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d_angle(蓝颜夜衣)
整理人: red_angle(2002-02-20 15:36:44), 站内信件
|
酒文化:
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诗 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们从中闻到浓洌的酒香。因为饮酒的人多,所以便出了许 多著名的酒徒。杜甫的《八 仙 歌》就写了贺知章、李白,张旭等这些著名的 "酒 徒"。一杯热热烈烈的酒,不仅洗尽前人的哀 愁和颓废的色彩,而且是开后世豪 迈 诗派的先声。我们清楚地看到,唐代对于魏晋文人的诗酒生涯,不是盲目模仿,亦步亦趋,而是让他们溶化在自己的酒色酒香之中, 增添自身的韵味。唐代的诗人,在歌唱前代酒星的同时,也树立当朝的酒的形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茶文化:
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茶史、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同时又对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 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琴文化:
古琴现状如何?一般来说,评价是黯淡的。比如,现在知道古琴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是琴、筝不分。影视作品大多以古筝代表古曲,偶有古琴出场,倒置者有,误以筝曲者有,弹奏手法离奇者有。古琴在今日不被了解、不受重视,固然是不容乐观的现状,而我们对此现状的“认识”以及由此而来的“态度”和“作为”,又构成了古琴的另一种“现状”。若论古琴之发展,这同样是需要反思的。
古有“弹琴不清、不如弹筝”之警语。清雅静远之琴不合大众口味,遂有华采喧响之奏,类若古筝。此并非是说“琴高筝低”,只是说琴有琴的范围、筝有筝的特色。以琴而作筝声,失却琴之特质、意在吸引大众,则不如弹筝可也。类似意在吸引大众之种种“改革”作为,由琴筝警语,可慎思矣。
画文化: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关系,恩恩怨怨,已经一个世纪了。一个世纪,对于文化交流来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好奇、新鲜、偏见、拒斥等等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的主观心态,100年的时间是够澄汰。今天,我想所有深思笃好的画家和理论家,都可以平心静气来谈一谈,中国画到底有没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因不应该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点?
过去有人提出“革毛笔的命”,现在有人提出“笔墨等于零”。老实说,我无法同意这样的观点,也不太理解这样的观点。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画家都有自由怎么画画。不想再用中国毛笔,甚至完全不用笔,都是画家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不用毛笔弄出来的画当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也会产生一些奇异的效果,但肯定不是中国画,因为无从识别。事实上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画家不用毛笔画画,也根本不知何为中国人的“笔性”,但并无人去异议他们,因为他们不把自己的画法强加给中国画,井水不犯河水,所以相安无事。但如果要把这种个人自由强加给中国画,从根本上颠覆中国画的工具文化,就必然引起反抗。
100年的交融,虽然中国画处于守势,但最终使人们认识到一个道理:所有艺术门类都有局限性。局限性不是坏事,局限性就是个性。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性,就是中国画的个性。现在,是到了积极的而不不是消极的评价笔墨局限性的时候了。毕竟,那种出于西画压力而想把中国画变成万能绘画的愿望,已经被历史证明是天真的。中国画不是油画,不是水彩,不是水粉,不是素描,不是版画。如不立定笔墨,中国画倒是有足够的涵量来吸收消化一些这些画种的因素;如不放弃笔墨,让中国画像这个像那而就是不像自己,则一个千年智慧与灵气结萃而成的文化品种就可能消失在历史的尘影中。除非不怀好意,没有一个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