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nlingzi(冰之玉叶)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6 22:12:07), 站内信件
|
很喜欢刘墉的散文。那是源于若干年前偶然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爹地的小女儿〉,觉得非常棒,喜欢那种漫不经心的幽默,而在幽默中又藏匿着淡淡的无奈和伤感。他并不讲究用词,但是很平淡的一句也总是能触动你。
其实刘墉在画画方面的成就应是高于文学创作,画画本就是他的正道,文学可能是个副业吧。且看他的简历:刘墉,画家,作家。1949生于台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圣若望大学研究所及师大美术系毕业。曾任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美国水墨画协会国际展主审,并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30余次。这个简历够让人眼花缭乱的。没有看过他的画,但我想他的画也应如散文一般清新雅致吧。
清朝也有个刘墉,或许说刘罗锅就比较家喻户晓了。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都是各自所处时代的精英。所不同的是,现代的刘墉风流倜傥一表人才,清朝的刘墉外形有些欠佳,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代贤臣的光辉形象,反而有了更多的佳话。我想现代的刘墉生在乾隆年间,也绝不会是个一文不名的平庸之辈,而刘罗锅子生在现在,除了作家画家之外,没准还能混个CEO什么的呢!
读过刘墉的几个集子:《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离合悲欢总是缘》、《在灵魂居住的地方》等,感觉都非常不错。也许是画画的缘故吧,使他具有非凡的灵感,超乎寻常的敏锐的观察力,使他看人看事能穿透现象深入本质。 他能用平凡的语言把亲情、爱情、人生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令人震颤。常常读得潸然泪下……
我们丰富地过一生,
不是因为有太大的享乐,
而是由于有许多苦难。
这些苦难在我们的挣扎下,都过去了。
且从记忆中升华,
成为一种泰然。
人若不能学着咀嚼痛苦,并在悲苦中升华,就很难触及情感中最深的层次。
人若不能欣赏悲剧的美,就很难承受沉重的生命。
人生本来就是以“生的喜剧”开始,“死的悲剧”结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所学的,就是在悲剧前面演喜剧,甚至把悲剧看成喜剧。
我常想,象我这样一个总是离别的人,为了减少对自己的伤害,最好把感情放淡一些,如果不爱,就不会伤心。
但是我又想,不爱、不伤心了,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不再爱父母,当然可以不再为他们的年老凋零而感叹;如果我们不再爱伴侣,当然不会为他们的背叛而发狂;如果我们不再爱生命,当然不会留恋今生。如果我们把今生过得生不如死,当然不会畏惧死亡。
(选自《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
直到有一天,你把一切看淡了,
觉得这都是人生来来往往的一部分,
都很美,
你就悟了!
(选自《离合悲欢总是缘》)
有个地方,
很近,也很远;
很小,也很大。
很麻烦,又离不开;
很可恋,又非走不可。
欢爱是它、痛苦是它、
怨恨是它、不舍是它;
看着它变大、看着它缩小、
看着它朽坏、看着它倒下;
直到有一天,
它容不得我们,我们也拯救不了它,
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它道别,
回头、再回头、
挥手、再挥手,
搬去我们下一世的新家——另一个
灵魂居住的地方!
(选自《在灵魂居住的地方》)
夜深人静之时,也是心绪最平和,灵魂最安宁的时刻。轻揽一本刘墉的散文集,随着他的清幽的语句,流畅的思维,思考着人生、亲情、爱情,然后沉沉地睡去,即使在梦中,也能悟出很多……
----
不敢看你的眼
不敢看你的眉
害怕爱上你
忘了我是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