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0tonight()
整理人: wgqdhd(2002-02-20 19:39:04), 站内信件
|
前些时看到《乒乓世界》上有一文,说中国与欧洲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方式
等诸多方面都不一样,但最后却都取得了相当成绩,可谓是殊途同归,云云
……看完之后,我不禁要问:真的是殊途同归吗?
众所周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国内进行训练时向来都是实行的军事化管理,
每个运动员都有相应的主管教练,都有相应的训练计划,对于主力运动员,
教练班子更是想尽办法,为其找弱点、抓特长……从思想到训练到身体状况
……无一不是照顾的好好的。每名运动员一进入国家队或是省市队,就被一
种整齐划一的生活和训练方式多包围——从早上起床时间、准备活动如何做、
每天练习什么内容、每项内容练习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放
风”、什么时间熄灯……几乎都是事先严格规定好了的。更兼长期以来建立
的从地方业余体校到省市队到国家队的一整条“流水线”,的确使我国在世
界乒坛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可谓不是一条“冠军”生产线。现在,在
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看见常有家长从体校乃至普通小学的门口接回拿着乒
乓球拍的小孩,恐怕全国参加训练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当属乒乓球了!而这
一切,都不是缺乏完整“流水线”作业的欧洲运动员所能比拟的!
但是,我们和欧洲真的是殊途同归吗?撇开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太大差异的
女子项目不谈,我们仅来看看男子项目:表面上来看,我国男子项目获得的
奖牌的确不少,而男子团体上的优势更是相当明显,但现在每次出征国际大
赛前,所有人,无论是普通球迷也好还是运动员自身也罢或是他国家队总教
练,心理最没有底的项目是什么?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男单!无论是
刘国梁也好、孔令辉也罢,大家说起来都是超一流选手,然而,他们在国际
大赛中的表现又如何呢?天津世乒赛、奥运会上的连续两次辉煌,那都是他
们还在作为刚刚崛起的年轻选手不久的事情了,44届上男单项目无中国选手
进入决赛,白俄罗斯的小萨连挑我三员大将,这才是中国男子项目真正现状
的真实反映!随着近年来欧洲三虎的出现(老瓦自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但
他近年[不包括现在]状态回升却是事实),没有一个中国男选手敢说:我一
定能拿男单冠军!自然,这句话也没有一个欧洲选手敢说,他们甚至也不敢
说欧洲选手一定能拿男但冠军,但这是因为什么呢?是中国男选手真的很可
怕吗?我认为:不是!中国之所以能长年在男子项目尤其是团体项目上保持
较大优势,主要只得益于一个原因——人多!中国人真是很多,多的每次世
界大赛上其参赛人员总是人家的好几倍。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独具中国特色
的训练和国际比赛模式——人海战术!逢大赛,来个集中强化训练,把全国
的优秀选手集中起来,让那些完全有可能在世界大赛中打出点名堂的选手当
陪练,来个高手如云、百里挑一;单项比赛时,中国参加的一流选手、超一
流选手总有那么5、6个,大家一人守一条线,淹也淹死你!——万一碰上了
自家人,好,大家研究研究,谁更能对付后面的外国选手?你不行,你内战
内行、外战外行,你就让吧你!——什么?你不愿意?你,你……你没有牺
牲精神,你没有组织纪律性,你没有跳出狭隘的个人利己主义的小圈子,你
没有集体主义精神,你没有国家观念……就是不问问有没有奥林匹克精神—
—虽然44届小萨是游了出来,可是这战术总的说还是很管用的。临到了团体
赛,好,每样打法的都有,看看对手:哦,有怕小刘的?好,就把小刘排在
那里,让你不得不去排险阵,最后让你输的一塌糊涂;有怕削球的?好,推
出个打削球的,削死你;削球研究透了?好,打削球的,你不服管理,你技
术没有突破……回去吧你……
中国许多小孩子,还在很小的时候(现在很多都是4岁就开始了),就被望子
成龙的父母们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带进了体校去学习乒乓球,教练收了培
训费,就只管教了——全然不顾那小孩到底有没有乒乓的天赋,甚至到底喜
不喜欢乒乓球!随后,就是日复一日的挥拍挥拍再挥拍,移步移步再移步,
在教练、家长的声声责骂甚至动辄以多挥拍多少次来进行的变相体罚中,孩
子的球感是越来越好了,技术是越来越高了,可是,练球时脸上的笑容也是
越来越少了,多的是一拿起球拍、一握住银球时眼睛里所迸发出来的仇恨—
—对对手的仇恨,恨不得一板打死对手的仇恨,也许还有其它的仇恨……,
原本喜欢乒乓球的很可能越来越不喜欢甚至厌倦乒乓球了,原本就没多大兴
趣而是被父母逼来的就愈加厌恶乒乓球!然而,教练管不了那么多,只要你
成绩好,就算你一百个讨厌乒乓球,他也会把你往上送,往专业队送——于
是乎,原本有兴趣、有天份的孩子反而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尽管也
许他们比那些看起来成绩不错但已经非常厌恶乒乓的小孩更有发展潜力——
而留在专业队甚至一步步高升的,却多是些对乒乓球毫无兴趣的人——王楠
就曾经毫不掩饰的承认,她从小就一点也不喜欢乒乓球,只是为了让父母高
兴,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而那些退役运动员中,这样的例子就更是举不
胜举了!武汉大学特招的乒乓球专业队的学生,业余时间从来不主动到球馆
打乒乓球,尽管那里的条件,用一位球友的话说,看来同黄石国家训练基地
也差不了多少;我们学校的一名女生,系地区代表队出身,可是每每我们请
他打球,她总是百般推脱,一年难得在球馆见到她两次,尽管她现在的水平
已经退步到同学校男子单打第一名(纯业余出身)差不多了;更有甚者,我
曾经见过一名女中专生,曾获武汉市青少年比赛女子单打第三名,平时不打
球倒也罢了,有一次,她路过球台,看见其班上几名男生在打乒乓球,居然
很不屑的说,你们哪个敢同我打,赢了10RMB——其实以现在来看,她当时的
水平也不过尔尔。想一想,这条“流水线”或者说“金字塔”的底部情况尚
且如此,那么处于最顶部的、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大赛的“国字号”又将如何
呢??原本,这些退役的运动员可以是促进我国乒乓球普及的一股重要力量
——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完全可以帮助一大批想学习乒乓球技术而又苦于
高手难寻、教材难找的普通爱好者提高水平,完全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
这项有益有趣的运动中来,可是,现实中,他们起到的似乎更多的是消极甚
至于类似上面我提到的那个女中专生那样的反面作用!常常可以看见许多小
学里有一些孩子,是那么的热爱乒乓球,一下课就拿着球拍直奔一张张破烂
不堪的水泥球台,你争我夺的“乒乒乓乓”起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再看看学校里、大街上,那一个个满身泥水的身影里,怀抱的却不再是乒乓
球拍,而更多的是蓝球、足球……这毫不奇怪,如果长期停留在毫无变化的
推来挡去甚至“泡泡球”阶段,又有谁还能保持对它的热情呢?而如果每一
位参加过专业训练、懂得一定乒乓球知识的人,都愿意拿出哪怕一点点时间
来,教给那些普通爱好者一招半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我国参加
乒乓球训练的人是如此之多!然而,我们又怎么可能指望那些已经对乒乓球
没有丝毫热爱的人会这么做呢?
反观国外运动员特别是欧洲运动员,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哪位是被父母
逼去学乒乓球的。让我们看看近二十年来世界乒坛最杰出的乒乓天才——
瓦尔德内尔的成长经历中的一段轶事吧!曾经有一天,他的母亲看见自己
的儿子在甜甜的睡梦中还把小拳头攥的紧紧的,于是打开来看,却是——
一个小小的乒乓球!试问,有哪个中国运动员热爱乒乓球到了如此境地?
正是因了这不解的乒乓情,老瓦才成为一棵真正的乒坛长青树!才能凭一
己之力,不断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甚至让拥有“梦幻之队”的中国男队屡
屡饮恨沙场!瑞典有中国这种集体训练的优势吗?没有!瑞典能在世界大
赛中大施人海战术吗?不能!瑞典有一整套完善的训练体系吗?也没有!
可是他老瓦却能创出如此佳绩!再看看新崛起的小萨,他至今都在感激当
初启蒙教练的教诲,的确说明白俄罗斯的训练水平之低,但是人家却能从
如此艰苦的条件中脱颖而出,连挑我们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三员大将!
这难道能说我们和人家是“殊途同归”吗?比赛成绩确是相当(甚至我们
总体上还占些优),但是不要忘了,人家是在什么环境下出的成绩,我们
是在什么环境下?人家靠的是天才运动员的涌现、靠的是运动员的自觉自
愿、靠的是市场调控下的(带商业性质的——如德国俱乐部赛)自由竞争,
而我们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水线”模式、靠的是国家和地方大量
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甚至毫不客气的说是类似于“应试教育”的强拉硬拽。
人家的运动员,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常能在比赛中有所创意、自由发
挥,懂得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制造比赛气氛,懂得如何随机应变;我们
的运动员,缺乏敬业精神(屡次出现的违纪事件就是例子),往往离开了
教练就不知道比赛怎么打,而面对观众,更是除了会拘谨的背着手、吞吞
吐吐的支捂出几句“第一次到这里来,观众很热情,我会尽力打”之类的
话之外,似乎就没有更多的本事了(曾看到有网友想找杨影的EMAIL地址,
这位朋友大概还不知道我们那些国手的电脑水平仅限于打几个字吧?!)
……曾看到一则报道,说是一位小朋友,很喜欢乒乓球,每逢大赛,定要
拿着本子溜进运动员下塌的宾馆或是比赛现场去请运动员签名,而且已经
签出了经验——国外运动员一般都很好,只要请他签就会很高兴的给你签,
而国内运动员则要看准时机,如果是他刚输了比赛,最好不要去,弄不好
还会把你的本子给丢掉……对此,我不想再做什么评述,我只想引用小萨
的一句话来作为我这篇闲话的结尾:要想打好乒乓球,你一定要热爱她!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32.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