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rca()
整理人: (2000-01-02 00:45:49), 站内信件
|
提 交 者 : 明月彩云
北京时间 09:29:14 1999-09-10
主 题: 谁在路上? 返回新浪网首页
戴着有色眼镜的《在路上》
-----对电视片《在路上》的非理性思考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正在播放大型电视片《在路上》,这是一部试图解释 或者阐述中国足球几十年的漫漫历程的纪录影片,当然,编导这样一部大部头的 作品无论是作者的原始立意和动机都是为中国足球鼓与呼。特别是奥运预选赛“ 九强赛”小组赛即将开始,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播放这样一部特别的作品无 疑是有深深的含义的。多少年来我们的足球始终冲不破一个怪圈,始终在摸索, 始终在路上,而和我们同处在一个州的韩国人、日本人、沙特人、科威特人可以 一次又一次地走向世界的绿茵场。为此,我们除了感到羞愧和沉重以外,还有了 什么“定位说”“恐韩轮”“母鸡理论”等等足球说法。然而当我耐着性子看完 一集集的《在路上》以后,我突然对这部纪录片感到了一种不尽然的滋味。作为 一部大型的反映中国足球的坎坷之路的影片,编导们罗列了大量的事实到底是想 表述什么?这部影片是不是真实客观的反映了中国足球的走向?它到底是从一个 什么样的视角表述中国足球的沉重?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到底是什么?是让我们再 一次揭开流血的伤痕,温习蒙羞的历史,去看那昨日的噩梦?作者除了大段大段 的惋惜之语以外深层次的东西有多少?
说句实在话,如何评价中国足球是很困难的,除非你学中国足协在“十强赛”失 利以后为了给自己解脱搞出个让世人耻笑的“定位说”。否则,如何客观公正的 评述中国足球的确很难。我曾经这样说过中国足球:在许多的时候并不是技不如 人,而是气不如人,很多关键的比赛并不是输在球员身上,是输在决策者指挥者 的盲目和低能上,事实也就是这样。我真的不知道《在路上》如何评述“5.19” ?如何反思“十强赛”?当初,在“十强赛”失利的那些个日子里,在球迷心底 流血的日子里,我常常在睡梦中忆起金州体育场那火一样的红旗,那惊天动地的 国歌。然而,我们的到了什么?是轻描谈写的检讨?是掩人耳目的“定位说”, 中国足球你为什么不敢直面自己的失败,为什么没有人敢承认自己的责任?为什 么?到底为什么?难道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有过阿Q这样的先辈,你们就把讳病忌 医当成了法宝?学习阿Q不许人家说“光”说“亮”?这是一种何等的病态心理? 我一点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对当年因为“5.19”事件而入狱的人们感到深深的 同情(个别足球流氓除外),因为这件事的本身就是对足球以及足球以外的东西 在中国的“第一次”。当热心的球迷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的热脸贴到了中国足 球的冷屁股上”,一次次的失望、失败象利刃撕割着球迷的心房的时候,谁能做 到“文明观赛事,理智对输赢?”
《在路上》对一些地方俱乐部的评价也是很值得商榷的,编导们似乎带有明显的 地域色彩,例如对大连万达队的评价和描述就不很公正。作为在职业化大潮中涌 起的大连万达队,它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和这座年轻的城市很好的足球氛围 ,宽松的足球环境,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分不开。万达得成就是六年联赛 中任何一支队伍只能望其项背的,它所创造的一个个纪录恐怕不会有人再与其媲 美。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路上》轻淡的一笔带过,好像是“出于礼节 ”不能不提。这种带有明显的扬抑的观点是《在路上》这样一部纪录片应当体现 的吗?历史就是历史,谁也否认不了。大连人为中国足球做出的贡献,万达队在 职业化进程中创造的辉煌是应当公正客观的反映的。而我认为《在路上》恰恰没 能做到这一点,说得再不客气一些就是带有一种偏见。这很容易让人记起万达“ 三连冠”以后央视搞的调查题目:你是否认为万达夺冠是中国足球的悲哀?真不 知道这样的调查意义何在?调查人试图告诉人们什么?
是的,我们的足球是在路上,但是我觉得它不是在路上前进而是在路上兜圈子, 我记起这样一件事情,我认识一个农民球迷,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对中国 足球的评价却每每有惊人之语,一天我们闲聊足球他对我说了如下的话:
我怎么看中国足球就像我们家的那条驴,你给它蒙上眼睛拉磨,它还以为是在向 前走呢,干得很欢势,可是它哪知道它就是在绕圈子。
说实在的这话实在太刺耳,但是又实在耐人寻味。我所以把这样的文字如实的搬 出来,就是要表明一种心迹:走了这么久的中国足球,你到底变了没有?《在路 上》你要告诉我们什么?聪明的人不会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你几次了----中国 足球?
明月彩云
1999/9/9
-- 那是1月11号星期一,我和让-皮埃尔上尉有个约会,其实他是亨利中士,他的真名叫做马歇尔,马歇尔。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76.2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