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ei_zenmaster(磊 禅师)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0 23:54:22), 站内信件
|
目的论可以休矣
某传教文章摘录: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
缩。但水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水
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
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
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
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这是造物主的独
具匠心。
事实:
“但水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也
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
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看来这位传道士的物理知识还只停留在小学水平,这一段基本上是错误的。在冬天,河、
湖、塘、池是怎么结冰的呢?
1.当水体的温度逐渐下降,上层的水因为冷得快,所以其密度比下层的水大,开始对流运
动,上层冷水下沉、下层热水上升。最后,整个水体到达密度最低点4℃。
当温度继续下降,水的密度不增反降,所以冰本来就是形成于水的表面的。
如果假设冰的密度大于水,到临界点0℃之前,水将一直对流,温度再低而结冰的话,必
然是整个水体立刻结冰,而不是什么“一结冰就会往下沉”。这一点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明
白。
2.但是注意,上面的探讨是基于在封闭的系统之内(例如放在冰箱中的冰块格),不管是
密度是冰大还是水大,在两种可能性下,只要外界温度持续低于冰点,从上到下总归是被
“冻得结结实实的”,不论水反不反膨胀。
3.而实际情况中,河水表面封冻但下面水不冻的现象和水的反膨胀并没有关系,这是因为
地热的作用使越下层的水温度越高(例如:大冬天打上来的井水相对是热的),上面的冰通
过热传导将低温向下扩散,下面的热水通过对流将高温向上传递,结果是在动态中取得平
衡,整个水体庶不至于完全结冰。在冰的密度大于水的情况下,地热仍然存在,同样的条
件下水还是不可能全部结冰。何来,“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呢?
4.何况“为何水会反膨胀”也并不是用水化学解释不了,简而言之就是由于水的分子构成
决定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通过改变气压,可以产生若干冰的同素异形体,称之为
冰二,冰三,冰五,冰六和冰七。而它们的密度都比水大。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冰都是
膨胀的。
义理:
《荀子。天论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万物化生只是在物理和化学作用下进化的结果,之所以看上去如此和谐,用动态平衡即可
解释,无需加添一个额外的假设“上帝”。
胡适先生云:“西方宗教家往往用因果律来证明上帝之说。以为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从甲果推到乙因,从乙果又推到丙因。。。如此类推,必有一个“最后之因”。那最后之因便
是上帝。不信上帝的人也用这因果律来驳他道:因果律的根本观念是“有因必有果,有果
必有因”一条。如今说上帝是最后之因,这便等于说上帝是“无因之果”,这便不合因果律
了,如何还能用这律来证明上帝呢!“确为肯綮之论。
至于教徒宣扬的“目的论”和“神圣设计”尤为荒诞,我们的环境并非是仁而爱人的上帝
特意为我们所设计,《创世纪》中:“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
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神说,看哪,我
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
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
了。”不过是人类先民一相情愿的自大。真的照我们的自然界细细推究,一切证据反而在显
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古来驳此一说尤为众多,例如:
《列子。说符》: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
于 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 进
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
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替肤, 虎狼食肉,非天本为
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桓谭《新论。祛弊》:钩吻不与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人生也。譬若巴豆毒鱼,舆石贼
鼠,桂害獭,杏核杀猪,天非故为作也。
西人培根亦云:Final causes in physics are impertinent (格物而持目的论,直是无理取闹,徒
乱人意)。(引自钱钟书《管锥编》)
启蒙运动巨子伏尔泰乃至专著一书《Candide》以刺之,书至篇末,持目的论者Pangloss仍
是絮絮不休:
"There is a concatenation of all events in the best of possible worlds; for, in short, had you not
been kicked out of a fine castle for the love of Miss Cunegonde; had you not been put into the
Inquisition; had you not traveled over America on foot; had you not run the Baron through the
body; and had you not lost all your sheep, which you brought from the good country of El Dorado,
you would not have been here to eat preserved citrons and pistachio nuts."
主人公只是平淡应之:“但是我们必得耕种自己的园地。”(but we must cultivate our
garden.)
可谓余味不尽。
结论
《邓析子。无厚篇》曰:“天于人无厚也。”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只是物竞天择、生物进
化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当前的一切所有,不断进取和发现。而将一
切归因于上帝只是懒人的哲学,其后果只能催人退化,连中学知识都不及格,何谈其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