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冰雪俄罗斯>>如空:海参崴--从前的中国城市

主题:如空:海参崴--从前的中国城市
发信人: yerk(如空)
整理人: cherry_1022(2002-02-25 09:03:37), 站内信件
                       海参崴--从前的中国城市

    从绥芬河到海参崴需要坐三个小时的火车再换乘汽车,地图上的距离并不远,但由于是国际列车,需要很多手续,因此没有较快的行驶。这年的七月,我陪同朋友,到海参崴一游,领略一下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海参崴——符位迪沃斯托克。

    下了火车,俄方导游就把我们接上了他们的车子,车子并不怎么新,好象是自用的,接我们的是父子俩人,一辆车的空调还坏了,只能开着窗子上路。路上我们看着原野的绿色,并没有异国他乡的感觉,只仿佛来到一个陌生的乡村和城镇。车子飞快地开着,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地变化,在中国导游的介绍下,我们才注意乡间的别墅群,才感觉到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而且这片土地曾经是中国的国土。

    经过三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海参崴。进城的第一印象是车多,这也许是城市的特点,但这里的汽车驾驶者并非我们国家某些城市的司机那样争道抢行,而是井然有续。因此虽然车多到没有塞车现象,不一会,我们就到达了住地——阿穆尔州宾馆。这是一个面海的宾馆,依山傍海,这里是中国游客的主要住地,我们看到刚刚到达的许多游客操着各地的方言在大厅闲谈,好似中国的宾馆一样。

    到俄罗斯一游,许多游客的主要目的除了观光外,就是到这里赌。这里的赌场好象是给中国游客开的,没有什么与国内的服务设施不一样的。有一位高大英俊的小伙子用中文给游客们讲解赌场的规则。尽管我们在电影中常见赌场,但身临其境也真有种好奇的心理。赌场里设备比较简单,做庄的是位小姐,看着几位小姐熟练的洗牌、发牌,有些人抱以嫉妒的眼光。拉帕斯和二十一点是大家玩的最多的,因为这个比较熟,但是其中的技巧不是看一次两次就能够了解得了的,需要经过一番实践摸索。

    三天的游览,我们到了海边,虽没有体验异国大海的波涛,但看着休闲的人潮,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国海滨的游人的聚集。海参崴的火车站也很有特色,虽然人少,但是还是比较干净和漂亮的,不象中国的车站人多,而且比较脏。进入车站,我们来到车站的标志灯柱面前,这里记录了从欧洲大陆到海参崴的距离——9288。海参崴是电气化的铁路,上车要票,这也与我国的铁路进站拥挤不堪的壮况有个比较明显的对照。出了车站,我们又来到港口,港口正有一艘游轮进港,船上正在往上卸货,主要是二手小汽车,多数都是日产的。海参崴的市内交通工具除汽车外,还有无轨和有轨电车,与我国东北的主要城市的交通工具基本相同,但现在许多城市已没有有轨电车了,而据说沈阳还要把无轨电车淘汰,这也许就是中国的国情吧。

    海参崴市内有一个旧潜艇改造的博物馆,我们参观了里面的设施,亲身感受一下潜艇的环境。在潜艇里,一个士兵模样的小伙子正在看书,也许这个小伙子也是这个博物馆的一部分吧,因为潜艇中无论如何不应该没有士兵吗!从市博物馆的展品来看,他们说展览的东西和我们大致相同,主要是自然的物产和人文风情,但同样一件事,在我们的历史记载中是一样,到他们那里则又是一样,这就是两个国家站在自已的角度去撰写历史吧!

    购物是海参崴的又一个旅游项目,朋友要买一种俄罗斯产的娃娃,小孩领着这个娃娃,这个娃娃会走路。但是跑了好多店铺没有买到却看到不少中国产的娃娃。我是没有买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几块俄罗斯产巧克力和沙拉酱,还有有纪念意义的信封和邮票最实际。

    旅游除了住行外,最关键的是吃,我们怕吃不惯俄式餐点,自已带了酒及快餐和火腿肠,但是还好,我们没有什么人不很习惯俄式的中国菜和纯粹的俄罗斯食品,每天吃的主要是黑面包、蔬菜沙拉、鸡腿和酸莓汤,最主要的一道我们都喜欢的菜是俄罗斯红汤,即我们常说的“苏伯菜”,而且口味很好。记得我到北就也去了俄罗斯餐厅吃过一次,太差劲那个红汤,还不如哈尔滨的华梅西餐厅和马迭尔宾馆的西餐,不过在海参崴这个菜的味道最地道。

    接触俄罗斯人是从导游小姐开始的,我们的俄方导游比较内向,金色的卷发,瘦瘦的身材,她这样的人在海参崴是比较普通的,她长得比较漂亮,但就我的审美观点看,除了漂亮外,没有什么更能吸引人的,从气质上还是差点,特别是与俄罗斯女孩的豪放性格格不入,使我们对她的导游失去了一些兴趣,不过她人还是不错的,汉语说得也还算能与我们交流,实际上这我们也就满足了,因为不管怎样,我们是来游览来了,而不是……。

    三天的日程排得较满,一晃即逝。这天是最后一天傍晚,我们把吃不了的火腿肠抛向空中让海鸥尽情享受我们的食品。海鸥欢叫着,在夕阳下的海鸥是那样的自由自在,真是让人羡慕,我用相机把海鸥的欢快的翱翔摄入镜头,留下自然的回忆。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为赶那趟中国的国际列车,晨雾还未散去,天空是个晴朗的天空,望着飞快而逝的两旁的山峦沟壑,我心里升起了莫名的感慨:海参崴,再见!

2000年2月13日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