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urnwall(炙蓝)
整理人: burn4brazil(2002-03-31 22:22:11), 站内信件
|
看過克林伊斯特伍導演,佛里斯惠特克主演,爵士樂巨匠查理派克
(Charlie Parker, 1920-1955)的電影《鳥仔》(Bird)的人,大概都會
對爵士音樂家(特別是黑人爵士音樂家)熱情而又孤寂的生涯留下深刻的
印象。爵士樂是演奏者的音樂,在面對觀家即興演奏時,樂人的生命是熱鬧
又充滿激情的,然而一離開舞台,一離開曾經有過的熱烈時刻,空虛與不安
往往虎視眺耽地準備撲食他們。許多人藉酗酒、吸毒振奮自己,苦惱與激情
互相追逐,很快地他們把自己掏盡了。「鳥仔」派克即是此種「烈士」的典型︰
在短促的時間裡,將自己的才華、生命燃燒殆盡。與派克同領四十年代爵士樂
風騷的小喇叭手兼樂團領導「暈眩」基列士比(Dizzy Gillespie, 1917-),
在電影中告訴潦倒的派克,他之所以要做好一名領導者,是為了要證明給那些
骨子裡不希望黑人成器的白人看的︰「我是改革者,而你想當烈士。等你死了,
他們會不斷談起你。烈士總是比較令人懷念。」
最近去世的小喇叭手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 1926-1991)卻是在
生前即被不斷談論的改革者。十五歲領到工會會員證,十八歲即在艾克史汀
(Billy Eckstine)的樂團與剛剛創造「咆勃」(Bop)--一種強調即興演奏,
非黑人不足以勝任的新爵士風格--的年輕爵士樂革命者基列士此與派克等
一起演奏。之後,他前往紐約,入學茱麗亞音樂學校,但大多數時間卻來往
各夜總會追隨派克學習。一九四五年,他離開茱麗亞,並且加入派克的五重奏團。
與派克狂暴猛烈的薩克斯風主奏相對照,陪襯的戴維斯的小喇叭有時略嫌膽怯、
不穩定。但是他努力琢磨自己的語法,發展出一種簡樸、深情、以中音域為主的
演奏風格。一九四八年,他離開派克,與編曲家吉爾伊凡斯(Gil Evans)合作,
錄製了後來被標誌為《酷派的誕生》(Birth of the Cool)的九人樂隊的演奏。
這實在是爵士樂史上的大事;樂隊的音色輕柔如雲霧,獨奏部分則如陽光般不時
破雲而出。戴維斯的這個「邁爾士Capitol樂隊」只存在了兩個禮拜就解散了--
太領先時代了,但卻為往後五十年代「酷爵士」(cool jazz)的發展立下了基型。
戴維斯令人難忘的小喇叭音色以及不斷求變的風格,使他成為四十年來最
多樣、偉大,又令人難以捉摸的爵士樂奇才。他獨樹一幟,人聲般,幾乎不用
顫音的音色--時而遙遠、憂鬱,時而堅定、明亮--廣泛地被世界各地的樂手
模仿。他的獨奏--不管是沈思、低語的歌謠旋律,或是凌駕於節拍之上的急奏
--一直是一代又一代爵士音樂家的模範。此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處理樂句的方法
以及音樂空間感。簡潔、微妙是戴維斯藝術的特質。他說︰「我總是注意聽是不是
能把什麼省掉。」
那是一種異常純淨、充滿溫柔的音色;是整個世界的映像。他小喇叭吐出來的
聲音像晶透的沙粒傾瀉於夢中,每一粒沙都是一個世界,鑑照現代人類的苦悶與負擔。
那是孤寂、哀愁與順忍的聲音。哀愁與順忍,伴隨著壓抑不住的內心的抗議,
獨立存在於戴維斯所要表達的一切事物之上。沒有錯,戴維斯也訴說許多有趣、
可愛、親切的事物,但總是用這種哀愁與順忍的方式訴說。
有人形容他的音色是「人行走於蛋殼之上」,這真是生動而貼切的此喻。
戴維斯充滿斷奏然而依然流暢的律動,基本上不是快樂的音樂。他的音樂戰戰兢兢地
反映戰戰兢兢的現代人︰偶然迸發的抒情的狂喜總是淹沒在暗鬱的沈思裡。
與音色同樣重要的是他不斷變化的風格。每隔幾年他就弄出新的班底、新的樣式。
每一個階段都惹來批評家的抨擊;每一個階段(最近一次除外)都引起爵士樂演奏者
持續的回響。戴維斯說︰「我必須要變,那是揮不去的詛咒。」
戴維斯長成於「咆勃」的年代,續起的許多風格--「酷爵士」、「硬咆勃」
(hard bop︰相對於西岸酷爵士,五十年代後半流行於東岸的一種質野而具熱力的
爵士風格)、「調式爵士」(modal jazz︰根據調式而非和弦做即興演奏的爵士風格)、
「爵士搖滾」、「爵士憤克」(jazz funk︰一種仍保有老搖擺樂某些要素以及
藍調情緒的後咆勃爵士風格)--都是受他激發而生或因他參與而確立。終其生涯,
他根植於藍調,但也從流行歌曲、弗拉明科、古典音樂、搖滾、阿拉伯音樂、
印度音樂等吸取養分。
一開始,一般大家並不是很能接受他。五十年代初期,他染上毒癮,演奏事業
頗為不順。一九五四年,他戒毒成功,錄下了他第一批重要的小型樂隊演奏唱片。
〈Walking〉一曲棄絕「酷爵士」風格,宣告了「硬咆勃」的到臨。一九五五年,
他出現於新港爵士音樂節,大受全場觀象歡迎。《強拍》(Down Beat)雜誌讀者
選他為年度最受歡迎的小喇叭手。突然間,戴維斯的大名響遍各地。他成為爵士史上
第一個比白人音樂家身價更高、更受歡迎的黑人音樂家。驕傲的黑人父母親(包括非洲)
紛紛把他們的兒子命名為「邁爾士」或者「邁爾士戴維斯」。
此時戴維斯組成了他第一個重要的五重奏團,包括寇垂恩(John Coltrane,
薩克斯風),張伯斯(Paul Chambers,低音大提琴),葛蘭德(Red Garland,
鋼琴)以及喬瓊斯(Philly Joe Jones,鼓)。他們的演奏兼得精緻與動力之美,
兩年間錄了六張唱片,為後來的爵士五重奏團留下典範。
五十年代末期,戴維斯另外又跟編曲家吉爾伊凡斯合作灌錄了三張由大樂隊
伴奏的唱片︰《Miles Ahead》(1957)、《乞丐與蕩婦》(Porgy and Bess, 1958),
《西班牙素描》(Sketches of Spain, 1960),其中《西班牙素描》包含了西班牙
弗拉明科味的作品,是爵士與世界音樂結合之先河。一九五八年,戴維斯赴法國,
為路易馬盧導演的電影《電梯與死刑台》錄原聲帶。
一九五九年,戴維斯重組他的五重奏團|鋼琴改由比利伊凡斯(Billy Evans)
擔任,錄下名片《Kind of Blue》。這張唱片是「調式爵士」的先聲,音樂深具
潔淨的美感︰戴維斯的演奏簡潔雋永,音色純粹永恆。
戴維斯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吹奏加弱音器的小喇叭的方式--他彷彿對著
麥克風「呼吸」,沒有明確的起音。聲音起於捉摸不定的瞬間,彷彿來自虛無,
又同樣不明確地終結,在聽者不知不覺間歸於虛無。
六十年中期,戴維斯組成了一個包括蕭特(Wayne Shorter,薩克斯風兼作曲)、
韓寇克(Herbie Hancock,鋼琴)、卡特(Ron Carter,低音大提琴)、威廉斯
(Tony Williams,鼓)的新的五重奏團,把調性和聲推到極致且發展出燦爛而
自由的節奏活力。《Miles Smiles》(1966)是他們錄下的多張優秀唱片中的顛峰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