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已关闭版区>>● 探索无止境>> 古文明>>古印度>>史前印度历法

主题:史前印度历法
发信人: thejesus()
整理人: vanes(1999-06-15 22:32:23), 站内信件
 西元前十二世纪左右,亚利安人入侵印度,并成为印度的统治者以 
 後,印度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历史。这个时期的经典著作叫做『吠陀经』 
 ,所处的时期是西元前十二世纪至西元二世纪。在西元前六世纪至西元 
 前四世纪,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开始从割据征霸的状态向君主 
 专制的统一国家发展。同时也是印度原始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时期,西元 
 前六世纪以後,由於相对的统一和稳定,科学文化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根据这种情形,人们将西元前六世纪前称为『吠陀前期』,西元前六 
 世纪後称为『吠陀後期』。 

   直到西元四世纪以前,印度尚未出现天文学的相关著作。『吠陀经 
 』中有零星的天文历法知识的记载,但吠陀文献大都不能准确的判断成 
 书年代。吠陀的词义是知识。这个时期曾经出现过有许多不同类别的吠 
 陀著作,关於天文学的内容,也被後人节录出来进行研究。印度天文学 
 的起源是很早的,但在吠陀时期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吠驼前期,尚看不 
 出印度天文学受外来影响的痕迹,但在吠驼後期,受希腊天文学的影响 
 就很明显。由於农业生产的需要,印度早就创立了自己的阴阳历。在早 
 期吠陀中有有零星的记载,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记载,『 
 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夏、雨、秋、冬、凉六季。据後人研究, 
 在吠陀前期,印度历法中各个地区的历日制度是很不一致的。有的地区 
 以十二个恒星月为一年,一恒星月为二十七天,一年三百二十四天;有 
 的地区十三个恒星月为一年;以360日为一个世间年,分十二个月,一 
 个月三十天;有的地区以366 日为一个太阳年。 

    『吠陀支节录--天文篇』记载吠陀後期的历法和知识,当时已经发明 
 用协调周期来调整年、月、日的关系。一年366日,五年为一周期,一周 
 期内置俩个闰月。这种粗略的历法,一直使用到西元一世纪。为了研究 
 日、月、五星的运动,印度曾将黄道天区划分成二十七个相等的部份, 
 称为二十七个月站(Naksatra)。印度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称,最早出现在 
 『鹧鸪氏梵书』,它以昴宿为第一宿。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又以牛郎 
 星为第一宿,後来的文献中,又改以白羊座?为第一宿,一直沿用到近 
 代。 
   印度人喜欢将一个朔望月分成两个部份,自朔至望称『白月』,自 
 望至晦称『黑月』。大约在西元前五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并广为传 
 播,佛经中载的传统的宇宙观念,认为我们所生存的大地是平直的,天 
 也是平直的,大地的中央是神圣的须弥山,日月星辰都围绕著须弥山运 
 转而产生昼夜和四季。 

 -- 


                      you'll do whatever you please,  

                      and i'll do whatever i can......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szptt.net.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