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001(唐僧肉)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38:39), 站内信件
|
般若论坛
http://cluby.xilubbs.com/
大乘根本及念佛修法成功往生的关键问题
坡按:
发菩提心,乃一切大乘修行法门的基础。坡主常将之比喻为大船起航时起锚或者小船出发时解开缆绳这事,许多人多年苦修参禅念佛持咒等上乘殊胜法门,却事倍功半乃至事多功无,那就应该从这里找原因。
甲
什么是真念佛;业障就是妄想。---净空法师问答录
[西方一衲子]
净空法师问答录
我们天天想佛,实际上这个念是想啊,你心上真有阿弥陀佛,念念都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什么呢?有阿弥陀佛的心,有阿弥陀佛的愿,有阿弥陀佛的行。换一句话说,把无量寿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那叫真念佛啊。念佛不是挂在口头上啊,口头上的念佛是宣传,是念给别人听的,是渡众生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要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念佛,是心跟佛的心一样。佛是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的心就要是这个心啊,这就是佛心啊。佛的愿是什么呢?愿帮助法界一切众生早成佛道,我们真有这个愿啊。行是什么呢?行是真做啊,愿不是假的不是空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分随力,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的原则,破迷开悟。这是一切诸佛菩萨他们所行的事业,我们佛门里讲如来家业。如来家的事业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在娑婆世界,第一方便的就是劝导,所以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劝勉大家,帮助大家开悟啊。其次,还要做样子给众生看,叫做身教啊。言教身教如果你都能做得圆满,你的家人当然就受感动了,他就能相信了。所以念佛是非常重要的,念佛功德无量无边,无比的殊胜,不但这一生的业障能消除,无量劫来的业障都能够消除。消除总在一念之间,佛家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什么相应?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这是与佛心相应。念念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你就与佛的愿相应了。念念都帮助一切众生你的行就相应了。这个才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不能错会解释啊。你要把这个问题明白了,底下一个问题就不必说了,你自然就解决了。妄念是从业障变现出来的,其实妄念就是业障,业障就是妄念,我们念念都是念佛妄念就没有了,业障就消了。你不念佛的时候你的妄念就起来了,业障就现前,所以要常念佛,念佛不可以间断,业障才能够消除,你念佛要是夹杂要是间断,功夫就不得力。所以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一定得力。
乙
佛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修净基础。
作者:和尚坡主
当前论坛: 般若论坛
“念佛”与“喊佛”,死路活路,一定要分清!!!
坡主
净空师解“念”成“今心”,念佛即时时处处心里有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尽行寿荷担如来家业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那就是与佛同心,念念相应念念佛,行住坐卧无非念佛,口念也就会相应见效。
若无菩提心的念佛,就叫“喊佛”,一边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还擅造口业,当然“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唯有极少数(李炳老说不到万分之一)前世宿根特别深厚者有望埋头念佛命终西去,故曰:万修一人去。
念佛喊佛
有很多念佛的人迷信,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以为阿弥陀佛会保佑他,没想到阿弥陀佛没理他!怎么晓得没功夫?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脾气还挺大的,你得罪他,他生气好几天,你赞叹他几句,他欢喜好几天,这怎么行!这就是烦恼一点都没断,烦恼还是常常起现行,佛号压不住烦恼,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没说你一天念多少声佛号,我就来接引你,查遍净土经论没这个说法。人家的条件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哪怕一生就念了一声佛号,这一声佛号就念到一心不乱,可以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没有念到一心不乱,去不了。《弥陀经》上讲得清清楚楚,往生的标准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破烦恼障就一心不乱,破所知障就心不颠倒。净土法门与教义完全相应,不能够通达教义,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不好。所以无量法门都是要破二障,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不例外,也是要破二障。
摘自:《佛学十四讲讲记》(净空法师)
丙
于此处未理通未做到,乃是修净人失败的最多见原因!!!
作者:和尚坡主
《入菩萨行讲记》摘录 (索达吉堪布)
在藏传佛教中,《入行论》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如果是一个出家人,不通达此论,那么大家都会认为他不算真正的佛教徒。在噶当派中,《入行论》是必须修习的噶当六法之一,要求学人在实修前通达此论;在我们宁玛巴中,不论哪个正规寺庙,没有不讲习《入行论》的。但在汉传佛教中,未听说过有人讲习《入行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我想从我们这代人开始,若着重弘扬此论,对众生一定有极大利益。
整个大乘基础建立在“发菩提心”上,然而纵观专弘大乘教法的汉传佛教,似乎没有对此予以应有的重视,你们当中有人学过华严、天台教法,有人专修过禅宗、净土等法门,但是有没有一套系统的发菩提心教授及修法呢?虽然净宗省庵祖师有《劝发菩提心文》,文中以报佛祖、父母、施主等恩德而劝发菩提心,但具体使菩提心生起、稳固及增上的次第修法何在呢?
在此有必要再三强调,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础。未发菩提心,无论你修任何法,如观本尊、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也得不到戒体。你们有些人觉得《入行论》不重要,不是实修的法门,只是“哲理佛法”。这是无比的大邪见,《入行论》是真正大乘佛法实修大仪轨,若此非实修法,岂有其余实修法耶!
净空法师论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呢?“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就是菩提心。所以心要大,要大到度尽法界一切众 生,要有那么大的心量。你们常常听到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发那么大的心。那个大心真的发起来的时候就是大菩萨了,我执就没有了,有我就很糟糕。有我是什么心?是我执。我执是小心量,法执也是小心量。所以佛用发愿度生这个方法,教你发大菩提心,把那个我执、法执破掉,完全破掉。
大乘的根本是在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呢?度一切众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全心全意地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怎样去做呢?六度就是做的方法,就是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十愿也就是菩萨道,是普贤菩萨道。
大乘法门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的。有了这个基础,无论修习哪个法门都会有成就,所以念佛的人,有菩提心的决定往生。念佛而不能往生,是没有菩提心。如果一向专念而没有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再专也不行。藕益大师讲的好,往生品位的高低,是念佛功夫的浅深所决定的,而不是念佛的多少。
大乘佛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广度众生。《金刚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我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你问菩萨做什么?菩萨就是做这个事情。这句经文,要是换现代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结果自然就能离苦得乐。度众生的时候,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那就是帮助他成佛,也就是“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
你能用这个方法,你的心就和佛的心是一样了,因为佛的心就是普度一切众生的心。
证就是要你去行去作到。
摘自《净空法师重要开示--------为常随弟子宣讲》一书
悟入菩提
“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统统断掉了,那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宗门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华严经》初住菩萨,那是圆教初住,初住的名号叫什么?发心住。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超越十法界。我们现在天天念的是嘴皮上的菩提心,不管用。我们看看《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发菩提心”,那是什么境界?大乘圆教初住菩萨入门的书籍。《金刚经》,说实在话,也是圆教法身大士入门的典籍。怎么样去落实?把经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里面的教诲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那你就入了,这就是行、证,你入了这个境界。《金刚般若》不是每天读诵,《金刚般若》已经跟自己融合成一体。我们“信佛、学佛、修行”,都要从这部经开始,我们从这个地方去建立信心。这部经里面所说的,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做出作人、求学、修行、证果的一个榜样。你要不照这个样子学,怎么样用功也不会有成就。一定要依照佛菩萨走过的道路来走,我们就会得自在。
摘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2001。12。28。
修净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说多数是小乘。
坡按:
李炳老曾说,念佛人中万人难得一两个往生,坡主以为根本病因,就在此。
现在汉传地区的许多学佛人,都存在这个问题。所学的是大乘,而发心是不是大乘呢?有几个人发大乘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去做利他的事业,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有人会说,我是修净土宗的,我是念佛的,念佛不是大乘吗?净土宗是大乘,没错。但我要告诉大家,修净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说多数是小乘。一个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发心。发心非常重要。你发的是菩提心,还是出离心呢?假若你发的是出离心,这是小乘的发心;假若你发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发心。你发了菩提心,才能称得上大乘行者。
也许有人会说:我修禅宗,禅宗不是大乘吗?没有错,禅宗是大乘法门,禅宗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最高峰,禅宗是隋唐八大宗派顶上的一颗明珠,是至高无上的,在修行上非常特殊。禅宗虽然很殊胜,但修禅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个人的生死,不管众生的死活。这种发心,显然属于小乘的发心。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在发心上,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首先要看你的发心。有的人也许会问,我修五戒十善,是大乘抑是小乘呢?当然,五戒十善从定位上说,是人天乘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发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大乘。发出离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声闻乘。学习佛法,发心非常重要。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人发的是出离心。在佛法的学修上,虽然学的是大乘,但在发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学的是大乘,而发心却是小乘,这是学习和发心上的脱节。另外,再看看每个人在修学佛法中的行为,大乘的戒律能够做到吗?比如《瑜伽菩萨戒》、《梵纲菩萨戒》,我们能做得到吗?声闻乘的出离行,真正对世间的厌离,我们又做得多少?也做不到。对五戒十善,由于一向不屑一顾,所以也没有做到。因此,可以这样说,汉传佛教的许多修学佛法者,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学的是大乘,发心是小乘,而在行为上人天乘都没有做到。正是由于这样,造成修行上不能相应。要想在修行上相应,就得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在修好五戒十善的基础上,才能谈出离心,才能谈得上修菩萨道。通过对五戒十善的修行和学习,我们可以在修学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它虽然是最简单的,但在修学佛法中却是最重要的。
摘自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丁
故曰:学佛乃大丈夫英雄事业,鸡肠小肚人实难得究竟成就!!
附录:
劝众生发菩提心之利益
文殊师利。若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置信行中。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置义行中。所得功德胜前功德无量无边。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置义行中。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置法行中。所得功德胜前功德无量无边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置法行中。若复有余菩萨化一众生置八人中。所得功德胜前功德无量阿僧祇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置八人中。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令得须陀洹果。所得功德胜前功德无量阿僧祇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须陀洹果。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令得斯陀含果所得功德胜前功德无量阿僧祇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斯陀含果。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令得阿那含果。所得功德胜前功德无量阿僧祇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阿那含果。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胜前功德乃至无量阿僧祇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阿罗汉果。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令得辟支佛道。所得功德胜前功德乃至无量阿僧祇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辟支佛道。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令发菩提心。所得功德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发菩提心。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令得不退地。所得功德胜前功德乃至无量阿僧祇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不退转地。若复有菩萨信此法门。若自书写教他书写广为人说。所得功德胜前功德乃至无量阿僧祇
No. 357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
2001。1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