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icole_kim()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2-03-11 00:52:21), 站内信件
|
本周回复传统,读的都是纸质书,不过人还在网上飘着,也就把这个系列延续下去罢。
第一本书:《高阳杂文》(高阳著 海南出版社)
这本书是九八年自己离开家之前买的最后几本书之一,记得最后两本是叶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张承志的《心灵史卷》,后者给自己的震撼远比前者来得猛烈,也发现纯文学的东西再也不能如以前那样吸引自己。
高阳写的是历史小说,我不当它是纯文学。这本杂文记得买来时自己是读过的,不过这回翻开来居然发现自己一点儿印象都没有,对一向自诩强劲的记忆力着实是一打击。难道那时理解能力不够,没吃透?这样一想就更郁闷了。
高阳的历史小说成摞成堆,反而是这种“文字债”的东西少见,况且那些联经副刊什么的编辑们要起“债”来也颇有点水平,知道管什么人要什么东西,不象现在某些八杆子抡不着什么都要掺乎一把的家伙们。况且书中还有一些高阳自己对历史疑案的考证和诗话,足显“野翰林”之风范。
高阳的东西曾有志去收它一整套的,大学时读历史小说读得最疯的时候发的誓。大陆常见的有三个版子,友谊(我以前就读的这个),海南和三联,其中前两个是一个编辑做的。三联的最新,数目也最多,但对一下这本杂文后头附录里高阳的出版作品全目录就知道相去甚远,没指望的事。况且现在的我,有大学时那个劲儿么?
第二本书:《昨日之岛》(意大利:翁贝托.埃柯著 翁德明译 作家出版社)
说是作家出版社,其实是拿的台湾那边的版子,翁德明是台湾中央大学法国文学系所的主任一级的人物,为之作导读的张大春也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及书评人,虽然他的作品介绍过来的不多,但张大春这个名字在当代台湾文学和同龄作家的一些文章里都是常见的,当年甚至还挎刀参与过《明天会更好》等歌曲的创作。这有点扯得远了,还是说这本书。
埃柯的书据说在台湾都有出版,大陆是很早的时候引进过他的第一部书《玫瑰之名》,超星还有这个老版子,译者当然不是翁德明,不过还能看,估计要让现在那些家伙,动不动就找些大学里学外语的学生来翻译作品的那个作法,估计在《昨日之岛》这本书面前就全趴下了。小说不仅将小说的传统写法颠覆得一塌糊涂,而且旁征博引跨越多个学科,小说写的是十七世纪的船难故事,但内容之繁杂却如同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一样,更难得是作者跳脱的写法在现实与历史、幻想与回忆之间来得非常自如,趣味横生。
如果不是抱着纯欣赏的角度来看,试必既羡又妒,自信心倍受打击。
第三本书:《厨房》(日:吉本芭娜娜 吴继文译 台湾时报版)
上周看周瘦鹃的《花花草草》,提到过《月影》中女主角皋月的名字原来是杜鹃花的意思,所以又从这一篇开始将这本书重又读了一遍。
这本书收录了吉本最早的三篇短篇小说,处女作《月影》、成名作《厨房》及其续篇《满月》,这次看的顺序倒是按着作者发表作品的顺序来看的,幽微之处的变化较以往读时更来得有把握些。不过想想这是吉本二十四岁时的作品,不禁气馁。
第四本书:《日本神话传说》(辽宁教育出版社?)
是世界文化史话一套书里面的,也是蛮早的版子,主编和《诸神流窜——论日本(古事记)》那套书一样都是季羡林,那一本列在下周的书目里,这一本是拿来打个底先。
早从以前民俗学家钟敬文的求学日本的经历中得知日本人在研究民俗学上颇有心得,仅从这薄薄的一本书中便可见一斑,来龙去脉缕缕分明,偶有异说也一一登录在案,却不曾打乱前后顺序搅得人一头雾水;按理说国内的民俗学资源较日本那弹丸之地丰富得多,但很多类似书籍都是罗列采风回来的资料,也只资料可取而已。
第五本书:《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栾梅健 上海书店出版社)
这本书是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丛书里面的。上周翻周瘦鹃,也曾想到过这位同时代中人,尤其是他的《钏影楼回忆录》及续篇都是我想看的。难得这位老先生活到九十八岁(按中国的虚岁已经有一百零一岁)时仍笔耕不辍,才能使民国文事的许多资料得以保存。
这本书也是先在台湾出的,作者本人倒是苏州大学的教授,拿了一个奖然后从墙外开花香到墙内,尤其书名颇有海派之风。
文中有两个细节不能忘记,一是郑逸梅在旧书摊上买到包为梅兰芳所撰写的《留芳记》旧版本后寄去香港,寄到之日恰是梅兰芳逝世的日子;二是家人怕包老伤心过度,至死都未将周瘦鹃在文革期间已投井身亡的事情告之于他;
第六本书:《摇摆涩女郎》(台湾:朱德庸 现代出版社)
这本书其实没啥好说的,况且其中有许多四格漫画都在报上连载过了,回到上海发现自己还是一周之内看的报纸比书多,非常没劲。总不成哪天将读报所得也写上来?
主要是看这本书时出了件怪事。当时我人在东方书城,同屋的女孩打电话过来催我回去,以为她做饭时将锅子烧炸了呢。忙赶回去,她说在屋里看见一个男人的身影一眨眼就没了。问清装束及姿态我说是我今天叫来修洗衣机的小天鹅维修部的人,不过那人早在她回来之前就走掉了。影像残留的事情据说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是讲得通的,真事是第一次遇到,加上当天晚上屋里的电器莫名其妙地乱出毛病,把两个人都吓得不轻。
第七本书:《怀疑三部曲之寻找无双》(王小波著)
其实这本书没有看完,只看了《寻找无双》,不过那两部曲以前也都看过,一直都很喜欢王小波的东西,尽管知道以目前的理解能力来啃他的长篇颇有点消化不良的后果,不过还是属于好看有趣的那一类。
头天晚上经过那破事后,我一是和同屋的女孩说下次再遇到这种事,你自己承担好了,别找我分担这个;二一个就心想要是当时在读王小波而不是《摇摆涩女郎》,绝不至于被吓得如此厉害;三一个在我看完《寻找无双》后,在仍然哓哓置辩的那女孩面前说了句:
俺看了一遍王小波又,俺现在是无神,不,唯物主义者了。
第八本:《中国野生珍稀花卉》(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本书一直是我心头所爱,通篇基本都是云南西藏西南地区的野生花卉介绍及图片资料,有的花,美得胜过引植培育品种多多,绝非一般野生花卉的丑陋原始形态可比。彩云之南,仅仅这个,也就美不胜收了。
倒还看了一本英文版的《rare and precious wild flower of China》,只能将就看看图片,花名全是长长的拉丁文,认都认不得,教我知道自己永远是这门里的门外汉。
本周擦肩而过:
《甘露》(日:吉本芭娜娜 刘慕沙译 台湾时报版)
重又看了一个头儿,看之前曾盯着目录想着自己能不能回忆起相应章节里的内容,不可以,尽管上一回读时是读完一章后就去前面翻翻目录来印证前后关系。
没办法,吉本的东西太细密了,那种看似疏朗足以透过阳光的织法实际上是密不透风的。一经一纬,无不针脚相压而浑然一体。
本周读书格言: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这是从《高阳杂文》中偷出来的,原来他老家厅上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世间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有点拗口,翻来覆去地记不清楚,倒是这下联,一看即跳到眼睛里,因此奇怪之极自己几年前读这本书时竟完全地没有印象。
数百年世家?我确切地知道我家不是,积不积德更与我无干,但读书所能带给我的乐趣,真是。。。
我看书杂自己一向晓得,但无论是以前哪个犄角旮旯里读过的东西从记忆里跳出来,和现在的自己拥抱在一起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确切地知道自己是快乐的。
---- http://202.99.11.196/ourstory/asp/readtopic.asp?id=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