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转载连载>>连载作品>>nicole_kim的《一周读书笔记》系列>>网上读书之一周读书笔记(2002.1.29-2002.2.5)

主题:网上读书之一周读书笔记(2002.1.29-2002.2.5)
发信人: nicole_kim()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2-03-11 00:52:21), 站内信件
第一本书:

《甘露》(日,吉本芭娜娜,台湾时报版,刘慕沙译)
这是唯一一本纸质书,不过因为是网友借给我的,所以也算和网有关。
在回家的火车上开始读起的,当时自己带了一套哈利波特,一本ECO的《昨日之岛》,另外还有一本芭娜娜的成名作《厨房》,都是已经看过了的。本来想把《昨日之岛》抽出来看的,因为这个意大利老头儿写的东西着实风趣,文中处处机锋,比如说形容一个满是伤痕的尸体,都会有这么一写:
“那尸体就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处处的伤口就象是打开的书页,每一页上都写着人生来必难逃一死的大道理。”
但当时的手指摸到了《甘露》,心里想着就是它吧。
吉本的小说里常常有关于旅行的描写,但并不是主要靠这个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在我看来,那些心思细密灵动的人,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来继续“想”而已,有着一番春日流水行进中的曲折、轻灵与透明。
可能是这个原因,我在火车上重读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不同于第一遍的印象,如果说第一次读是抓住了一些“光芒的碎片”, 这一次读是既让我置身于书中所描写的那场日头雨里的迷蒙与灿烂,又让我如站在高远处俯视那一川烟雨的轻愁与温婉。
“试问愁多多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时人就知道了。

当我事后再哼起那首《love is blue》的时候,我知道那个时刻,可能不会再来了。
尽管我在剩下的旅程里和家里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自己和文中的阿朔一样,觉得自己是有那种天赋异禀的人,能伸手从空中抓出那些灿烂透明的宝石的人,但是,因为那些宝石的珍贵,所以,只能好好收藏,不能轻易与人。

第二本书:
《地图的力量》(美,丹尼斯.伍德 超星电子版)
临回家前在锦瑟贴了一个《火车开往冬天》的贴子,小资的我大概比较少见,所以那帖子光有点击没人回,里面提到了我非常喜欢“地图”这个字眼儿,甚至喜欢一些关于地图、地名和火车的歌儿,还提到了《哈利.波特》里邓不利多腿上的伦敦地下城地图。
贴子光有点击没人回并不等于它没人注意。锦瑟的兰蔻神秘兮兮地说要给我发一张图,是个极品,通过QQ收下来后,俺老爸老妈也在旁边看着,点开一看。
!@#$
居然是张裸女。
光着的身子上面印满了地图。
兰蔻还说,看,正好和你那个腿上的伦敦配套。
俺当时都要怒发冲冠了,假如我有带帽子的话。兰蔻赶紧又发了一张埃及的大比例空中俯拍地图来赔不是,这张倒真是个极品来的,实在是很PP的说。
看着这两张“地图”俺就想起了2000年的一本畅销书,是和《格调》、《恶俗》一套里的一本,叫《地图的力量》,当时是站在书架旁边翻过好多回,但是我一直是不怎么读一年之内的畅销书的,所以也就放下了,现在想起来可了不得,立即驾起google去找,然后又忙不迭地下超星浏览器,下OCR。
是本内容很丰富的书,值得一看再看,仅仅里面所引的东西就够我等琢磨一阵子的了。
得意之下OCR了一段关于圣安东尼奥的介绍给在圣安东尼奥读书的azure,感觉自己也有了走在圣安东尼奥的大街上,听着满耳绕舌快节奏的西班牙语和热气腾腾的音乐闻着满鼻子的辣椒香玉米香的墨西哥菜的感觉了。
看这本书时一直在听老麦卡特尼的《off the ground》,还特意找了一个上午将这首歌翻了出来,够high的。

第三本书:
《河南地名漫录》(尚景熙,中州古籍出版社,超星电子版)
衣食里头,烧肉是对地名学最感兴趣的,其次,我想,应该是我,只不过我这人一向茫茫然,东抓一把西挠一下,一向没有系统,现在才开始有点针对性目的性地看书。
又是好书一本,出版时间有点早,但绝对好过收在地方志图书馆里《河南地名志》,那本书是纯沿革,只能当它是本字典。这本书大概半年前翻过一个大概,着重看了南阳地区的,这回是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和旁边也时不时伸过头来扫两眼的老爸探讨一下,老爸当年石油勘探时是几乎整个河南省的所有县都跑遍了的,不过他的印象大都停留在"这个县穷,穷极了,就两条街,这个县破,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找不着"这上面了,不过看见鹿邑时也讲了讲太上老君庙里的神像"铁身铜头玉石眼",还有确山县竹沟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原局。
文中当然不止我老爸讲的这些,里面有好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象获嘉县的来历,李香君的另一种结局,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博望"二字原是出自出使西域张骞的封号"博望侯",平时我们所说的"冠军"原来是霍去病的封侯名。
厉害,生猛。

第四本书:
《城市地理》(美.江应澄 超星电子版)
这本书是google推荐给我的,这两天除了书之外我还着重看了几个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城市的站,想想看上google去搜有没有相关的书,这本是排在紧头里,凡是google的推荐,必然有它一定的道理。
江应澄的名字依稀听说过,再去搜搜这个关键词就发现是城市地理这方面研究的大家,这一本薄薄的书简直就是这一门新兴专业中的《圣经》,上午一气看了大半,晚上应该能读完。

擦肩而过的书:
《哈利.波特》英文版:吭吭哧哧地喀哧了五章了,不过还好,发现自己读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跟得上趟儿了。
《魔戒》:租了《指环王》的碟子看了,想想看实在忍不住又紫晶的奇幻天地读相关介绍,读节选,可惜,真是时间不够多,恨不得把自己劈个两半来用,这都不够,应该劈个十七八份的。

nico本周读书语录:

书,是可以越读越厚的。

当然,这是指某些书而言,我这一周读的这些书大抵可以都算上。至于市面上的一些书,越读越薄也就罢了,有的真是感觉就是封了一个P在里面,读进去什么都没有也就罢了,还一股臭味熏人了不得的。
我看书一向快,不说早年,有一阵子认识了一个书店老板,可以在他那儿尽情借书看,算算一个月下来我在他那儿借了读了一百出头,说出来都吓他一跳。但看书快不等于看了就忘了,一是俺记性好,二是俺对俺喜欢的书绝对是要一读再读再再读的,通读插花从后往前前后对照,而这些书,为了对得起我这份苦心,一般也都是类似微型百科全书类的书。最早,就是《红楼梦》了,这方面的小说不多,老舍的东西因为民俗味儿重京腔京韵的所以一直都保留,雨果的东西我有一阵儿也特喜欢也是因为这一点,大仲马因为他老把他的小说"挂在历史的钉子上"也是喜欢,二月河也算上吧,前面提到的《昨日之岛》也是,总觉得这些人生猛无比的,愣是能将自己读到的看到的累积的消化的东西全揉进这么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还引得人无限遐想勾头探脑的。另外一些写得非常风趣的普及性专业类书也是顶好看的,看了这种东西真是感觉读了一本有赚到好几本的感觉,所以,这些书就一本当几本十几本几十本来读,而且随着岁数的增加见识的增广可以常读常新的,所以,也就越读越厚了。



----
http://202.99.11.196/ourstory/asp/readtopic.asp?id=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