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angji()
整理人: only(1999-06-13 10:49:44), 站内信件
|
中国歼七战斗机
前言
米格—21“鱼窝”以其多用途、高效率,尤其是惊人的寿命,在战斗机发展 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一页。这种飞机,经不断改进,以从容的发展步伐,从一
种轻型昼间战斗机,发展成为一种重量较重;功用较多的全天候攻击战斗机,同 时,其机动性和其它优良性能却从未降低。米格—21在前苏联停产一段较长时期
以后,经许可在印度生产,并在该国HAL的Nasik工厂离开了生产线。印度制造的 最后一批米格—21飞机,是在1987年完成的。今天,仍有大量后期改进型米格—
21战斗机在世界各地一线服役。而且,在东德和西德重新统一后,有许多国家热 衷于购买没有东德标志的“鱼窝”战斗机。第一代米格—21F,即“鱼窝—C”,
现在已成为罕见之物。最初,虽然有少量这种飞机作为一种高级教练机在一些国 家服投,如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但是,由于该型机的续航能力和战斗载重
量都很有限,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个“超音速运动飞机”的名声,这使得大约在 2O年前,就导致了用来代替它的具有前线作战功能的型号的诞生;在这种背景
下,米格—21被引进到中国,并得到许可一直持续生产到今天,的确颇使人们感 到意外。中国改进生产的主要型号就是仿制“鱼窝—C”的产物。更令人惊奇的
也许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在20年前就被大多数西方国家拒绝的米格—21,却 被中国用来向巴基斯坦出口。并且在巴基斯坦与F—16战斗机—起,用来对抗诸
如印度的高级战斗机米格—29、“幻影”2000和“美洲虎”的威胁,以保卫自己 国家的领空。
中国现称的J—7,即歼七,是歼击机七型的简称,J是歼宇汉语拼音的第一 个字母;用于出口的编号为F—7,F即英文战斗机Fight的第一个字母。中国能够
生产歼七,还得归功于中国和前苏联这两个共产主义国家有着紧密关系的那段日 于。实际上,允许中国制造米格—21F—13及该机所用的国曼斯基R—11F—300发
动机,苏联是在1961年同意的。并且有少量的苏制该型机作为示范飞机交付中国 使用。随同这批飞机一起交付中国的还有一些拆除了武器的该型机,具体数量不
详。事实是,两国关系的破裂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制造该机的计划,因为苏联没有 交给中国该机的任何技术文件和资料。苏联确实曾给过中国优先制造米格—19,
即歼六(J—6)的权利,所以所提供的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也比较完善。
苏联许可中国生产该机之后不久,中国就开始着手生产歼七。为此,中国沈阳 飞机设计所接受了要充分研究米格—21的任务,以便制定歼七飞机的生产计
划。米格—21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1965年 l1月完成机体静力试验。第 一架生产型歼七,象早期制造的歼七一样,由沈阳飞机工厂制造,并于1966年1
月17日,由试飞员葛文塘驾驶进行了首次飞行。到当年4月底,中国就制造了12架 歼七战斗机。在这段时间,试飞中的原型机,前后共完成了29个起落,飞行速
度达到了M2.02。中国最初生产的歼七,由一台WP—7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该发 动机是在苏联R—11F—300发动机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改进制成的。他们采用了
新加工方法来制造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其它重要零部件,但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 是重新设计的。后期的发动机,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
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歼七原型机于1967年获得生产许 可证。
生产转移
初期的歼七型机,原来全部由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早在1964年,中国就已决 定将其转移到成都和贵州生产。歼七的出口型F—7A,也由沈阳飞机厂制造,并
有少量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由成都飞机公司制造的歼七飞机的第一种 型号,是歼七I,该机的基本方面与沈阳制造的歼七型机相似。专为出口设计的
F—7B,已向埃及和伊拉克出口。歼七的这些早期型号,与后期的米格—21F—13 型机相同,.具有宽翼弦垂直尾翼,并且保留了早期米格—21F飞机装备的两门
30毫米口径航空机炮。伊拉克的F—7战斗机,在该国与伊朗长期进行的海湾战争 中,发挥了主力作用。其中,有一批飞机还参加了前几年进行的那次海湾战争,
但当时有不少都损失在地面,其它的也被多国部队的战斗机击落。象伊拉克其它 所有的战斗机一样,能飞的F—7也少得可怜。而且,事实也证明,即使它们参
战,也只不过是多国部队那些在数量上具有压倒优势的、性能优良战斗机的牺牲 品。初期的歼七,在中国使用并不普遍,主要是由于米高扬设计局特有的座舱弹
射救生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其铰接式前座舱盖是与驾驶员座椅连在一起的, 在弹射救生过程中,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作用。由于这种联动系统比较复
杂,加上加工质量粗糙,所以中国制造的这种救生系统弹射很容易失败。尽管如 此,也一直未能提供一种新的弹射救生系统。直到1978年,新的救生系统才装备
在歼七飞机上使用。
事实上,用于歼七II型飞机的新型II型弹射座椅于1975年就开始研制。这种 弹射座椅安排在两块可抛放座舱盖座舱之中。歼七II飞机于1978年12月30日进行
了处女飞行,驾驶员是余明文。该机所使用的新型弹射座椅,装有一枚大推力弹 射火箭,弹射时,它不仅加速平稳,使飞行员脊柱受伤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还能
使其具有更高的弹射轨迹。飞机在地面容高度,时速超过260公里的条件下,该系 统也能进行弹射。在空中弹射时,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890公里/小时。
有意思的是,这种新的弹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而且,受到中国空军青睬 的这种弹射座椅,在1985年所进行的5次弹射均告成功。其中,最后一次弹射除
座椅的常规性能不错外,其它也很顺利。在歼七II垂直属翼根部,还没有一个减 速伞舱,其作用是可缩短飞机的着陆滑跑距离。在机腹内沿纵向中心线,还设有
一个容量为720升的燃油箱。
更重要的是,歼七II采用了一台WP7B新型祸轮喷气式发动机,静推力为61O0 公斤。原来的WP7发动机在整个生产寿命期间,只进行过一系列小的改进,但
WP7B则标志着中国已在发动机研制上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由于WP7B发动机利用 了已在WP7A发动机上应用的一些改进材料、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优势,所
以使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而且发动机推力也有所提高。 WP7A发动机是专为中国自行研制的歼八战斗机所开发的。WP7B采用了新的燃烧
室火焰筒、新的高温轴承、密封技术和合成燃油。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采用 了新隔热措施,可免除后机身被烧事故。后机身被烧事故曾经是歼七/米格—
21F飞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改进的WP1阳(M)发动机上,原来以汽油为燃料 的起动装置已被使用煤油的起动装置所取代。这种发动机不仅重量有所减轻,
而且还提高了可靠性,也更有利于维护。歼七II的基本双座教练机是歼教七。“ 歼教”是歼击机教练祝(战斗机教练祝)的简称。 II是歼宇和教字汉语拼音的第
一个字母。这种飞机是为歼七、歼八飞机飞行员训练及改装需要而设计的,在外 观上,它与米格—21U“蒙古人—A”飞机很相似。研制这种教练机的想法产生于
1979年,使用需要则是在1981年提出的。该机由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引 人注目的是,其研制进度快,且进展顺利。该机的原型祝于1985年7月5日进行了
处女飞行,飞行是由严秀福指挥进行的。
孪生飞机
歼教七的前座舱装有一套先进的故障模拟系统,该 系统也可由后座舱进行控制。据报道,该机机背部分还设有一个大的“马鞍”形
油箱,以便执行长航时任务。其机炮空间也被附加的内 部油箱所占用,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座舱的两个舱盏均向右侧开启,后座
舱设有一个可伸缩的典型的苏制潜望镜。与米格—21U 相比较,歼教七独特之处在于,其机腹有一副大的腹鳍。为提供中国人民解放军
空军使用,歼七II保持着小批量的生产规模,每年平均 大约生产14架。这种飞机现已有直接用于出口的型号。这种出口到海外的飞机,
已作了不少改进,并进一步行了完善。其编号为F—7M .即已知的“空中卫士”战斗机。该机已出口到伊朗、津巴布韦,可能还有伊拉
克。但几乎可以肯定没有巴基斯坦和盂加拉国。F—7M 装一台进一步轻量化的WP7B(BM)发动机,两翼冀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接点,具有更
强的防鸟撞风挡玻璃和一副加强的起落架。该机适合携 带PL—7、 PL—2和PL—3导弹。 PL—7是马特拉公司的R550“魔术”导弹的仿制
品, PL—2和 PL—3则是降低了性能的苏联从—2“环礁”导弹的仿制品。也许, 最重要的是,F—7M装有西方各种航空电子设备,其中包括GEC航空电子公司的
一种平显仪和目标瞄准计算机,即956HUDWAC;一部经改进提高了反电子干扰性能 的新型远距测距雷达;一台新型大气数据计算机,以及雷达高度表和敌我识别
系统、更安全的无线电通讯收发两用机等。在外观上,通过重新安置的空速管, 也容易将这种飞机与歼七II相区别: F—7M的空速管移到了机头锥的上方,偏置
在右侧;歼七II则设在机头下面。 F—7M “空中卫士”飞机研制始于1981年。
专为满足巴基斯坦空军需要而设计的F—7P,被称为“天空闪电”,是一种与 F—7b0极为相似的飞机,但作了进一步改进,改进项目有24项。早在70年代,
巴基斯坦就看好米格—21,其空军有一批高级军官也积极鼓动装备这种飞机。这 批军官曾轮换派驻过阿拉伯各国空军,有飞行米格—21飞机的经验。例如,巴空
军准将萨塔尔?阿尔维(SathrLVI)就曾驾驶叙利亚的一架米格—21飞机,击落了以 色列的一架“幻影”III战斗机。这种事例,使他们对苏联这种战斗机有很好的
印象。巴基斯坦在1965年和1971年两次对印度作战所取得的经验,对装备该机一 事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这两次战争中,米格—21“鱼窝”都有出色的战斗记
录。巴基斯坦初期购买的20架F—7P,大概是在1985年提出定货的。预计, F-7P 作为一种能够大量生产的价格便宜,并且能迅速作出反应的截击机,可以同航程
和续航力较大的F—16战斗机配合使用。
巴基斯坦空军的主要装备
在巴基斯坦空军(PAF)中,第一个装备F—7P(歼七 P)战斗机的部队是第20中队 ,其基地位于拉菲基(Rafiqi)。以前,该中队长期使用“幻影”III战斗机。
1986年该中队开始装备沈阳飞机公司的F—6(歼六),以便于训练这个长期使用西 方飞机的中队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熟悉苏联东欧集团的装备。后来,这个部队装
备了新的F—7P战斗机,1988年7月新飞机开始交付使用,从中国空军的和田基地 转场至巴基斯坦的拉菲基。在转场飞行时,飞机的冀下和机腹均带有720升的副
油箱。飞机到达后就被涂上很吸引人的,看起来很现代的,并便于防空隐蔽的灰 颜色,再配上色调柔和的巴基斯坦空军机徽,似乎掩饰了它们略显过时的机型和
早为人们所熟悉的轮廓线。在第20中队开始训练后不久,1989年11月5日,巴基斯 坦的空军上将哈克马伦(Hakmullah)视察了拉菲基空军基地,在观看正装备的新
飞机F—7P时,称它是“一种优良的装备,对于要地空防具有一流的性能”。在此 之前,已把原来的F—7P宇样去掉了,而改称为“天空闪电”(Skybolt),并立即
将这个名字用油漆写到飞机上。第四中队不但担负着前线空防任务,同时也是改 装F—7P新飞机的第一个部队,但是到1991年中期该中队放弃了培训新飞机飞行
员的任务,而接替此培训任务的是米安瓦利(Mianwali)基地的第25中队。 第二个 装备F—7P部队是第18中队,也在拉菲。1989年开始更新装备,使用的是一部分
从75架F—7MP战斗机的基础上经改进的飞机。这些飞机巴基斯坦仍称为F—7P,主 要改进了机载电子设备。在装备第18中队的这些改进型飞机中,最终还将装备
15架双座型。双座型飞机中国称之为PT—7歼教七,而巴基斯坦空军称为F—7TP.
原计划第三个改装F—7P“天空闪电”战斗机的部队是位于卡姆拉(KgwB)的第 15中队,后来该计划被取消,新的F—7P飞机转交给第2中队。这是一个混成中
队,位于马斯鲁尔(M8MOOr),从前属于二线部队。该中队所装备的B—57老式飞机 于1980年后期退役,但用于牵引靶机和鉴定打靶的T—33“流星”(Shooting
star)飞机仍然保留,由第2(B)飞行队使用。新的第1(A)飞行队的前身是第19中队 ,飞F—6战斗机,改装F—7P战斗机后成为巴基斯坦空军的第三个装备F—7P的
部队。
巴基斯坦空军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装备F—7P战斗机的部队是第19中队,1 991年以前其基地在米安瓦利。1991年中期,改装 F—7P战斗祝后部队编号改成
了第25中队。也就是原来的第19中队变成了新的第25中队。这个部队将有凹架飞 机,其中有7架双座型F—7IP,而其它每个中队只有2架双座(双杆)飞机,这些中
队的正常编制将是16架飞机。剩下的27架F—7P飞机,几乎可以肯定将装备一个新 的二线中队,这个中队将成为位于萨拉戈达哈(Sargodha)的战斗指挥学校的一
个组成部分,留下的飞机将为这些标准编制之外增加的部队提供备用装备。与以 前的较老式的F—6战斗机不同的是,新的F—7P飞机上没有醒目的部队标志,只
是在飞机的垂尾上有一个序列编号,前两位数字是飞机交付的年代,后面的三位 数字是编号,而且最后三个数字的编号在机头位置也有。飞行中队的标志可能要
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在飞机上出现,如A—5飞机上的部队标志那样.
歼七的机载武器系统
从上面的介绍表明,巴基斯坦空军对F—7P战斗机是满意 的。虽然它的续航时间只有40分钟(带中央机腹副油箱),但对于执行要地空防/
拦击任务来说是足够的,况且它的高速性能是非常出色的。 一位巴基斯坦空军的飞行员说:“没有哪个家伙能逃脱我们的掌心”。另外,
F—7P的盘旋性能突出,尤其是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而且驾 驶舱的视野也很好。略显狭长的座舱,使你会产生一种象是“骑在飞机上”而
不是被“束缚在飞机里”的感觉。同时,飞机的推重比很大 ,加速性能非常好。再有,飞机的操纵系统很协调,驾驶时感觉不错。F—7P战
斗机的正常装备为一个中央机腹副油箱,两枚AIM—9P“响尾 蛇”空导弹,以及两门“诺林科”(Nnlilco)3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60发,有效
射程800米。除可据带“响尾蛇”导弹外,也可携带中国的P L—5、PL—7或者是原装的“魔术”导弹。该机的翼下有4个外挂架,可挂4校空
对空导弹。据说,出口巴基斯坦的 F—7P战斗机还没有安装 马丁—贝克MK10L型弹射座椅,这可能是一种改型方案。现在飞机上安装的是中
国生产的IV型弹射座椅,它可以在零高度和速度大于140公里 /小时的情况下使用,性能非常好。IV型弹射座椅是在III型弹射座椅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不但用于F—7P,也用于中国的J—8(歼八)战斗机 。它有良好的自动分离性能,可利用先弹出的稳定伞快速将降落伞打开。其不
足是在起飞前必须打开至少11个弹射保险销。但是F—7P飞机 不同于中国最初的米格—21。就象中国的米格--21不同于原米高扬设计局生产
的飞机一样,成都飞机公司打破以前的设计,经过改进后生 产出了作战距离更远,具有全天候能力的飞机。这种改进型飞机就是很少有人知
道的J—7III(歼七III)。 J—7III从1981年开始设计,重新 设计的部分占82%,只有18%保留原设计。1984年4月26日原型祝首次试飞。与以
前的J—7II(歼七II)相同,新飞机的试飞员也是余明文,实 际上是首席试飞员,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这种称呼。
J-7III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联合研制的,后者主要负责飞 机机翼和前起落架的设计。该机的主要改进有:采用新的全天候雷达设备,提高
了飞行控制系统的性能水平,改装IV型弹射座椅(F—7P也使用这种座椅),增加机 内燃油量,以及改装新的WP13型发动机,推力14550磅(64.72千牛)。这种型号
的发动机是在WP7的基础上发展的,不但体积更小,而且改进了压气机和轴承(大 大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水平),在结构材料上增加了钛合金,同时在燃料系统中
安装了集成电路金属探伤设备(防止渗漏)。这些改进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有 明显的影响。经过改进后生产的J—7III飞机,表面上看起来象米格—21MF“鱼
窝”—J(Fishbed-j),如起落架处的凸包、迎角传感器和冀刀相同,机头进气道 和中心锥整流罩加大了也一样,但实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该祝还在冀根下安装
了两门机炮,代替了以前安装在机腹短舱内一门23毫米机炮。飞机上还装有“附 加扦”式的敌我识别天线,在座舱内加装了后视镜。在中国空军服役的J—7III
飞机,其外表涂装主要由蓝、褐和浅褐色组成。
据报道,J—7战斗机的后续改进型还有J—7E和超—7(SuPer—7),前者重新 设计了机翼,原定1990年4月试飞,而后者也称为“军刀” II(SabreII)。超—7
飞机原来是在为巴基斯坦研制的J—7出口型的基础上发展的型号。按原来设计, 新飞机的重要特征是机头重新设计,发动机进气道改在机身两佣的冀根处,机头
锥体内装备威斯汀豪斯(Westinghose)公司的APG—66型火控留达。该机还可能更 换发动机,具体型号是通用电气公司的P404/RM—12或涡轮联合公司RB.199涡
轮风扇发动机。飞机的机翼面积加大,并安装了前缘缝冀和“响尾蛇”导弹的发 射导轨。加大了机身上的背脊,可容纳更多的燃料。比较小的改动还有加拦阻
钩,采用单口压力加油(即通过一个加油口给全机所有油箱加油),以及对起落架 进行加强等。超—7的座舱盖同F—20飞机的形式一样,舱内采用与F—16同型号
的平视显示仪,以及新的弹射座椅。在武器方面,拟采用一门23毫米机炮代替原 J—7飞机的两门30毫米机炮。至今保持生产的有J—7II和J—7III战斗机,还有
J—7双座教练型和其它出口型,看来它们将继续为中国和其他用户服务。
表一 歼教7系列发展沿革
歼教7II--歼教7--------歼教7BI----------歼教7P-------歼教7?
(歼教7L) (外销型)BII (最新外销型)
| BIII
| BIV
歼教7A BV
(最新自用型) BVI
表二 歼7系列部份飞机发展沿革
歼7II-|---歼7IIA-----------------歼7M-|-歼7P
| |-歼7N
| |-歼7MB
| |-歼7MP
|
|---歼7IV(歼7E)-----------------歼7MG
|
|---歼7III
注:中间一列有歼7II发展而来的衍生型,最右列为相应的出口型
编号,各国编号略有不同。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2.159.1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