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ilfong()
整理人: (2000-07-16 14:00:49), 站内信件
|
阿伦, 首先感谢你愿不辞劳苦, 出任本版 "园丁", 此实乃本版读者
之幸; 但我对你要求大家使用 "书面语" 的观点不尽认同。
你说为体现广东人的开放、自由与包容, 我们应该迁就外来人士, 尽
量用 "书面语"。不错, 我知道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是主人家的
宽容; 但我也知道 "入乡随俗, 客随主便", 这是客人的随和及对主人应
有的尊重。
比如, 美国人的开放包容人所共知, 但他们不会为开放包容之名而牺
牲自己的文化特色, 甘愿自埋个性。外国人, 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 要去
美国就必须过语言关 -- TOEFL、GRE 正是为此而设; 到了美国, 还有
大大小小的英语补习班 "帮" 你去除乡音、熟悉美国哩语, 尽快融入其社
会。 公牛队前教练就曾公然扬言: "想到公牛队打球, 就必须会英语!"
试想, 会有外国人敢理直气壮地要求美国人迁就他们, 不说英语吗?
但在广州, 却偏偏发生了不要求外地人学讲广州话, 反要广州人迁就
外地人、说普通话的怪事。 这与其说是主人的开放与包容, 不如说是退缩
与忍让, 同时也是对自由的扭曲与践踏: 如果任由语言自由发展、互相竞
争, 没有行政法令的干预, 广州因经济较发达而吸引外地人前来谋生, 外
地人就必须学会粤语才能在此站稳脚跟, 于是粤语就自然得到推广和发展。
以 CP 执政前粤语在华南及海外的强势, 若再籍经济推动, 顺势北上, 则
粤语成为中国大陆最强语种之一 ( 海外华人社会就更不用说了 ) 亦非绝
无可能。可惜, 全国学生从小被灌输普语至尊思想, 对普通话只知迁就屈
从。 许多人, 包括本地人, 总认为广州话是口语, 非正式的, 因而不能
用于书面, 其观点正是源于被洗脑后的思维定势。
其实不少网友已经知道, 今日的普通话只是当年的满洲官话, 话音之
间无不记录着汉人屡遭外族侵扰、卑弓屈膝的耻辱史, 凭什么要全国人民
奉之为尊? CP 将北京话定为 "国语" 前有征求过全国人民, 尤其是华南
地区人民的意见吗? 我在《粤语成文, 有何不可》中也说过, 中国的传统
文体是文言文, 京话入文是白话文运动提倡 "我手写我口" 的结果。既然
京话可以, 为何粤语不可以? 我知道纯粤语文章很多外地人看不懂, 但是
否因此就应该 "自觉" 地压缩母语的生存空间呢? NO! 一种语言, 只有
更广泛地使用, 才能被更多人接受, 限制其使用场合势必陷入 {更少人用
--> 使用场合更窄 --> 更少人懂} 的恶性循环。 如今有了 Internet
BBS, 我们更应好好利用这一难得机会, 让在报刊杂志上不能出现的粤语
文章吐气扬眉, 给更多的人看见 ! 退一万步讲, 就算承认今天的普通话
是 "书面语" 而粤语纯属 "口语", 为何口语不能成文呢? 王朔, 这个
北京 "人精" 就是靠用北京市井口语著书立说而成名立万的。 他能成功,
就是因为口语生动活泼, 比道貌岸然的所谓正规、标准书面语更有味道,
让不懂当地方言的人也爱看。 事实上, 这也正是当年白话文能战胜并取代
文言文的重要原因 --- 与口语严重脱节的 "书面语" 是绝对没有生命力
的 ! 由此观之, 广州的口语和 "书面语" 差别如此之大, 这种状态是非
常不稳定的, 极端情况下两者之一会迅速灭亡, 较缓和的条件下两者将相
互融合、靠拢, 直至同化。事实上, 推广普通话以来, 这种同化作用一直
在进行着:
如今的广州话中, 富有地方特色的生动词汇已越来越少, 广州话已趋
于干燥无味和刻板, 无论从词序、语法上看, 都越来越象普通话了。听到
周星驰、《蛊惑仔》片中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生动趣致的粤语对白, 我们
是否感到既亲切又陌生? 这才是我们上一辈广州人所说的语言啊! 我不是
守旧派, 我认同语言要不断创新才能发展, 但要创新, 就要给这种语言以
广阔的空间, 让它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击擦出智慧的火花, 这样语言中
才能不断产生新元素,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广州的粤语正是由于使用
环境受限、使用机会越来越少而逐渐失去魅力、垂垂老去的。
另一方面, 近年来普通话受广州话的影响亦不少, 普通话中多了很多
粤语词汇, 北方人写作时还把粤语词也一并写入其中。于是突然之间, 这
些粤语词 "今时唔同往日" 了 -- 不仅 "正式", 而且 "时髦", 原本写
文章时视它们为洪水猛兽的广东 "学者" 们赶紧承认它们的 "合法" 地位,
对于用到这些词的文章也不再口诛笔伐, 斥之为 "不正规" 了。其实, 北
方作者将粤语词写入文章时恐怕没有象我们广东人一样为一个词是 "口语"
抑或 "书面语", 可否入文而犹豫再三, 他们只是直接将想说的话写出来,
真正的 "我手写我口", 他们怎能料到只因这一写, 那些粤语词就变 "正
式" 了, 若他们不写, 广东人是万万不敢写进文章的? 这是广东人的
"荣幸" 还是对广东人的讽刺? 一本正经坚持以普通话写作, 不敢越雷池
半步的广东人有否想过, 若非有不畏权威、不嫌弃自己母语的广东人在各种
"不适当" 的场合中使用粤语, 粤语又怎能为北方人所识 ?
其实, 纵观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史, 口语和书面语总处于互相竞逐
的状态中: 抱残守旧的老先生以口语追逐书面语, 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则将口
语用于书面, 而结果大多相同, 都是口语成为新的书面语, 原来的书面语
因与口语差距变大, 失去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而被抛弃。没能成为书面语
的口语呢? 恐怕只有步向灭亡 --- 当然这种灭亡不是一瞬间发生, 而是懂
的人越来越少, 或通过语言的逐渐变异、被另一种口语( 注意: 不是书面语
! )同化而最终消亡的。 道理很简单: 语言只在张口闭口之间, 唯文字可
载于书籍、广泛流传。一种语言若被排斥于书面之外, 怎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因此我认为, 广州人既然讲的是广州话, 自然就应该用广州话文章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 这不是排外, 而是坚持和推广自己的文化 --- 谁能保证不会有
更多外地朋友被粤语的生动有趣吸引, 从而开始学习、研究粤语呢? 当然,
外地朋友开始时可能看不懂粤语文章, 但若他们有兴趣, 我们完全可以充当
翻译, 为他们解释。 这虽然麻烦一点, 但既推广了粤语, 又不妨碍交流,
同时还加深了感情, 何乐而不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开放与包容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可是, 开放包容
的广州人啊, 你们什么都能包容, 为何唯独不能包容自己的母语用于写作呢 ?!
( 吓? 我哩篇文章点解唔用广州话写? 冇计啦, 多年受 "正规" 教育嘅
结果。但系我唔希望广州人永远好似咁样, 被迫用同自己口语严重脱节、一啲
生活气息都冇嘅 "书面语" 嚟写文章 ! )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85.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