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sw007(假行僧)
整理人: sinyi(2003-07-30 17:25:22), 站内信件
|
记忆中的黔东南之驴行,是一路不断的奔波,坐车和走马观花。特别是刚开始的几天里,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然后是匆匆的浏览,想要停下来阅读更多,却总被严密的行程计划所左右,过了几天我们才觉察并摆脱掉这种悲哀。
离开高增,车继续前行,中午时分到了小黄,记忆中的小黄,是那么的与世隔绝,简直就是一个桃花源现代标本,没有工业文明的丝毫痕迹,甚至听不到国语。几乎除了小木楼就是小木楼,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的寨子了。
侗族的银饰确实很美,做工也非常精致,当然我主要指他们自己身上戴的。在一大群围着我们兜售的人手中的那些银饰,你尽可以努力的砍价,她口口声声地向我们保证含银多少,但回去后发现,那些所谓的商人(好歹她们也是以商人的身份出现的),就是指永远让对方受伤的人。我买的几个侗族耳环等,回去不久就看到了铜绿,而且已经发黄了。所以,以后去小黄的朋友如果要买侗族的银饰,你最好考虑她们身上的饰品,尽管可能很难成交。这时,你可能觉得这和外面并不是不一样的,是不是商业在所有的文明中都走在最前沿?
小黄的侗歌是很有名的,可惜我们在寨子里的时候,除了有限的几个上了年纪的外就剩小女孩了,把我们准备的文具拿出来送给她们因为想听听歌,也许是我们老套了,她们不要并示意要钱,我晕……派几位女士努力公关一番,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才终于说服她们。
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过去了这么久,甚至已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听完后大家都不断的鼓掌,同样动人的侗歌,同样灵活自然的的演唱技巧,再加上稚气可爱的童声,当时我就觉得他们能不停地唱下去该多好。我想,这也应该是有天赋的。
由于小黄一个比较封闭的寨子,没有旅馆和饭馆,大家的中餐必须分散到各个老乡家里去解决,深圳的朋友考虑卫生情况,四个人回到中巴车上自己解决了,我和晏子等几个朋友随小潘——我们的小翻译(只有他能说点普通话)到了他家。
小黄的村民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所以,小潘在亲戚家临时买的十个鸭蛋就成了我们中午唯一的菜,也许这算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吃过的最简单的午餐了。不过,餐桌上相对的贫乏并不能阻止我们的胃的正常反应,围着这唯一一个盘子,只见个个如猛虎下山似的,菜眼看就要见底了,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小潘又拿出了一碟辣子,不管用,因为只是一会的工夫大家就已经在干嚼饭了,无奈,最后小潘拿出了最后的一碟咸菜才解决问题。据小潘说,那碟辣子他们平时是要吃一个星期的,无语……能做的也只能是付饭钱的时候多给点。
过去这么久了,很多事物已淡出了我的记忆,可那顿午餐总也忘不了,也许他触动了我内心的什么。
终于又到了启程的时候,中巴载着我们摇摇晃晃的上路,我回头告别了这个孤独而又清净的寨子,连同山那边最后一末夕阳……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