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历史·宗教·民族 ☆>>宗教>>与儒学的初约(上篇) 

主题:与儒学的初约(上篇) 
发信人: dlm_048(灰姑娘(男))
整理人: dannylu(2002-07-14 01:57:47), 站内信件

  如果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那定是因为中国的儒学。 
  如果说克林顿和他的美国害怕中国,从而制造出大量骇人听闻的“中国威胁论”,那也定是中国的儒学。 
  儒学不是宗教;儒家思想不是宗教思想。 
  儒教不是宗教,却能代替宗教感化人,扮演宗教的角色。 

  2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三大思想体系——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和中东文化。就其主要思想倾向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希腊文化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东思想则注重人和神的关系。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能比得上中华文化的渊博和悠久,两千多年,从来就不曾间断,从天子到庶人,由庙堂到江湖,儒家思想的须根,深扎在中华民族的体内,由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 

  为什么能“不朽”呢?因为它所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历来就是世界的中心。自然是相对静止的,神是唯心地虚无,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运动的。有社会便有人的存在,便有这种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就在中国有了儒学的延续发展。然而,儒教也绝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发展一直与自然与神或多或少地联系着。 

  它与神是有关的,因为这几千年来,那个“天子的称谓总被它抹上神秘的色彩,只不过产生这种神秘的神不是怪模怪样妖似的动物,也不是耶酥,而是“天”。商周时代,天就被奉为是至高无上的神,是百神之大君,是世界的主宰者。孔子说:“吾谁欺?欺天乎?”子贡也说:“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可见在儒学的最开始,人们就对天怀着对神灵般的敬畏。 

  它与自然更是相联的,也是因为“天”,因为它“天人合一”的独创。天在儒家哲学中原指人头顶的上空,后指整个自然界。而“天人合一”则又是天人关系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种,其根本原因在于说明天的崇高、无限来证明人的高贵伟大。天人合一论,就其形式来说,表现为天人相合,天人相类,天为相感,天人相通,天人一体等,无论哪一类型,它都相信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中国儒家向来比较强调天人的协调关系,而不似西方人,强调征服自然,却常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天人的和谐关系优于对立关系。由此可见,两千年前,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问题,至今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也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了“天道即人道”。 
  而天道与人道的桥梁则是一个“诚”字。孟子就说过“诚者,天之道敢;思诚者,人之道也。”自然与人的协调在于“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也在“诚”,于是,“诚”便成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菜根潭》上有一句话“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意思是:“品行修养到最高境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性情回归到自然本性而已。”强调的是一种自然。这是否又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极好的阐释呢? 

  3 
  欧洲大哲学家们的理论体系与儒家的文化哲学、道德规范的区别在于欧洲哲学并未能将学说变成宗教或等同于宗教。其哲学并没有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相反,儒学在中国则能为整个民族所接受,它成了准宗教。孔子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即在于他给予人们一个社会宗教,给予了人们真正的国家概念。 

  有国家概念的民族是一个难以战胜的民族。秦始皇成就了秦国,但没有成就一个国家概念,他“焚书坑儒”,企图将儒学一把烧了,但他错了。他幻想万世相传的秦朝只经历了二世就灰飞烟灭。而它之后的汉朝,却因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盛开近三百年。为什么呢?因为“儒术”,儒术让百姓有了国家的概念,也就有了一定的信仰。这种信仰也就导致了人们统一思想的形成,从而在宏观上抱成一团;此外,儒术也告诉了人们应与人协调,与天协调,使人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从而又在微观上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于是,汉朝的历史便如一只挡不住的车轮,滚滚向前。 

  孔子被誉为“圣人”似乎一点都不过份,他在还是封建社会萌芽的时候就提出了适应今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历史可以作证,儒学是历史的需要。难以想象在当时割据峰起,外夷不断入侵的中国大地上若没有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统一,中国大一统的局面能长久,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会不断奶。 

  4 
  “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在外国,战争是一种必需。”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真正的心灵生活,一种潜意识中反抗暴力的生活。它主张心思气力用在自己一面,而非外向用力,用来对付他人。他们强调“慎独”,但在强调“慎独”的时候又绝不板着脸孔,他们一直都在生活中挖掘心灵的美丽。 

  中国人因为儒教而有了一种独特的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种偏激狭隘如纳粹的逆反,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大家表现。它往往能使我们洞悉物象内在生命的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便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信儒的人信生活多是平和的,但平和中荡漾着激情。他们多能以“入世的生活方式,出世的生活态度”活着,飘逸而现实。纵观中华的古文学,有哪几篇优秀的心境散文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精髓,《岳阳楼记》还是《赤壁赋》?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孩子般的生活主种心灵的生活。民族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智慧的完美谐和。 

  这种完美谐和又根源于儒学。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在教育过程中,是以《诗》进行情感教育,以《礼》进行是否教育,以《乐》完善人的品性”。《诗》给人的思维中注入美质;《礼》教人以礼,学会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在行事、做人的时候将心比心;而《乐》则为人的思想建了一座高贵的象牙塔,这就难怪会有陶渊明,会有他优美的《桃花源记》。



----
▓▓灰姑娘(男)▓▓ 

 你帅!你帅! 
头顶一窝白菜! 
腰系一根海带! 
你以为你是东方不败! 
其实你是衰神二代!!!!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