感情的威
力:理性的对象的威力,就是理性本身的威力;意志的对象的威力,就是意志
的威力。人,因为其本质是由情调所决定的,因而他受感情的支配,至少,受
在情调中寻得相应因素的那种感情的支配。可是,情调本身并不具有制服感情
的威力,只有具有丰富的内容、意义和有感情的情调,才具有这种制服感情的
威力。感情只为充满感情的东西所规定,也就是说,只为它自己、它自己的本
质所规定。意志和理性,情形也是如此。所以,不管我们意识到什么样的对象,
我们总是同时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本质;我们不能确证任何别的事情而不确证我
们自己。正因为意愿、感受、思维就是完善性,就是本质性,就是现实性,所
以,我们不可能用理性、感情、意志来相应地把理性.感情、意志作为有限的、
有端的、虚无的力量来感觉或知觉。有限性跟虚无性是同一回事;有限性仅仅
是虚无性之雅化而已。有限性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的名词,而虚无性则是病理
学的、实践的名词。对理智来说是有限的东西,对心来说就是虚无的。但是,
我们不可能意识到意志、感情、理性是有限的力量,因为任何完善性、任何力
量和本质性都是它们自身的直接验实和确证。我们如果不把爱、意愿、思维这
些活动看作是完善性,那我们就不会再去爱、再去意愿、再去思维了。我们如
果不感到这些活动有什么无限的乐趣,那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爱着的、
意愿着的、思维着的存在者了。意识,就是意味着存在者将自身当作对象;所
以,意识绝不是特殊的东西,绝不是跟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者不同的东西。不
然的话,他怎么能意识到自己呢?因此,他当然不可能意识到完善性其实乃是
非完善性,当然不可能感到感情是有限的,当然不可能设想思维是有限的。
意识是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爱,是因了自己的完善性而感到的喜悦。
意识是完善的存在者所特有的标志;意识只存在于满足了的、完成了的存在者
里面。即使是人的虚荣,也确证了这个真理。人在照镜子时,满意于自己的形
态。这种满意,是他形态的完美之必然的、不由自主的后果。美丽的形态在自
身之中得到满足,它必然因了自己而感到喜悦,必然在自身之中映照出来。所
谓虚荣,乃在于人只欣赏自己一个人的形态;如果他一般地赞美人的形态,那
就决不是虚荣了。他理应一般地赞美人的形态;他不能设想还有比人的形态更
美、更崇高的形态了。②当然,每一个存在者都爱自己,爱自己的存在,并且,
也理应爱自己的存在。存在就是善。培根说:“一切值得存在的,都是值得知
识的。”③一切存在着而具有价值的,都是优异的存在者,从而也就都肯定自
己、维护自己。然而,自我肯定之最高形式,其本身即是优异性、完善性、幸
福、善的,正就是意识。
任何一种对人的理性或一般地对人的本质的限制,都基于欺罔、谬误。诚
然,个体的人能够并且应当感到和认识到自己是有限的──这就是他跟个体的
动物不同之处。但是,他所以能意识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有限性,只是因为
他把类的完善性、无限性作为对象──不管是作为感情的对象,还是作为良心
的对象,还是作为思维意识的对象。然而,如果他竟把他自己的局限当作整个
类的局限,这就是由于他把自己跟类混同起来的错误;这种错误是跟个体对安
逸的爱好、怠惰、虚荣和利己心有着最密切的联系的。可是,如果我把某种局
限仅仅认为我的局限,那它就会使我受辱、差耻和不安。所以,为了从这种羞
耻感、不安中解放出来,我就把我的个性的局限看作是人的本质本身的局限。
凡我所无法理解的,别人也无法理解。这样,还要忧虑些什么呢?如果我还有
什么无法理解,那并不是我的过失,问题并不在于我的理智,而是在于类自身
的理智。然而如果把形成人的本性的类的本质──个体之绝对本质──规定为
有端的、有限的;那就是一种谬见,一种可笑而又罪过的谬见。每一个存在者
都满足于自身。没有一个存在者会否定自己,会否定自己的本质性;没有一个
存在者对自身来说是有限的。相反,每一个存在者,在自身之中和对于自身来
说,都是无限的,都在它自身之中有自己的上帝、自己的至高本质。存在者的
每一个限制,都只是对于另一个在它以外和以上的存在者而存在着。蜉蝣的生
命,比起活得比较长的动物来虽然显得特别短暂,但是,对蜉蝣自身来说,这
个短暂的生命已经很长了,已经相当于别的动物活多年了。毛虫赖以活命的树
叶,对毛虫来说,是一个世界,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待续)
===================================================================
① 个体(Individuum)──像一切抽象名词一样,这个名词也是最不确定的、
暧昧的、易误解的──跟爱、理性、意志之间的这种区别,到底是不是基于本
性的区别,这对本的论题是无关紧要的。宗教把人的力量、属性、本质规定从
人里面抽出来,将它们净化为独立的存在者──不管是像多神教中那样将其中
每一个都当作一个存在者,还是像一神教中那样归并为一个存在者──,因而
央解释这些属神的存在者并将其还原于人时,也必须注意这个区别。其实,这
个区别不仅由对象显示出来,在语言上和逻辑上(这是同样的)也得到证明;
因为,人将自己跟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心区别开来,仿佛尽管没
有这些东西,他还是某物似的。──著者
② “在人看来,人是最美的。”(西塞罗:《神性论》第1卷)而这决不是
意味着局限性,因为人也把美归给别的存在者;他也欣赏动物的形态美、植物
的形态美,也欣赏一般自然的美。可是,只有绝对的、完善的形态,才能毫不
妒嫉地喜爱别的东西的形态。──著者
③ 培根《新工具》,第1卷。
----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生物天地 鸟的世界
三思言论集 北京区地球科学
北京区生命探密 北京区自然科学
北京区宇宙探索 大自然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