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intintin()
整理人: burn4brazil(2002-02-26 17:50:00), 站内信件
|
周六《新快报》将有大半个版做林肯的这次演出,赶快上街买份看看吧,算是我
们为推动广州爵士乐献点薄力吧。在http://mymusic.163.net上还有大量林肯的 照片与大家共享。
一切从“林肯”开始
在阴冷潮湿的寒潮来袭之时,温顿·马萨利斯和他的林肯中心爵士乐团留下了热
闹非凡的回响,离开了广州,同时结束了他们的首次中国巡回演出,他们也许没
有想过,他们的首次中国之行将会为爵士乐在中国奠定什么样的一个地位。
在中国的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且主要是港台歌曲绝对占据了主导地位。在1
0年前听崔健、麦克尔.杰克逊的人都可归入另类;10年过去了,崔健已成了
以上亿记的一代人的代言人,而谁敢再公开表白自己喜欢麦克尔.杰克逊准会招
来鄙夷的白眼,就连喜欢涅(般+木)乐队的摇滚乐迷都会被斥之为媚俗横加批斗
。在被称之为“打口一代”的新一代听众中,摇滚经多年不懈的抗争,终于可以
从流行音乐那儿分一杯羹;而古典音乐则有着一批忠诚的追随者,虽然数量并不
可观,但不管哪个年代这一群都不会消亡。唯有爵士乐,在中国的境遇一如既往
的尴尬,在以前较为禁锢的年代,它是宣扬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大毒草,而在今
天,它的爱好者同另一小撮听歌特摇滚,采样音乐等地下室验音乐的爱好者都被
人视作恐龙。就连广州的一家爵士酒吧想以“爵士”二字为店名申请牌照,都被
工商局以“爵士”二字含有封建帝王色彩为由拒绝了。也许是爵士乐在纸醉金迷
的30年代上海滩扮演着不大光彩的角色,今天谁听爵士乐很容易被人们比喻为
小资情调、附庸风雅。总之,爵士乐在中国至今还直不起腰板,堂堂正正做人。
还好,马萨利斯和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来了,这批当今世界最顶尖的爵士乐演奏家
带来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爵士乐摇摆(swing)爵士和大乐队(bigband)他们
似乎是有意来让中国人消除对爵士乐的误解和偏见的。他们的音乐真是够热闹,
这就好办了,起码让人们放下了敬而远之的戒备心,权当作听大锣鼓一样图个痛
快。而众多曲目中,人们反应最强烈就是乐器的拟声效果。马萨利斯在《回到基
本点》一曲中,用一支小号吹出人的哭笑声和各种动物的鸣叫声,让人们很快联
想到用唢呐吹出的《百鸟朝凤》;在《大列车》一曲中,由管乐吹出的汽笛声和
贝斯与鼓打出的车轮铁轨撞击声,更是让全场人拍烂了手掌。难怪散场后,有人
刻薄地挖苦道:“中国人就喜欢听个响。”但不管怎么样,许多中国人就此接受
了曾避之不及的爵士乐,因为他们这时才知道原来爵士乐就像从不敢接触的邻家
老人一样其实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就连22日的演出结尾和23日儿童教育场的
开头,乐队走到观众中表演,以及贝斯手锣德尼·威特克在舞台上过生日等细节
都在无时无刻地昭示爵士乐的亲和力。这也是为什么其他欧洲爵士乐队访华时,
远不及“林肯”这样受到如此热烈的吹捧和欢迎。其实,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新
奥尔良的爵士乐,最早是人们在游行和葬礼上演奏的音乐,是最根源的民间音乐
,只不过它融合了欧洲民间音乐的旋律和音与非洲人自由、强烈的节奏,因而能
发展成为今天通行全世界的音乐语言,其唱片销量占全球唱片市场的20%,超
过了古典音乐。
“林肯”的访华,特别强调儿童教育场和与本地乐手的交流,他们每到一个地方
演出结束后都会去当地的爵士酒吧和音乐学院,用官方的话说就是他们还充当文
化大使的角色。抛开狭义民族主义的文化侵略说,他们的即兴演奏和音乐教学,
在强调音乐中乃至生活中的创造力与自由发挥的重要性方面,给我们呆板的教育
模式上了一堂生动的课。马萨利斯在讲解爵士乐的即兴时,吹起了《卖报歌》可
能许多学校鼓乐队里的小号手吹得比他还熟练,但我们的老师却从来不会像马萨
利斯那样教学生们在原曲的基础加上变化无穷的装饰音和变调,就可以让一首单
调的儿歌变成一首充分表达个人内心世界和想象力的爵士乐曲,音乐,就是要给
人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在22日晚星海音乐厅的演出结束后,马萨利斯和他的同伴来到了广州的“蓝调
咖啡”爵士酒吧,当场表演一些个人色彩较为浓烈的冷爵士(cool jazz)风格的
曲子。一位头发梳得光亮的“成功人士”用不解和揶喻的语气问自己的女伴:“
你觉得好听吗?”看来一切还得从基本点开始,一切还得从热闹开始。摇滚过于
超越常规,古典又有些高不可攀,而爵士乐的随和贴心与不张扬,可能更适合中
庸的我们。过些天,英国的j-life(活力)爵士乐队也要杀到广州了。一切从“
林肯”开始,也许我们会懂得热爱了,爵士乐!
-- ※ 修改:.tintintin 于 Feb 26 02:37:11 修改本文.[FROM: 202.104.51.21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51.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