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神州旅游(游记/功略)>>西南篇(渝、滇、黔、川、藏)>>贵州>>黔行之其他线路>>贵州概况(部分)贵州少数民族面具窥探之仡佬族、彝族、布依族(附图)

主题:贵州概况(部分)贵州少数民族面具窥探之仡佬族、彝族、布依族(附图)
发信人: seemoon(seemoon)
整理人: sinyi(2003-07-30 17:32:25), 站内信件
★原文转载自Guizhou版wang855811的《贵州概况(十一)贵州少数民族面具窥探之仡佬族(附图)》★
仡佬族傩坛戏面具   
仡佬族独特的傩坛戏在当地叫做“冲傩”和“跳大牙巴”。仡佬族的傩坛戏面具早在元朝就已使用,它源于原始巫舞,既描绘神话传说故事,也表现劳动生活故事。原来多用于驱鬼逐疫的祭仪,现在民间多用以“还愿”、“庆寿”等祭奉仪式。面具是仡佬族傩坛戏的重要造型艺术手段,共有17位摊神面具,道真县保存有24种面具,分生、旦、丑等角色。

    仡佬族傩坛戏面具属于彩绘木雕类,古朴、典雅、神奇、精练,神情倾向严肃、凝重,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仡佬族面具分为三类:一为“正神”,面具造型慈眉大眼,宽脸长耳,色彩柔和协调,给人以亲切感。二为“凶神”,神情勇武、凶悍,面具造型为头上长角嘴吐撩牙,竖眉暴眼,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三为世俗人物,是接近生活的正反面人物。正面人物造型眉清目秀,显示出淳朴忠厚的个性;反向人物造型则歪嘴斜鼻,细眉小眼,给人以滑稽之感。
仡佬族傩坛戏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从巫舞娱神逐渐转向娱人的,仡佬族傩坛戏今天仍在仡佬族聚居的地区流传着,并受到人们的赞赏 

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2-6.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2-5.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2-3.jpg




★原文转载自Guizhou版wang855811的《贵州概况(十二)少数民族面具窥探 之彝族(附图)》★
彝族的面具分为两种,一是“吞口”,另一种叫“撮泰几” ,两种面具各有特色。
一、彝族“吞口”
 悬于门首的“鬼脸壳”,川滇多叫“吞口”。其作用和路口的石虎、门头的“桃木”相类,都是为了驱鬼逐疫。形式甚多,颇有审美价值:楚雄吞口画法简洁,有利用葫芦瓢的底色,而略加勾勒施彩者,也有以梨木刻成素地的浮雕兽面;昆明吞口多画于木瓢之上,色彩稍丰,以冷色为主,技法熟练;富源吞口,先刻后画,有装饰性,比较精细……。
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5-3.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5-7.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5-5.jpg

二、彝族“撮泰几”   

“撮泰几”(彝语,意思是变人戏)。每逢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晚上,彝族山寨都要举行“撮泰几”表演。有时,遇到天灾人祸或年景不佳,则隔几年举行一次。“撮泰几”主要表现驱灾除邪,迎吉祥、夺丰收等内容。演出人员由10个扮演者和3个伴奏者组成,其中有4人分两人一组扮演犀牛和狮子,有一叫惹嘎补的山神老人不戴面具,其余5人均戴面具。这5人分别是戴白胡子面具的麻洪摩(彝族老爷爷1700岁);戴无须面具的阿达姆(彝族老奶奶1500岁);阿嘎(彝族孩子);戴黑须面具的阿布摩(苗族老爷爷1200岁);戴无须兔唇面具的嘿布(汉族老爷爷1000岁)。扮演者用布把头紧裹成尖锥形,象征古人的发型;身上和四肢用布紧缠,象征裸体(以示原始人无衣)。表演时,两腿弯曲,步履蹒跚,象征人类直立行走之初;用吸气发声说话,以示语言萌生之始。 

    表演开始,5个戴面具象征祖先神灵的人在山神老人带领下,放下木棍,向天地、仙人、四方神灵斟酒,并跳一段祭祀舞蹈——铃铛舞,然后念祝词。再表演以驯牛、播种、收割、脱粒。翻晒、入仓等农耕活动为内容的舞蹈。其中还穿插一些表现婚恋、哺乳等内容的舞蹈,表达人们祈求年和、人丁兴旺的愿望。整个表演有人物,有主题,有情节,还有一些简单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戏剧,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撮泰几”面具的做工并不考究,只是在四周略圆的粗木坯上大略劈出眼、鼻和口的部位,用深褐色作底色,再以白色线条组成不同的纹路平行地密布于整个面部,看似漫不经心,但却流露出质朴的情趣。
http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4-6.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4-5.jpg.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4-1.jpg



★原文转载自Guizhou版wang855811的《贵州概况(十三)少数民族面具窥探之布依族(附图)》★
    布依族的面具一般叫“作道”,布依族崇尚祖先,认为祖先是至高无尚的神灵。布依族举行“作道”礼仪被称之为“布依戏”。一般多在祝寿或举行求子礼仪时进行,时间可长可短,l至7天不等,视主人的财力而定。 
    “作道”,无论是从礼仪方面或戏剧形态方面来讲都属于不完善的一种,礼仪上它吸取了汉族道教礼仪中的某些片段,作为戏剧形态来讲,与众不同的是,它只是用对白来演故事,而没有唱腔,也没有乐器伴奏。剧目均为当地传统的民间故事,而不演鬼魂之事。因此,作道作为一种戏剧形态,在傩戏中是独树一帜的,它与傩仪已没有联系,其主要目的是娱人。常演的剧目有《砍树》、《打野猪》等。《砍树》的剧情是这样的:传说当地的瑶族、布依族各住在一条难以逾越的深涧两岸,鸡犬之声相闻,但从不往来。有一位布依族老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对岸,砍下一棵千年神树,在山涧造起一座天桥,从此两岸的瑶、布依族人民开始相互往来共和睦相处至今。 
    布依族作道面具精细而又简练,造型除歪嘴外,其余较深沉含蓄。在色彩方面多施以黄、黑、红、绿四色,比较注意色调的协调稳重,整体效果不失端庄典雅之态。它似乎集中体现了生活在宁静清幽的奇山秀水间的布依族人民那种平和、善良的内心世界。 
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6-7_small.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6-6_small.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6-2_small.jpghttp://www.s-flower.com/mj/kt/ktt/M6-3_small.jp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