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ilentsea(中华道脉后生)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24:00), 站内信件
|
道教的現代化
施舟人
1.道教的复興
四十年前,我參加了第一屆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那個會議並不在中國,而是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座老城堡裡開的。與會學者有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等人士,但沒有一個中國人。大家提供的論文都是關於道教古代的思想和經典,只有我在那個場合發表了一篇關於現代道教科儀及其與現代中國社會背景的文章。 在那次會議上,我幾次提到道教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和宗教系統,如果沒有中國學者和道士共同參加將來的道教研究,我們外國人的學術恐怕也沒有多大的希望。因此,1977年在瑞士舉行第二屆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時,我邀請了王明和陳國符兩位著名的道教學者來參加。此後,中國和外國的道教學術交流和合作開始了。
當代中國,不僅道教研究工作非常活躍,而且道教本身也開始革新。在這個讓所有對中國友好的人士都感到高興的變化中,我們可以說,今天是道教的复興時代!尤其今天香港道教學院十年院慶,可以看到現在道教在科學方面的發展。道教已經不是一種歷史現象,而是新時代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寶貴的存在。
在過去的十年裡,商業與技術全球化的進程在加速,並且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伴隨著貿易與信息全球化而來的是文化的全球化。雖然道教是中國固有的思想和宗教體系,現在不只在本土而且在很多國家都有與道教有各種關系的人。首先,老子《道德經》是全世界被翻譯和出版最多的書籍之一,可能只有基督教《聖經》的翻譯比《道德經》多。但是《聖經》是由各種教會自己出錢翻譯、出版和傳播的,而我們的《道德經》的傳播完全是一種自然、自由的現象,完全不存在任何組織團體的推動和影響。當今世界上看過並喜愛老子《道德經》的人很多。其次,全球性傳播道教的養生術。在外國人的眼裏,中醫、武術、飲食和林園文化等都與道教有密切的關係。如今在西方的大小城市都可以學中國的太極拳、推拿、針灸等,當然還有無數的中國菜譜,在很多地方有從中國學來的山水林園 (landscape garden)。第三個重要的因素是華僑帶來的。歐美的大城市幾乎都有一、兩座中國廟宇,特別是每個中國飯館都有一個拜土地、關聖帝君或觀音大士的香案。總而言之,在今天的世界上,道教無處不在。這已經是道教現代化的一種表現。
我們外國道教研究者的主要任務是提供給西方愛好者最好、最科學的文獻。我們的讀者對很多基本的事實都不了解,所以我們需要從基礎開始介紹道教的要點。道教的方位很廣,三洞四輔的資料豐富極了,我們只好從頭到尾做一項《道藏經》的綜合研究。我和我的學生們從1979年開始的"道藏通考"研究項目終於完成了,三卷本的《道藏通考》即將問世。在那二十多年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同仁們已經做成了《道藏提要》,四川大學道教研究所的《中國道教史》和其它一些重要的著作、辭典、參考資料也相繼問世。感謝這個巨大的研究成就,我們第一次可以對道教的歷史、文獻、思想和制度有一個綜合的了解。這個新科學的大勝利也是一種現代化。
從我們獲得的道教歷史新知識來看,道教的方位全在《道藏經》。這原是歷代宗主和各朝皇帝編輯《道藏》的目的,今天我們也不能否定的這一事實。是不是明代的《道藏》今天也需要現代化,我們下面再談。首先應該指出的是,根據《道藏》的文獻,道教歷史從春秋時代至今沒有中斷過,完全符合順應中國文明史的演變。道教的歷史非常悠久,文獻資料也很豐富。比方說《道藏》保存了五十多種早期天師道的經典,讓我們得以研究那個時期道民的團體生活、規律、組織、制度、經濟背景和社會環境等。道教這種歷史文獻比佛教、伊斯蘭教等其它宗教的早期資料豐富多了,基督教也有不少古文獻,但是內容很不一樣。
道教的歷史從古到今可以分做好幾個階段。我在《道藏通考》裡已有專文論述,在此不詳細介紹。但有兩個要點需要指出:第一,道教史和其它世界各大宗教體系絕對有類似或可以比較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道教有它古代的玄妙宗教時代,與古希腊的MYSTERIES可以比較,它的中古初期的末劫和救主信仰和當時近東地區的各種教派很接近,宋代初開始有道教的复興等等。第二,在它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中,道教有起有伏,有顯有潛,順應時勢,變化無窮。這是我們道教的宗旨之一,也是道教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從文獻資料看出,道教在各時期的文明環境中能改變並順應新的形勢,同時它的基本原質和宗旨保持不變。如此看來,今天應該是道教很燦爛的复興時代。這不僅是很多中國人的希望,而且也是全球人民的福音。
2.道教的宗旨
我們應該問:道教對外國人有什麼吸引力?為什麼世界上許多人那麼重視老莊思想?一百五十年以來,在西方研究中國文明的過程中,西方人意識到給道教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歐洲漢學,一百多年來每一代都有一些專門研究道教的學者,所以不斷有進步。
這裡要指出的是,在西方,大家把道家和道教通稱為"TAOISM"(或"DAOISM")。我在這裡只用"道教"一詞,它包含老莊思想和宗教性的現象。
今天西方對道教的興趣和希望並不是一種膚淺的時髦現象,而是一種相當深入的主流活動。很多年青人覺得道教是對現代世界文明和社會中最有關係的重要思想,不少西方學者也同意這一點。正因為李約瑟認為道教對全世界的科學發展有重要關係,他畢生致力於研究中國科技;正因為美國芝加藝術博物館館長認為道教對世界美術有重要關係,他在去年舉辦了盛大的道教藝術展覽會;也是因為我本人認為道教對全世界歷代文明有極重要的關係,所以我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究《道藏》的內容。我們外國人的基本共識是,只有道教可以讓我們克服西方傳統的僵化的封建概念,而且能夠解放我們的思想和精神結構。我們認為,如果把道教的思想與西方的宗教思想做比較,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靈活而健康的思想體系。這正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教義(DOGMA)。因為沒有固定的教義,所以沒有偏見,也沒有思想統一和遵從正統教義的要求。世界文明史告訴我們,在一個專制僵化的權威之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不能存活。道教早已面對過儒家"正名"理論和封建制度。因為"道"不可言,不以言傳,又不可給予任何定義,所以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包含人的科學精神都能存在。道的存在只能在杳杳冥冥、混混沌沌的自然過程中認識。這是一種無知而知,"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的知識,是"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的真君,"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的真宰。這可以說是道教的"沒有教義"的宗旨。如果有人現在想把道教的"教義"固定下來,那就是誤解了道教的極大特色,及其在世界文明中獨一無二的地位。道的意義,是每個人必須自己來感覺。這是一個不可學的知識。所以"道學"是儒家的學派,而不合道教的宗旨。道教是最"個人主義"的思想體系。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而老子告訴他:"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莊子》記敘孔子和老子會面的故事也是這樣: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
我們只有自己找我們的道,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道。歷代道士,如葛洪、呂洞賓都有類似的話可以引証。今天的老百姓都知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就是道教沒有教義的宗旨。
3. 道教的神學
現代宗教學很重視"一神教"(MONOTHEISM)和"多神教"(POLYTHEISM)的區別。雖然很多學者認為道教是一種"多神"的宗教,我認為事情並不那麼簡單。道不是"一神",也不是"多神"。"三界內外,唯道獨尊......包羅天地,養育群神"這幾句《金光神咒》的話與老子《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類似的意思。道不是"一",它會生"一",也會生萬物。道不是"神",卻會生或養育"神"。這個很偉大的思想,是中國道教獨有的神學理論,沒有任何其它宗教能與之相比。如劉宋時代的《三天內解經》說:"道源本起出於無先,溟涬鴻濛,無有所因,虛生自然,變化生成。道德丈人者,生於元氣之先,是道中之尊,故為道德丈人也。因此而有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九老仙都君、九氣丈人等百千萬重道氣,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這就是道生一氣變化無窮的現象。道教在每個時代都增加了無數的官君、天君、帝君、天尊等,不過"群神"是一種元氣的演變,而不能當作"多神"來看。
宋朝以來,很多民間俗神也得到"道封",這是道教歷史演變的重要現象。民間諸神,如文昌帝君、二徐真君、天后娘娘等,雖然香火很旺,民間信仰很誠,但是也不能把道教變成一個"多神教"。如果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民間諸神的信仰,我們應該承認它們的神學地位與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聖者"相似。這並不說它們在宗教體系中的立場不重要。天主教的聖母地位很高,但也只是一位聖者而不是"神"。
這種神學方面的研究雖然很需要做,但不會真正了解道教真正的神學境界。道的神學思想非常深奧,不能和一般的世界神學和哲學放在一起談。我們已經看到,道德意識是一個非常個人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道與個人的關係,也是道教神學的基礎。在"道與我"的關係中,道不但是在我,而且"我"("吾")也是道。從宗教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相當有意義。宗教(RELIGION)一詞源於拉丁文的 "RELIGARE",意即:"連在一起"。現代宗教學往往把宗教的定義於它的詞源相聯繫。也就是說,宗教所聯結的是"神"〔道〕與"人"。神(道)與人的相當直接的關係 (PERSONAL RELATIONSHIP)是宗教的基本原則。從道教看,這種神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絕對存在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見於三國或晉代的一部道經《太清真人絡命訣》,其中有一段神對人的警告:
神曰﹕吾與於常人未可乎﹖吾與人居,思有意之。人自忽略,不愛其軀。推我損我,辱我傷我。遏我以婦,勞我以色。擾我棄我,而不以道存我,我亦棄之。各自在人,棄在我哉﹗
然而,道教這一宗教思想還包涵著另外一個顯著的特色。世界很多宗教都可以找到與 "吾,神也"相類似的思想,比方說,在《舊約書》裡神說:"I AM THE LORD",就與《老子想爾注》的 "吾,道也"有類似的意義。但是,道教卻將"吾,道也"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到它的反面,即"道,吾也"。從莊子"吾喪我"的思想來看,這個主格的"吾"與道的一種智識作用,而賓格的"我"是它的相對。我認為"道,吾也"是比較符合原來的道教思想體系。尤其是後來的道教更進一步發展了道和個人身體的關係("道在一身之中,豈在他人乎")。總之,盡管道教的神學理論與其它許多宗教有很大的差異,我們還是可以在道教思想裡發現一些非常進步的,超過其它宗教的新神學境界。
4.現代道藏
今天道教已經复興了。它的宗旨和神學完全符合當代世界人民的宗教要求。它是對人人有責、清淨無為、天然和平的最高級宗教。它的環境保護思想比任何其它世界文明哲學和宗教既早又具體且完整 (見《老君一百八十戒》)。它是中國文明最燦爛的代表。
南北朝以來,為了調整和革新道教的思想和活動方位,每個朝代都重新編輯過《道藏》,只有最後的清朝是一例外。因此,我們現在用的《道藏》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五百多年中,中國改變了很多。簡而言之,正統和萬歷年代的《道藏》已無法順應我們時代道教的經典要求。幾十年來,中外學術界已將明《道藏》做了相當程度的研究。有了這一科學成果,現在應該更上一層樓:為了真正實現道教的現代化,我們必須一起編輯新時代的《道藏》。我希望我們在今天的會議上,可以開始討論如何進行這一新《道藏》的編輯工程。
http://www.daoist.org/conference/text03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