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络文集>>个人文集>>基甸文集>>精华转贴>>[抄录]基督教历史观

主题:[抄录]基督教历史观
发信人: ji-dian(基甸)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0 23:44:34), 站内信件
历史--《当代神学辞典》“History 历史”条目

《当代神学辞典》,台湾校园书房出版,英文版主编S. B. Ferguson,D. F. Wright, 
中文版主编杨牧谷


基督徒认为历史是神与人交往的场景;从这角度言,历史是指人类存在的进程。在十八世
纪前,很少人称整个世界事件(包括过去、现在与将来)是一个「历史」,但历代神学家
都曾讨论历史的重要性。圣经中就有不少资料,可以建构成某种历史了解,却不是现代人
所谓之历史神学。旧约圣经称神是历史进程的导引者,最重要的莫如出埃及记;除此之外,
神亦会彰显他的能力(如∶诗一叁六)。与邻近国家以自然界为神的宗教作比较,耶和华
基本上是藉历史来启示(Revelation)他自己。

新约的神是透过基督来介入人的历史,他透过教会来成立他的旨意,并且应许,在他再来
执行审判之日,便是人类历史的终局。故此圣经对历史的看法,可归纳为下列几点∶1.神
自创造(Creation)的时候,便定下了历史总体的路向;2.他在某些特别时刻会介入历
史,通常是审判与施恩;3.在末日必会成就他的计画,使万事来到它的终局。古代近东或
东方文化中,大多数的历史观都是本於春夏秋冬的转移,来说成是一无尽的循环,基督教
的历史观则是如直线向前的,朝着目标前进,基督徒称神的管理为照管(参神的照管,
Providence),而将来高潮的成就是他们的盼望。

有些基督徒本於千禧年(Millennium)的信念,来预估将来,特别那些相信千禧年是
在历史完结之前来临的,就更会加强他们的希望。四世纪基督教成为国教後,这种禧年观
曾经隐退,被另一种皇室神学代替了,他们认为国家采取了基督教作国教,会赢得神特别
的恩宠。最能表达这思想的,是教会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家,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奥古斯丁(Augustine)对这种皇室神学和禧年观,提出严厉的批判。在《天主之城》
(The City of God,二册,吴宗文译,台北商务,1971)中,他指出信徒的福乐并
非建立在地上的权势,而禧年则等同现在的教会历史。奥古斯丁把整个时间系列分成七大
时代,这思想叫中世纪基督徒大感困惑。直到十叁世纪约雅斤派(Joachimism)的兴起
(约雅斤把历史分为圣父、圣子、圣灵叁个时代),奥古斯丁的分期法才被取代。约雅斤
认为历史已进入圣灵的新时代,信徒已摆脱教会的辖制,当时有好些团体因这思想而兴起,
有些还与极端的改教运动(Reformation, Radical)有关联。

虽然如此,奥古斯丁的思想仍然是最重要的,他对改教家的影响不容低估;在这时,有些
文艺复兴人物,亦从古代文学找到循环时间的思想,又渗进基督教思想内。从奥古斯丁的
作品建立历史神学的,最後一本可算是博洫主教(1627~1704)的《论世界历史》
(Bishop J. B. Bossuet, Discourse on Universal History, 1681),
伏尔泰(Voltaire)嘲笑此书为目光如豆。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亦有它自己
的历史观,是一种把基督教思想凡俗化(Secularization})的历史观。历史观成为
一种时尚的,首推浪漫主义(Romanticism)时代,其中又以黑格尔(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最为详尽。从同一土壤长出的,就是德国的历史主义,它认为
在历史进程中,每一个社会都会发展出自己独有的价值观。这传统倾向否定神迹(Miracle)
的可能,如包珥(Baur, F. C.)的杜平根学派(Tubingen School)就是一个例子,
但特尔慈(Troeltsch, Ernst})指出,否定了神,一切价值都会变得相对起来。

特尔慈之後,我们进入了二十世纪,这时人热烈讨论信仰(参信心,Faith)与历史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布特曼(Bultmann, Rudolf})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他说历史对信仰是无关宏旨的,历史耶稣(Historical Jesus, Quest for)的新追
寻,就是其中一个回应。另一股推动力,是人对黑格尔的作品重新感兴趣;潘宁博
(Pannenberg, Wolfhart)即说,所有历史都具有启示,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家(如Gustavo Gutierrez)对传统天主教思想的批判,亦是人对历史神
学感兴趣的原因。在圣经研究方面,冯拉德(Gerhard von Rad, 1901~71)和库尔
曼(Cullmann, Oscar})均重视救恩历史(Salvation-History)的重要。莫特曼
(Moltmann, Jurgen})认为末世论(Eschatology)是了解历史与神学的关键。与
此同时,另外一些学科的学者,则为我们这一代提出基督教对历史的看法∶贝德叶夫
(Berdyaev, Nicolai})从东正教的观点(参俄罗斯东正教神学,Russian Orthodox 
Theology),杜尔维(Dooyeweerd, Herman)和阿伯拉(Abelard, Peter)则
从荷兰改革宗的传统,而霍加林(Eric Voegelin,1901年生)则是从信义宗的角度。
但最具影响力的可能是赖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他不认为人是在进步当
中;浦忒非特(Sir Herbert Butterfield, 1900~79)的《基督教与历史》
(Christianity and History, 1949)则从过去找出神工作的痕迹。在这一切寻索
中,有一问题凸显出来,即人的受苦(Suffering})问题;处理此问题极为深刻的,是
富希士(Forsyth, Peter Taylor)在战时出版的书∶《神的称义》(The 
Justification of God, 1916)。

参考书目

D. W. Bebbington, Patterns in History(Leicester, 1979); 
D. P. Fuller, Easter Faith and History(London, 1968); 
V. A. Harvey, The Historian and the Believer(London, 1967); 
C. T. McIntire(ed.), God, History and Historians: Modern Christian 
Views of History(New York, 1977).

D.W.Be



----
基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基甸连线 
http://jidian.ccim.or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