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ghtmare()
整理人: syazy(2000-04-28 04:17:22), 站内信件
|
【多维新闻社21日电】在明镜出版的《解放军攻打台湾》一书中,国际
知名军事专家、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安全与裁军中心研究员薛立泰分析
了解放军在台海诉诸武力的七种模式。薛立泰曾同约翰.刘易斯教授等
合著《中国核弹揭秘》、《巡弋大洋深处的中国导弹核潜艇》、《中苏
联盟以及韩战真相》等,他的观点颇受军界重视。多维新闻社获明镜出
版社授权,摘录薛立泰文章部分内容:
台海两次危机爆发的背景
回顾一下台湾海峡两次危机爆发的背景、冲突经过以及结局,对于人们
探索、理解在海峡危机再次爆发时,中共诉诸武力解决冲突的最有可能
的模式这一问题,显然是有益处的。
早在1952年夏,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授权军
区参谋长张爱萍制订夺取闽浙沿海敌占岛屿的计划。次年夏季,中共中
央政治局批准华东军区夺取金门的计划,中央军委并制订了从小到大、
逐岛进攻、由北向南打的攻占沿海岛屿的方针,随后修建机场和码头、
集结兵力等准备工作积极展开,从北方调来大批远射程炮兵部队。
1954年夏季,美国与台湾政府的缔约谈判活跃起来。中国领导人担心,
像早些时候出现的南北朝鲜、南北越南一样,《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将
有可能把台海两岸的分裂局面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了防止海峡两
岸的分裂局面固定化,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毛泽东决定突出强调
台湾问题。7月23日,毛泽东在打给刚从日内瓦回国途中的周恩来的电
报中指出,中共在朝鲜停战后没有及时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任务是不妥
的,“现在若还不进行此项工作,我们将犯严重的政治错误。”在突出
台湾问题的各种措施中,最有效的就是炮击金门。长期以来,毛泽东认
为军事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炮击金门就是一例。
8月,华东军区成立了由张爱萍任司令员的浙东前线指挥部,一江山岛
被确定为整个战役的突破口,炮击金门除了上述高层次的政治含义以
外,还有为一江山岛战役作佯攻的军事目的。中共大规模炮击金门始于
9月3日,共持续了12天,9月22日再次开始对金门的大规模炮击,旋即
抑制炮击的规模。但是,台海形势并未因停止炮击而趋于缓和,因为一
江山岛战役已经拉开了序幕。毛泽东为整个战役规定了对美不主动惹
事、尽量避免和美军发生直接冲突的方针。他命令浙东前线指挥部停止
攻占大陈岛的军事行动,并规定浙东部队舰船、飞机不得前往公海活
动,以免同美军发生冲突,使形势复杂化。中共军队进占大陈岛以后,
在1955年1月底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在国军撤出大陈岛以后,
在2月接管该岛,至此整个战役基本结束。
炮击金门提供了新的外交手段
中共炮击金门导致了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中共
通过有限的军事手段获得了政治成果。炮击金门为中国领导人提供了新
的外交斗争的手段,既可表达中国政府的意愿,又可试探美国政府的反
应,同时又不会冒爆发全面战争的危险。中共在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
危机时,又一次运用了这些有益的经验。
中共在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大规模炮击金门,标志著对美国缓
和时期的结束。中共中央基于下述理由,决定在台湾海峡使用武力,并
将这一军事行动视作在国际政治范畴内反美斗争的一部份:
第一,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谈自从1955年8月举行首次会议以来,两年
半中,除了当年10月达成的《平民交换协议》以外,未获任何进展。美
国又拒绝回答中国政府在6月30日提出的美国应该在15天之内派代表恢
复中美大使级会谈的通牒。中共领导人认为,面对挑衅,如果示弱,将
不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反帝斗争。毛泽东强调不要怕鬼,“我们不怕鬼,
所以炮击金门、马祖”;
第二,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波兰、匈牙利事件使苏共在国际共运内
部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苏共党内的权利斗争也给苏共新领导人
赫鲁晓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赫鲁晓夫急需获得像中共这样有影响的大
党的支持。中共在国际共运中地位的提高促使毛泽东认为中国在反帝斗
争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这就使得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带有更多的国
际政治色彩;
第三,中共在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的群众运动,提出了“赶英超
美”的口号,保持“大跃进”的势头,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这种
盲目乐观的气氛也影响到海峡两岸的军事斗争。毛泽东打算通过这次炮
击,激化美国、台湾在防守外岛问题上的矛盾,希冀美国最后会施加压
力迫使台湾从金门、马祖撤军,从而收复这两座岛屿。他认为,这有美
国迫使国军在1955年2月从大陈岛撤兵的先例可循;
第四,1958年7月,美、英军队在黎巴嫩登陆,并向伊拉克施加压力,
国际形势骤然紧张。7月18日,毛泽东在军队高级领导人参加的紧急会
议上指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仅限于道义上,还要
有实际行动的支援。选择哪个方向进行实际行动的支援呢?只有选择金
门、马祖地区,……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在这次会议上,他
决定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
7月20日,由福州军区政委叶飞主持的福建前线指挥部会议确定,以17
个炮兵营组成莲河地区炮兵群,以15个炮兵营组成厦门地区炮兵群,分
别负责炮击大、小金门岛的国军;以6个海岸炮兵连配置在围头、莲
河、厦门一线前沿,主要炮击大金门料罗湾的国军舰艇;另外在厦门、
莲河两地区各组成一个高射炮兵群,保障本地区的对空安全。会后,各
部队立即向集结地域开进,秘密展开。
与此同时,首批入闽参战的航空兵部队,从7月22日开始,采取隐蔽转
场、逐步推进的方式,进驻连城、汕头机场,然后逐步向漳州及沿海机
场推进,至8月13日进驻龙田机场为止,全部进驻福建、粤东一线机场
待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迅速隐蔽入闽,均在8
月中旬之前进驻待机港湾。在此期间,国、共开始了争夺制空权的斗
争,最后中共夺取了福建沿海的制空权,为大批炮兵开禁厦门炮击金门
奠定了基础。
8月20日,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不炮击马祖)。他制订的用兵方针是用密
集的炮火封锁金门,切断守敌的供应线,造成国军驻守的困难,期望美
国施加压力迫使台湾最后从金门、马祖撤军。同时,他的战略意图是力
求避免同美军发生直接冲突。毛泽东并将叶飞召到北戴河,在他亲自指
导下,实施战役指挥。实际上,炮击金门是由毛泽东直接在北戴河进行
遥控的,前线则由张翼翔、刘培善代替叶飞指挥。
23日,实际参战的中共36个炮兵营和6个海岸炮兵连的459门火炮,盯住
了金门岛。其中6个远射程炮兵营的重炮一起对准了大金门岛北太武山
的金门防卫部。炮兵阵地呈半圆形,长达30多公里,大、小金门的所有
港口、海面都在中共炮兵的远射程火炮的射程之内。下午5时半,中共
前线炮兵以19,000发炮弹揭开了第二次炮击金门的序幕。这一天,总
共打了数万发炮弹。
美国极力避免与中共冲突
据炮击金门的指挥员叶飞回忆,毛泽东指示在美、台联合舰队抵达金门
料罗湾时只打国军舰船,不准打美舰,即使美舰首先炮轰中共阵地,也
不准还击。其战略意图是要搞清楚美国对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承诺的效
力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程度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在中共炮击
美、台联合舰队中的台湾舰船时,美国军舰丢下台湾军舰和运输船只于
不顾,立即掉头向台湾方向驶去。这一现象为中共领导人揭示了台海局
势的真谛∶中共、台湾和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斗争,既是军事的,也是政
治、外交的斗争。台湾政府千方百计想拖美国下水,中共则在可能的情
况下,力求避免同美国直接发生冲突,美国也极力避免同中共直接发生
冲突。这就是当时非常微妙的台湾海峡的三方形势。
美国对炮击金门的反应异常强烈,为了遏制中共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升
级,正在积极调兵遣将。到9月中旬,美国声称在台海地区已经集结了
战后以来美国在海外最大的核子打击力量,合众社报导说,美国已经为
其核子打击作好了准备。毛泽东事先没有料到炮击金门引起的国际反响
如此强烈,不免产生骑虎难下的感觉。
此时,毛泽东又反复考虑了在金门、马祖地区同美、台军队对峙的利
弊。即便美国迫使台湾从金门、马祖撤兵,台湾实际控制的地域同大陆
的距离将由目前的2公里扩大至180公里,一旦台海两岸隔离的状况造
成,最终将有利于美国实现其“两个中国”的政策。
至此,毛泽东决定暂缓攻占金门、马祖,留待将来解决。10月5日,他
以军委名义发出停火的指示;次日,他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宣布暂
停炮击七天;25日,他又以国防部长的名义宣布每逢单日炮击,双日停
止。美国相应宣布了停止为国军舰船护航。台海局势再次缓和下来。
这次台湾海峡危机之后,中国领导人从原来侧重于局部军事斗争的需要
发展到后来从全局的政治斗争进行考虑,把逐个攻占包括金门、马祖在
内的敌占岛屿的军事计划,改变为把金门、马祖留在台湾政府手中,作
为联系大陆和台湾的结合点,以防止产生“两个中国”局面的大计方
针。三十多年以来,这一方针作为中共对台湾政策的基本点,始终维持
不变。
中共诉诸武力的前提
上面谈的是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局。从1958年第二
次台海危机以来,36年已经过去了。在此期间,海峡两岸时而风云陡
起,变幻莫测。然而,涉及解决台湾问题症结所在的各个至关重要的层
面,诸如国共遥隔海峡武装对峙的局面、国共军力的大致对比、包括美
国在内的大国在这个问题上能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等,其基本格局并没
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变化。综上所述,中共在台湾海峡诉诸武力的最有可
能的模式,可以说已经跃然纸上了。
关于中共在台湾海峡诉诸武力的模式的讨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导致中
共诉诸武力的前提。中共始终拒绝作出不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承诺,并且
对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武力也作出了说明,尽管这一界定的含义时而有
所变化。笔者认为,中共因应近年世界局势的剧变以及大陆、台湾内部
情势的变化,其对诉诸武力的前提的界定已经有所变化,在未来数年中
唯一可能导致中共诉诸武力的前提是外国势力进入台湾从而导致台湾政
局处于混乱状态,或者台湾宣布独立。
在台湾政府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情况下,中共对台用兵,师出无
名。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即使大陆国力强大了,也不会贸然诉诸武力。
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目前中共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浙江两省的大规
模投资建设,其势头方兴未艾,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明证。
这几年福建、浙江两省建设蒸蒸日上,发展异常迅速,这一局面当然同
中共当局批准在这两个省进行巨额投资的决策是密切相关的。回想六十
年代、七十年代时,毛泽东强调“要准备打仗,”到处弥漫著大战一触
即发的危机感。在1969年至1972年期间,国防开支占政府开支的百分之
三十左右,沿海地区的基本建设全部停止,各级政府把基本建设的重点
转移到“大、小三线地区,”耗费巨资将工矿企业和科研机构建在内地
的深山荒沟里。这就是中共当局为加强备战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从未承诺不独就不用兵
中共近年决心在沿海地区大规模投资从事建设,是说明其近期内不会在
台湾问题上轻易诉诸武力的一个例证。当然,中共从来没有作出承诺,
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就不对台湾用兵。不过,在中共已经作出致力于
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后,近期内这一可能性甚微。问题在于,近年台
独势力甚嚣尘上,在某种意义上,台海两岸主、客异势,台湾问题的主
动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或明或暗的台独势力这一边,中共多半是在被
动地应付台独势力接二连三的挑战。如果不幸而言中,第三次台海危机
爆发的导火线,必然是来自台独势力的严重挑战,而这一挑战又令人没
有回旋的余地,从而迫使中共领导人不得不诉诸对台湾用兵,不然就颜
面丧尽,只有集体下台,以谢世人,这一结局暴露了中共领导人的颟顸
无能,可能导致整个中共政权的垮台。试想中共领导人是否可能采取这
一下策呢?
如果中共在近期内诉诸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在是给台独势力的挑战逼
出来的,“实逼处此。”换言之,假如台独势力不至于过份地刺激中共
领导人,在近期内决没有可能出现台海两岸兵戎相见的局面。
中共最高决策层对是否采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以及采用何种武力模式作
出决定时,予以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可能出现的外国干涉,对外国干涉何
时出现以及出现的方式和后果都要作出充份的估计。局外人在讨论中共
在台湾海峡诉诸武力的可能的模式的时候,显然也必须把中共对可能出
现的外国干涉的估计这一点因素考虑进去。不然,无非是哗众取宠,并
不能对问题的症结作出恰如其份的评论。
另外,在考虑中共在台湾海峡诉诸武力的可能的模式时,还要估计到两
种不同的决策环境。其一是近期考虑,即中共诉诸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
决策,是在给台独势力的严重挑战逼出来的情况下作出的;其二是远程
考虑,即中共在将来经济、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国力十分强大以后,在
台湾政府不肯在统一问题上就范的时候,作出诉诸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
决策。下面陈述的是就第一种情况作出的分析。
攻台的七种模式
倘若中共决策者在近期内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不外乎采用下面
几种模式,笔者综合各个层次的考虑以后,按照采用的可能性的大小简
述如下∶
1.大规模炮击金门、马祖,牵引国际视听;2.使用精确制导的巡航导
弹,对台湾党、政、军中枢机关实行突袭;3.调动大陆沿海省份的渔
民,万船竞发,驶向台湾海面,进行骚扰,以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意作为
后盾,配合军事行动;
4.出动海、空军对台湾港口布雷,进而封锁台湾;
5.进攻包括金门、马祖在内的台湾管辖下的大陆沿海岛屿;
6.出动精锐的突击部队,配合事先潜伏在台湾的特工人员,攻占台湾各
个战略据点,坚守至海上、空运的大部队的到来,占领整个台湾;7.对
台湾本岛实行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
在中共领导人拟就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腹案时,这七种模式可以单
独运用,也可以配合运用。笔者先讨论几种不甚可能采用的方案,逐一
剔出,然后集中分析其他方案以及采用的理由、实行的方式和可能出现
的后果。
首先谈中共出动海、空军对台湾港口布雷,进而封锁台湾的方案。这一
方案在国际上造成的震荡面过大,而且短期内未必收效,台湾海、空军
也可以在长江口和珠江口布雷,实行反封锁。美国可以援用《台湾关系
法》,向台湾提供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以帮助台湾军方同
中共长期对峙。一旦军事行动旷日持久,在亚太地区有重大利益的大国
可以找到藉口,以保卫该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维护国际水道畅通的名
义,名正言顺地进行直接干涉。所以这一方案未必有效。其次谈进攻包
括金门、马祖在内的台湾管辖下的大陆沿海岛屿。众所周知,这些岛屿
本来就属于福建省管辖,即使顺利地予以攻占,对遏制台独运动的势头
并没有丝毫帮助,更不用说对于既成事实的台独局面有什么打击作用。
何况,台湾军方在大小金门、马祖等岛屿惨淡经营了四十多年,早已构
筑了坚固的立体式防御体系,中共使用兵力过小,必定会受到挫折,使
用大的兵力,牵涉面过广,得不偿失。“顿兵坚城之下”,向来为兵家
之患。这一方案未必可取。
再谈关于中共出动精锐的突击部队,配合事先潜伏在台湾的特工人员,
攻占台湾各个战略据点,坚守至海上、空运的大部队的到来,占领整个
台湾的方案。目前离开美国售予台湾的F16军机交货期还早,可是中共
在台湾海峡还是没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这种情况下,采用这一方
案过份冒险,中共先遣部队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这一方案也不可取。
最后谈谈中共对台湾本岛实行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的方案。两栖登陆
作战战役的胜负,取决于哪一方对作战海域和空域的控制能力,无一例
外。二次大战以来的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的战例对此已经作出了证
明。1949年10月,中共三野十兵团二十八军、二十九军派遣三个团,在
对作战区域没有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对金门实行渡海强攻,
最后损失了近一万指战员。这在讨论台海军事形势时更是一个贴切的战
例。有鉴于此,在中共还没有掌握台湾海峡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
下,中共领导人不至于会采取这一下策。笔者认为,如果中共决策层在
近期内被迫作出对台湾使用武力的决定,其根本方针还是毛泽东当年讲
的“有理、有利、有节”。对甚嚣尘上的台独势力,在不得已的情况
下,当然要作出适度的反应。何为适度?这就像中医打针灸一样,进针
深了浅了都不行。其衡量原则是首先要有效,军事行动的效果要对国际
上、台湾岛内的鼓吹台独的势力有所打击;其次是适度,尽量减轻在国
际上引起的震荡面,在必要的情况下,双方都有台阶可以下来。
中共军方最有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方案,是开始大规模炮击大小金门、
马祖,并对外宣布中国内战没有结束,警告任何外国势力切勿予以干
涉,从而牵引国际视听。在大规模炮击大小金门、马祖之后的期间,中
共军队可能对台湾从大小金门、马祖往本岛撤退的船只予以炮轰,而对
从台湾本岛向大小金门、马祖运输补给品的船只网开一面,“以利台湾
军队固守”。至今台湾仍在大小金门、马祖驻守近十万军民。这十万军
民及其亲属同台湾社会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四十年以来,国府实行
的“一个中国”的政策,海峡两岸一直相安无事,台湾人享受著繁荣安
定。如今台独势力为了遂行其激进主张,却导致这十万军民日夜躲避炮
火,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台海战事还有逐步升级的迫在眉睫的危险。
“一个中国”的政策和台湾独立的政策,优劣立判。如今台湾社会是开
放性的,这一社会压力的效果是彰明较著的。在中共和台湾的军力对比
上,中共在常规武器、装备方面并没有占压倒优势。然而,中共在导弹
技术上,积四十年的经验,却有著明显的优势。“扬长蔽短”,多年以
来精心研制的常规导弹,此时不用,何时再用?据悉,由原航天工业部
第三研究院牵头,在第58研究所和第25研究所研究的地形匹配技术,近
年已经趋于成熟,专门运用在巡航导弹上。在台海战局逐步升级的过程
中,中共军方可视情况之必须,由第二炮兵部队发射精确制导的巡航导
弹,对准台湾党、政、军中枢机关实行有选择的突袭。
在海湾战争中,尽管以色列城市受到美国“爱国者”地空导弹的全力保
护,伊拉克断断续续地向以色列城市发射老式的“飞毛腿”导弹,仍然
使得以色列市民一夕数惊,惶恐不安。台湾社会处于盛世已久,百姓岂
能无端端总往防空洞里钻?何况,大难临头时未必有这么多的防空洞可
以供百万市民使用。这样的纷扰给台湾社会带来的震荡效应,是无论如
何不可以予以低估的。何况,台海战事爆发以后,台湾民众稍有门路,
无疑会举家往国外移民,届时精英凋零,资金外逃,从而导致台湾经济
衰退以致崩溃,都是想像得到的。
在国府迁台政局趋于稳定时的同仇敌忾的社会心态,早已不复存在。强
制民众服从权威的社会机制,也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在目前情况下,一
旦各种社会动乱因素交替起作用,台湾各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必然纷纷
活动,向当政者施加压力,要求同中共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一次台
海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的谈判的结果,自然是有利于中共一方的,这是
可以想像的。
对台湾当政者说来,更大的压力应当是来自美国。这次台海危机发端于
台湾方面,美国决不会为了维护台独份子的极端主张,而冒同中共这一
区域性核大国正面冲突的危险。美国是否给台湾政府撑腰,撑腰到何种
程度,持久到什么时候,决定了台湾政府是否同意与中共举行和平谈判
的意愿。
中共在台海战事横向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情况需要,调动大陆沿
海省份的渔民,万船竞发,驶向台湾海面,进行骚扰,以中华民族的整
体民意作为后盾,配合军事行动。大陆沿海地区民众早已羡慕台湾地区
比较高的生活水平,不少人在中共号召之下,萌生在战乱中“捞一把”
的想法,竞相驾船驶向台湾,或者走私入境,或者抢滩登陆,令人防不
胜防,假以时日,足以令台湾陆沉。这一可能性也不是可以轻易予以排
除的。君不见,眼下大陆民众竞相走私入境台湾,不是已经令台湾政府
非常头疼了吗?以上就是笔者认为的中共在被迫作出用军事手段解决台
湾问题的决策之后最有可能采取的用武模式。综上所述,只要中共适当
地配合运用这些模式,是有可能迫使台湾就范的。这有可能是第三次台
海危机演变的结果。
攻台的适当时期
最后,中共采取上述用武模式的适当时机。如所周知,采用军事手段解
决一项利害冲突问题,必须把握火候,掌握适当的时机动手。正如孙子
说的,“静如处子,动如狡兔”。即使中共是被迫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
题,如何掌握适当的时机,对决定冲突演变的结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说来,既然称为适当的时机,就是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否则会
使手段和目的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如果中共军方操之过急,师出无
名,不但会在国际上陷于困境,甚至难以说服、动员大陆民众;假若反
应过迟,也会使稍纵即逝的良机交臂失之,反而会造成台湾在相当长时
期内在法律上脱离中国的结局。如果在台湾民意机构或其他类似权威机
构正式投票决定台湾前途(即独立)之后,再诉诸武力,即使综合采取上
述诸方案,尤其是将金门、马祖作为施加压力的筹码,可以逞快意于一
时,却无补于彻底改变台湾最终走向独立的结局。由此可见,在有足以
使世界各国和大陆民众信服的迹象,证明台湾正在滑向独立的终点之
后,而在台湾民意机构或其他类似权威机构正式投票决定台湾前途(即
独立)之前,这一段时期是中共军方最有可能诉诸武力的合适时机,并
且在使用武力之后有可能改变局面,挽狂澜于既倒。至于在这段期间的
最佳用武时段,笔者认为中共有可能趋早不趋晚。
-- 自从洒家注册来,水淹网易十八区;
灌完斑猪灌大妈,灌得人心起惶惶。
刀剁斧砍加封杀,保得ID逃回家;
苦练文笔拍马屁,方知做虫真不易。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32.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