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mud20(疯版本)
整理人: tianmo(2002-04-09 23:11:46), 站内信件
|
大稻埕传奇
大稻埕是继艋舺(今万华)之后,台北最繁华的地方;它的崛起,非常富于传奇色彩。
从清代到日治,随着淡水开港、河运兴盛铁路开通,大稻埕由原先的一片漠漠田园,跃升为全台湾最富裕鼎盛的贸易商圈;同时也是台湾现代化思潮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在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直到今天,大稻埕仍是台北市内一个充满奇特魅力的所在。
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般所说的大稻埕,大约包括了今天捷运淡水线以西到淡水河、北至民权西路、南至忠孝西路所包围的区域。空照图是从大稻程上空向已远眺淡水河出海口的景象;大稻埕的地理位置和形势一览无遗。位居淡水河岸的大稻埕、北接大龙峒、西临三重、南连台北城和万华;先天具备了控制淡水河水运的优越条件。台北盆地和山区物产的进出、都须经过这里,因此在艋舺没落后,大稻埕码头立刻崛起,成为北台湾重要的经贸中心。
现在化港埠与思潮启蒙地:大稻埕一带早期是原住民「奇武卒社」的所在;随着汉人入垦,至清道光年间已是一片水田稻浪的农村景观。咸丰10(1860)年,淡水开港通商后,大稻埕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英商五大洋行的进驻、「外侨居留地」的规画以及各项市街交通的建设……使大稻埕超越淡水河港格局,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商埠。
日治时期,纵贯线铁路全线通车,迪化街的本土商业因而蓬勃发展起来。同时,大稻埕更是汉人聚集的首善之区,许多本土的优秀人才汇集于此,谈文论政、推动各项文化运动、大稻埕因此成为台湾现代化思潮的启蒙之地。如今,虽然繁华衣衫已褪,但近年来台北市政府拟定「大稻埕特定专用区计画」,期望透过专业的都市设计使这个历史街区再现蓬勃活力。
从空中看迪化街
商业大街:迪化街
迪化街不仅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与最活跃的商圈所在,也是台北市现存最完整、最具历史意义的老街。
传统行业:一般所说的「迪化街」老街,主要指台北桥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大约是下方照片所见的地区。
清代到日治初期,迪化街的店铺主要以经营南北杂货、茶叶、米业、布帛和中药为主。一直到今天,迪化街仍是全台湾最大的南北货、布匹和中药批发零售市场;尤其每年春节的「年货大街」活动,更吸引无以计数的人潮。
建筑风格:1910年日本政府实施市区改正,除将迪化街取直拓宽外,并重建两侧店屋,从朴实的闽南式店铺,改成连栋式繁复华美的「巴洛克」建筑,形成今天的主要风貌,并进一步规画成台北「城市历史旅游」的重要景点,将是最核心的课题。
文化大街:延平北路
空照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大稻埕的另一条重要轴线──延平北路。今天看来平实无华的延平北路,日治时期曾是大稻埕一带文化、社交、娱乐等最活跃的地区,对台湾近代政治社会和文学艺术都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1950年代之前,延平北路上酒楼、餐馆、剧院林立,最盛时曾达200余家;其中较著名的有山水亭、波丽路、第一剧场……等,都是当时名流士绅聚集谈论、共抒理想的场所。战后,随着城市往东发展,延平北路的角色逐渐衰落。现今虽仍是士林、社子岛通往台北市区的道路,但重要性却已明显减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