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mm_mmm_365(
)
整理人: spiceqi(2002-04-16 08:33:54), 站内信件
|
在长沙市岳麓山的清风峡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巍然座落。沐潇湘之雨露,浴岳麓之灵气,这座千秋以来贤者云集、不断迸发思想精萃之火花的著名学府,历尽沧桑而不衰落。
岳麓书院倚山麓而建,其势儒雅而雄伟,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0.75万平方米。布局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院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两侧则是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百泉轩、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濂溪祠、四箴亭等。此外,左边有文庙,右边有花草园林。还有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等建筑。
岳麓书院的院门为单檐硬山式三间大门,悬“千年学府”四字匾额,入院门可见高台,此即赫曦台,台左壁有一福字,右壁有一寿字,为清朝时书院院长书写。过赫曦台正中即为大门,单檐硬山顶、五间,门额悬宋真宗御笔亲题“岳麓书院”四字,门两侧悬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入大门过一庭院即至二门,亦为单檐硬山顶,三进,门额悬“名山坛席”匾额,额之背则题“潇湘槐市”,门两边有清未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所撰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二门的过厅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是清朝岳麓书院院长罗典所撰写。二门的后面是书院的主体建筑讲堂,这里是书院院长进行教学讲课的地方,也是书院举办重大活动的地方。讲堂正中设讲台,南宋大理学朱熹和当时的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曾在这讲台上同台会讲。讲堂两旁之壁上有石碑,镌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两边轩廊石碑上则为“整、齐、严、肃”四字。讲堂檐前悬“实事求是”匾,中央则悬“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木匾。讲台之后是屏风,上书张栻所撰之《岳麓书院记》。
教学斋和半学斋位于大门至讲台间的两侧,是昔日岳麓书院师生的宿舍。教学斋在北,有门联曰:“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蠧虫”。半学斋位南,其门联为:“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文庙位于岳麓书院的北侧,又称孔庙、圣庙,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有大成殿、大成门、石牌坊等建筑。大成殿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殿内有孔圣人像,而其左右两壁有孟子、子国、颜回、曾参四配像,殿上“万世师表”匾传为康熙皇帝所撰,殿门及厅堂木柱上还有康熙与乾隆二旁撰写的对联。大成门为五间硬山,门正中上悬“大成门匾”,两边悬联曰:“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门前庭院有牌楼,南北各一,分题赞颂孔子的辞句。
岳麓书院的碑廊陈列着唐代以来的文献碑刻,颇有观赏价值。较为著名的有唐代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写的“麓山寺碑”,宋代朱熹墨迹镌刻“道中庸碑”等。
二亭二池分别配对,亭立池中。风雩亭立于饮马池中,位于院门之南,供游人小憩之用。吹香亭立于黉门池中,位于院门之北,与风雩亭、饮马池相互对应。
濂溪祠是用于供祀周敦颐的专祠,做为理学的开山始祖,湖南道州人周敦颐在湖湘学人的心目中极为尊崇。清朝嘉庆17年,当时的岳麓书院院长袁名曜创建此祠,专祀周敦颐。四箴亭供祀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此二人是周敦颐的学生。四箴亭内有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崇道祠用来供祀朱熹、张栻,此祠始建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六君子堂用于祭祀六位先儒,即岳麓书院的创立者朱洞,潭州知府李允则,第一位岳麓书院院长周式,重建书院的湖南安抚使刘珙,重建书院的明代长沙通判陈钢,明湖广副使杨茂之。船山祠用来专祀王夫之,做为书院极其著名的学生,王夫之(因其隐居石船山,故又称其为船山先生)的许多著作启蒙了后人,其爱国主义思想影响深远,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学院建起船山祠,纪念王夫之。
RE:出处记不得啦,这文章在我记事本中多日,想不起来出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