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临时存放>>底本考据派对十诫事件的解释

主题:底本考据派对十诫事件的解释
发信人: peddrluo(诚之)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8:58:57), 站内信件
不知道异调兄有没有听过“底本考据” (Documentary Hypothesis)的说法﹖
即旧约 (尤其是摩西五经) 是由至少四种文件 (J、E、P、D )编辑而成的。
以下节选是持这派意见的牧师对十诫事件的理解。详细内容请看他的网站。
http://chungi.disciple.com.tw/todaysubject.htm

**********************************************************************
以下摘自 出埃及记的信息(下)
第廿九讲:重新立约
经文:出埃及记卅四:1—35

有一件事是我们在读创世记和出埃及记时要先弄清楚的,那就是在这两本经书中的记事,是由几种不同的文献交织编撰在一起,因此,看起来是同样的事件,却有不同的记事或是描述。我们现在所读的出埃及记第卅四章就是个例子。它虽然是在强调立约,但记载的却与第二十章所记载的内容不太一样。原因就是第卅四章一至廿八节乃是出自「耶和华文献」的资料,第廿九至卅五节是属于「祭司文献」,而在第二十章整章都是属于「以罗伊文献」的资料,因此就会有不同的记述结果出来。这也就是为甚么在第卅四章的内容中,我们所看到的反而比第二十章记载的要复杂许多,不如第二十章那样简洁。比如在第卅四章所记载的十诫,并不像第二十章那样明显清楚,且没有第三诫所说的「不可滥用」上帝的名(出埃及记二十:7)。而在第四诫有关守安息日的诫命上,第二十章显然细腻了许多,第卅四章则显得简单。类似这样的例子都在说明资料来源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这也是我一再在前面提起不同资料所表达出来的差异。

这段经文就是所谓的约之内涵。我们可以看到有「十条诫命」在其中,但却与先前所颁布的十诫不同。这里的「十条诫命」可以说都是与宗教礼仪有关,包括:
一、不可敬拜别的神明(十四节)。
二、不可铸造或敬拜神像(十七节)。
三、要守除酵节(十八节)。
四、所有头胎的儿子和一切头的公牲畜都属于上帝的(十九节)。
五、守第七天的安息日(廿一节)。
六、守七七节与收藏节(廿二节)。
七、一年三次,所有男丁都要敬拜上帝(廿三至廿四节)。
八、献牲祭时,不可同时献有酵饼(廿五节)。
九、最好的初熟农产物带到主的殿宇(廿六节)。
十、不可用母羊的奶主小羊(廿六节)。

第廿七至廿八节:上主对摩西说:「把这些话写下来;因为我要以这些话为根据,与你和以色列人立约。」摩西在上主那里停留四十昼夜,不吃不喝。他把这约的话—十条诫命,写在两块石版上。

第廿七节可以清楚知道石版上的字是摩西写的,石版也是摩西准备的,这些都与第一次的经验完全不同。第一次的字是上帝亲自写的,石版也是上帝所准备的。这并不是摩西第一次写诫命律例,在这之前摩西已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出埃及记廿四:4)。


**********************************************************************
以下摘自 出埃及记的信息(下)
第十七讲:说十诫(一)
经文:出埃及记二十:1-20

我们现在所读的这段经文是所谓的「十诫」法律。与这「十诫」经文很相似的经文出现在申命记第五章六至廿一节,但是当我们比较这两段经文的时候,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乃是在第四诫守安息日的述说上有所不同;在出埃及记是说因为上帝「在六天里创造了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但在第七天休息」(出埃及记二十:11)。可是申命记是说以色列人曾经在埃及做过奴隶;上帝以大能大力把他们从那奴隶的土地抢救出来(申命记五:15)。另外,在孝敬父母的诫命上,申命记的作者特别强调那是因为「要遵照」上帝的命令而必须这样行(申命记五:16),在出埃及记的记录上则直接说「要孝敬父母」(出埃及记二十:12)。再一点是:十诫中的第十诫在出埃及记的说法是「不可贪图别人的房屋」列为最优先,而在申命记则是将「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列入最先的禁令(申命记五:21)。
「十诫」这个名词,很可能是从出埃及记第卅四章廿八节的「把这约的话---十条诫命写在两块石版上」这句话引伸得来。它原本的字意是指「十句话」。
这十句话很可能就是这样写的: 
1.不可敬拜别的神明。
2.不可为自己造任何偶像。
3.不可滥用我的名。
4.要谨守安息日为圣日。
5.要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窃。
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
10.不可贪图别人的财产。

我们很清楚从十诫中看到它的特点:是一幅明确的法律条文,不带有任何条件性的。也就是这种「你不可作0,或是你要作0」形式,是一种非条件性的法律。不是「你若作0,我就给你0」这种附带条件性的法律型态。但是不论是出埃及记的,或是申命记的十诫,都已经跟原来刻在石版上的「十句话」有了差别;现今的十诫已经不只是「十句话」而已,而是增添了许多话语,这些话语是后来才逐渐增添上去的。例如有关造偶像、守安息日等诫命上的增添语句,很可能就是后来为了要更显明诫命的范围、精神而引伸出来的解说句子。

**********************************************************************
以下摘自 圣经导读(4)民数记‧申命记

第五章至第六章25节,可以说是整本申命记的中心,重点在强调何烈山
和上帝所立的约。在出埃及记是用「西奈山」,在申命记用「何烈山」。 第五章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在出埃及记第二十章看到,几乎是相同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十诫的第四诫有关遵守安息日的规定,已经有明显的差异;出埃及记强调要遵守安息日,是因为上帝「在六天里创造了天、地、海,和其中万物,但在第七天休息。」(出埃及记二十:11)而在申命记则强调遵守安息日是为了要记住,「曾经在埃及做过奴隶;我──上主、你的上帝以大能大力把你抢救出来。所以我命令你,你必须遵守安息日。」(15 节)这就在内涵上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可以从这明白,申命记的十诫已经从出埃及后的时代背景,转移到进入迦南地后,安居生活中,以色列人民逐渐疏忽了上帝的话语,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社会生活中,安息日不再是歌颂、赞美上帝的日子,反而是更加忙碌于经济活动,因此,先知耶利米就曾传出上帝的声音说:
   「如果他们(指以色列人民)爱惜生命,就不可在安息日搬运东西,不可搬运东西进耶路撒冷的城门。不可在安息日搬东西离开自己的家,不可作任何工作。要他们遵行我给他们祖先的诫命,守安息日为圣日。他们的祖先不但不加理会,反而顽固,不肯听从,不肯受教。告诉他们,要服从我一切的诫命。不可在安息日搬运东西进城门。必须守安息日为圣日;不可作任何工作。」(耶利米书十七:21—24)
   因此,申命记有相当浓厚的从被掳之地回国的时代背景,这段十诫就是在这背景下,重新强调遵守安息日才是保存整个民族命脉的重要力量。再者,在第21节的第十诫命将「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摆在「房子」的前面,这和出埃及记将「房子」摆在「妻子」之前,也有不同的意义。显然地,进入迦南地后,他们已经有了土地和居住之地,但是伦理道德则是强调人和人之间,左邻右舍的互动关系和对财产的尊重是相同重要。这也让我们看出此段十诫是较晚期的作品。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