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社会·人物 ☆>>人物>>我看余杰

主题:我看余杰
发信人: dengqy(Co01SwOrD)
整理人: red_angle(2002-02-24 11:31:30), 站内信件
我看余杰
————————————————————————————————
    不知道什么时候,听说了余杰这个名字,从他在此间的签名
售书,到其作品在书市排榜包揽三甲,其知名度持续上升,他的
作品给90年代以来平庸的中国人文界带来了一点“旷野的声音”,
使人眼前一亮。
    是人们被他旁人所谓的“偏激”所吸引?还是被他的愤世嫉俗、直截了当的精神所感染?余杰和他的书,已不仅仅是他书中的每文炮轰而引起众人的关注、激动,而是他的追求,他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大多数人一种强烈的新渴望,人们把余杰当成一个载体一个象征,尽情表达自己的新理念,人们把多少年压抑在心中的困惑、不满、委屈、意见以及型型色色的见解甚至愤怒,统统借余杰爆发出来。
    余杰曾经在《想飞的翅膀》中自序《寻觅表达的可能》,也就是这个意思,许多年来,无论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在其所处的社会氛围及体制下,也许在心头深埋了太多说话的冲动,可是人们总是有所顾及,世故、甚至人人自危,总是观望着,总希望有人率先做出头的椽子,支撑出一片天空,同时又一遍又一遍的失望着(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他们都没有身体力行,哪怕是做一点点有意义的尝试也好,哪怕开一个头也好。这时候,有余杰这样的青年来呼喊,来倡议,来掀开假面具,亮出下面虚伪丑陋、愚蠢荒谬的嘴脸,这难道不是人们一直所期望的吗?
    余杰的文章“放荡”,在其心态比很多文人正常而坚定,猛锐而不躲闪,即作为一个现代公民,要明了的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对制度的批评,对文明的反思,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他所著的《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文明的创痛》、《想飞的翅膀》等书,无不浸透着作为一个公民、一个青年思想者对社会生活、制度及文明的真知灼见。
    对于余杰,写作是他思考社会、思考自己身处的那个阶层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境界和使命的方式。余杰的写作是火与冰的交融。正如他作品的名字--《火与冰》,他的写作是火与冰的交融。火,是一种青年人的激情,是一种仍未泯灭的理想之光,是对社会正义、社会进步的真诚期待,是对知识阶层坚贞的精神状态的热切呼唤。翻开书页,字里行间跳动着青春的活力,思想的锋芒,这是时下大行其道的那些文字所没有的。冰,是一种热情中的理智与冷静,是对理想实现过程中的艰难曲折的清醒认识,是对人性中恶的部分根深蒂固特性的充分估计,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成熟。读到那些沉重的文字、冷峻的语调,一股洞悉现实的料峭之气向人逼来。
    余杰的语言比较干净,不象有的人的读起有滥抒情矫、揉做作之感,他的文风并不华丽,却非常实际,表达得也很清楚,每一句都很有力度,让人信服。这一点颇有他所推崇的鲁迅先生的风格,我个人也比较欣赏这种风格。
    余杰在其文章中所提到的许多观点,很多看法,其实是大多数人都清楚所明白的,但是乍一看还是可以给人以很大的震撼,这又是什么原因?因为余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替大家总结出了我们心中许多还来不及总结的心声,把读者从被动接受的位置带领到主动思考的角色,使其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让人感到痛快、舒畅,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好象你曾经受某个人的欺负,由于处于弱势,你无法报复,突然有一天这个人被莫名其妙的暴打了一顿,你那时的痛快感觉是不是很奇妙?不过也仅仅是这个程度而已。再有深度的东西如思想体系、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是余杰没有、也暂时无法涉及的。
    自89年以来,社会上本已有所兴起的思想及意识形态风暴被迅速扑灭,整个社会气氛压抑、沉闷,死气沉沉,声音单一,呈一元化发展,人文学者平庸自闭,作品结构单调,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散文是流年的碎影、忧伤的回忆,或者是对小猫小狗的爱抚,对笔墨纸砚的把玩等等,极为平面化、矫饰化,缺乏正视现实和审问人的精神生活的勇气。
    余杰在他的札记中写道:“正如人有左脸右脸,社会也是这样,它的半边脸是经济,另半边脸是人文。当半边脸长了个艳若桃李的大疮,另半边脸也不会再有动人的魅力。”
    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0年代社会看似欣欣向荣,长此以往,却最多能达到康乾时期血泪中的盛世,永远达不到盛唐繁荣的流芳百世。
    这个时期以来,国人中年纪稍微老点的也许压抑忌讳,年轻人很多也许根本处于主流教育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中。这个时候,余杰激进透明的文章便有如给社会注入一针强心剂,具有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启蒙人的思想多元化发展,不再盲目的随波逐流,释放出原始纯洁的人性,而不再充当意识形态的傀儡。
    不过总的来说,社会还是理应进步的,股市大挫后那根阳线是慢慢拉起的,刚开始时大盘仍将长时期处于低位。余杰的声音便让我们看到了牛市的希望,就仿佛是一则利好消息。放在广袤的中国大地的背景上看,这种声音是十分微弱的,尽管微弱,它们的价值却是我们无法抹杀的。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声音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就能给着单调的画面增添一点亮色,给孤独的人们一点慰籍。如果人类真的是一直在进化而不是退化,后人回顾我们所处的时代,必将惊喜于这样的时代还有这样的文字。
    有人痛斥余杰是不爱国的,一心崇拜美国等西方国家。这绝对是错的,在我看来,余杰是最爱国的人之一。爱国的根本、本质是深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关心其疾苦,保障其权利,是一种人文的关怀;而不是针对国家机器。所谓的爱国,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是敢于指出国家的弊病,并冷静探寻其解决方法;而不是象那群所谓的“爱国愤青”,高喊着“中国必胜”在示威中袭击焚烧肯得基、麦当劳,对北京申奥成功盲目的欢呼雀跃,一有不同意见就问你“还是不是中国人”,四处歌功颂德,喊着“中国万岁”激情四溢……那仅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日本武士道精神有异曲同工只妙,这种苗头是可怕的。
    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余杰也有他不理智不成熟的一面,也许年轻太富有激情的缘故,在他作品的大量内容中有一部分是欠缺理智耐心的考虑的。他在批判人和事时有时非常尖刻和生硬,常常以偏概全,并常有一棒子打死人、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冲动,诚然这种直言不讳的精神可嘉,但作为一个拥有巨大读者群体的作家,他以后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更仔细的斟酌。
    他的一些批判文章并没有什么道理,过于主观臆断,有的只是在细蜘末节上近乎无赖般的纠缠,甚至是血海深仇似的完全否定,这些都违背了他自己提倡的“自由主义”原则,甚至可以说是新时期的红卫兵风格(不过也有本质的区别:他的言论并没有限制他人的自由),这与他一直所持的反文革态度正好相矛盾,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象这样的矛盾之处在余杰的作品中常有所见,突出反映他的不成熟与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要求不高。
    他有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随便抓住一个教条,便急于想表达自己。比如说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炮轰余秋雨”事件便是如此,文中公开指责余秋雨为“文革余孽”,结合他以后的一些文章如《山田君的忏悔》,我们还是可以理解他的初衷是强调忏悔的重要性,启蒙国民的忏悔意识,但是他的做法却不免人身攻击之嫌,更有点哗众取宠的意思。这也与他自己的观点也相矛盾:“容忍狂妄,方能产生天才。”可是,他是怎样容忍并不怎么狂妄的余秋雨的?他的叫余秋雨“忏悔”的洋洋洒洒的文章怎么解释他的这个观点?
    当然了,余杰也是一个人,曾经也是一个学生,也是矛盾的综合体,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对其自身的灵魂的拷问也是很残酷的,他的激情与锐气使他经常受人指责,这也是难免的,因为正是激情与锐气以及富有“说的冲动”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最近,余杰又出了部新作——《压伤的芦苇》,书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以往的锐气与激情已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为细腻的评论,不痛不痒,大概如他序言中说的,他将爱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生命与写作的核心及本质。
    这样诚然更加成熟,无可厚非。不过我们更加需要的,还是那个激情四溢的余杰,一个鲁迅般毛发竖立的余杰,这才是我们所认识的余杰。¥


后记:最初知道余杰这个人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中巴车上听七中的一个教化学的老师谈起他,后来陆陆续续看了几本他的书,主要是《火与冰》、《想飞的翅膀》以及《压伤的芦苇》,他的书确实很有思想,也很有个性。但是,评论这样一个现代杂文作家的确是一件比较打脑壳的事,因为他本来就是思想者,还是一个思想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不属于名家,他的资料也比其他大师们难找,评论他也必须自己有更多思考。所以,这次的论文比起前两次写金庸的随手捻来确实更下了一番工夫,比较痛苦。另一方面,他的作品随意性比较大,所以阅读起来也有较大的自由度,常常是没事就拿来翻翻,睡觉前也翻翻,看这种作品集不用象看小说那样要保持阅读连贯性及时间的整体性,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方式,更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读起来比较愉快。其实我觉得研究性阅读的根本目的还是多看书多思考,至于论文便是次要的了。



----
icq 35193568
oicq 178995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