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诗路华语>>箐儿的两首诗

主题:箐儿的两首诗
发信人: wzl63(竹立)
整理人: zyw711(2002-03-19 23:28:30), 站内信件

        野   花 
           --凋零中的永恒 
    
    我长在一个 
    孤独的世界 
    没有名字 
    只有平凡的 
    外表和一颗温柔的心 
    每天 
    沐浴着阳光 
    也经历风雨  
    
    在我的周围   
    长满了艳丽的   
    玫瑰   
    玫瑰虽美   
    却总带刺   
    而吸引你的   
    正是这带刺的   
    玫瑰   
    
    你带着一颗   
    被玫瑰刺得   
    滴血的心   
    走进我的世界   
    我用   
    柔情的吻   
    舔净   
    你伤口的血痕   
    
    你把我温柔地   
    捧在掌心   
    使我不再   
    孤单寂寞   
    陶醉在   
    美丽的瞬间   
    
    你的掌心很   
    温暖   
    却缺乏阳光和   
    水分   
    我苦苦挣扎   
    仍逃不过   
    凋零的   
    命运   
    
    亲爱的   
    不要悲伤   
    你给了我   
    最灿烂的   
    一刻   
    被你欣赏   
    是我一生的   
    奢望   
    
    我知道   
    你会常常   
    记起我们   
    相依相偎的   
    日子   
    记起我   
    曾温柔地躺在你的   
    掌心   
    
    
    
        宴  席 
    
    酒杯的碰击声   
    矫揉造作的奉承声   
    声嘶力竭的叫喊   
    固定而僵硬的笑脸   
    在每个角落蔓延   
    虚伪?逢场作戏?   
    
    狭小的空间   
    并不能压抑思想的驰骋   
    两个自由的灵魂游离出来   
    在纯净的世界里   
    心灵的撞击声   
    淹没了外在的喧嚣   
    
    在别人无法触及的地方   
    他们静静地看着   
    荒唐的闹剧   
    在人间,不断上演   
    报以冷笑的同时   
    为自己能自由地呼吸   
    能从容地生活   
    干杯   
    
       一位叫青兰的网友问我:竹立,你评点了许多有名的诗,能否也为我们评点一下无名的诗?对此,我感到十分惭愧。平时,我把绝大多数读书时间都花在对名家名作的揣摩与学习上,对无名的诗作的确看得较少。这是否因为我有崇拜名家的意识呢?我想不是。因为我并不因为人和作品的名气而一味崇拜,而要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 
    
       中国有句老话:“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那么取法其下呢,可能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它使你失去区别好坏的能力。比如一些初学写诗的青年,看到现在到处都是的时髦诗人与时髦诗歌,被他们耀眼的旗号、“高深”的理论、故弄玄虚的语言和稀奇古怪的作派所吓倒,以为那就是现在最好的诗人与诗歌,而一味去模仿与跟风。结果弄到最后,连真正的好诗摆在他们面前,也视若无睹了。 
    
       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要多读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名家名作,细细品味其中的成败得失,分析其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而对那些时髦的东西,不管目前名声有多大,我都保持足够的警惕。还有一点就是注重直接向生活学习,从自己切身的体验中寻找素材与灵感,避免与别人的雷同。我发现,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诗人,例如惠特曼、狄金森等都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他们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并不见得比其他诗人要多,也绝不受流俗的影响,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思考,他们的灵感更多地来自大自然与身边的生活。 
    
       然而话又说回来,我并不否认现在也可能有真正好的诗人与好的诗歌,我在阅读一些网友的诗歌时,也读到过一些好的作品。有些人在我看来是有实力和潜力的。当然,要判断一位诗人是否真正优秀,要检验一首诗歌是否真正出色,最具有权威性的还是时间。如果你的作品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即使你创作出了惊天动地的作品,也难免埋没的命运。但如果它已经向大众公开了,最终决定它命运的就只有时间了。 
    
       箐儿这个名字进入我的视野,是在对我的一些作品的评论之中。我发现她对我的作品的理解与我的原意惊人的相似。她对我的理解超出了其他人。我很庆幸有了一位知音,于是开始留意她的东西。可惜她写得很少,也无意公开。但从仅有的几篇诗歌与随笔中,我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共鸣,使我屡次产生了想推荐她的作品的冲动。我多次鼓励她给榕树下投稿,但可惜都被编辑大人无情地退回了,可见要判定一篇文学作品的价值,特别是一首诗的价值有多么的困难。难怪惠特曼与狄金森们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才逐渐奠定他们在美国与世界诗坛的地位了。 
    
       上面所引的这两首小诗,就是被退回的箐儿的作品的一部分。它们并非惊世之作,也没有多少形式的创新与高深的技巧,语言也并不纯熟,个别的字句还可以删改,应该说还是一些无名的习作。打动我的是它们的真诚与朴素,是一颗敏感、善良、超凡脱俗的自由心灵。 
    
       第一首《野花》讲述的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它使我想起了田震的那首极富争议的同名歌曲。一朵外表平凡但内心丰富的“野花”,终于以它的温柔善良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但爱情带给它的却是无法避免的“凋零”。为什么?是生存的压力,还是这种爱情不为世俗观念所容忍?或是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难以长久的必然?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野花”本身是无怨无悔的,因为“被你欣赏/是我一生的/奢望”,爱情的力量竟如此伟大,以至于只要“曾经拥有”,就可以不在乎“天长地久”。这种观念当然为卫道士们所不耻,但却被真诚与无奈的人们所接受。这首诗的二、三、六段写得较好,第四、五两段显得弱了些。 
    
       《宴席》为我们描述了一种常见的世态:在灯红酒绿、杯盘狼藉的宴席上,一群虚伪的吃客在围着他们的上司或老板敬酒,嘴上说着言不由衷的奉承话,脸上堆满“固定和僵硬”的笑容,一幅肉麻而有趣的图画。但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有两个“自由的灵魂”却游离了出来,他们一边冷冷地看着那群人的种种丑态,一方面用眼神默默地交流,心灵发生热烈的碰撞,感到无声的快乐与骄傲。“为自己能自由的呼吸/能从容的生活/干杯”。 
    
       也许有人认为,这两个人太不识时务,太不随大流了,甚至还会以“人性的弱点”和“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之类的老成之论开导他们。但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有人愿意在阿谀奉承、逢场作戏中得到物质的实惠;另一些人则宁愿保持心灵的纯净,在精神世界里寻求自由的快乐。 
    
       这就是我在读箐儿的两首小诗中得到的感悟,也许它们还算不上什么名篇佳作,但我就是偏爱它们,就像我就是讨厌那些空洞无物、哗众取宠的时髦之作一样。 
     
 
 



----
竹立文集地址:http://wzlwzl.rongshu.org/ 
或:新文网(www.new153.com)—作家专栏—竹立专栏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