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zx225(雪狐)
整理人: unlimited(2002-02-11 01:07:00), 站内信件
|
近日偶然读书,读到《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一回,不禁感慨万千,钗黛本回各尽风流,一个清水芙蓉,但求携侣同归;一个艳冠群芳,深得入世三味。想起俞老的“双峰对峙,两水分流”之语实在觉得确之又确!
当读到“合欢花浸的酒”一节却也不禁浮想联翩——
“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了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便蘸笔至墙上把头一个《忆菊》勾了,底下又赘了一个"蘅"字。”
合欢花花叶每到晚上即两两相对,清晨才分开,因而多用合欢花、合欢酒象征夫妻的永远恩爱。现在的合欢酒更是一种名义,对民俗了解有限,不知道古代是否合欢酒确指合欢花浸的酒(姑且混为一谈)。合欢花可以安神,合欢花酿酒、熬粥都为宁神解郁的功效,从脂砚斋的伤哉,曾记二十年前合欢花酿酒的情景的感叹可见合欢花酿酒为作者曾经历事。合欢花浸的酒用在此处合情合理,再作他想是否有些牵强附会?
记得曾在护花主人的评本上看过,大约“此酒可称合欢酒”的批文,又看到庚辰的“妙极韵极!”再有作者的如椽巨笔笔笔多用,难怪红的读者到此做其他的想法。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黛玉要饮酒,宝玉为黛玉要来了合欢酒,黛玉浅尝一口,宝钗也拿杯小酌,——有意?无意?
如果把这个场景当作是对宝玉婚姻的一种暗示(相信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钗黛对宝玉而言就一个为所求,一个为被求,即可见黛玉的默认,又可见宝钗的争夺;可怜的是二人都是浅尝辄止,也许恰恰预示了二人某些相同的结局,虽与宝玉都有姻缘之像,奈何一个生离,一个死别!
在此就不得不议道宝黛是否曾有婚约,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黛玉一直为贾母的首选(以前的文章曾有论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宝黛议婚是必然之事,这点大的从凤姐小的从兴儿等人的言语之中不难看出;或者有脂砚斋的“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以及明义的“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等知情读者的只言片语可为佐证。
可惜的是宝黛议婚不久贾家就面临着一场灾难,尤其直对宝玉、凤姐二人,二人或避祸于外获被羁狱神庙,贾府诸人也都面临着这场政治风暴,黛玉的相思忧虑不言而知,兼之惜弱的身体本来就难以长久,奈何又难逃这场政治风暴,记得黛玉的五美吟吗?黛玉可欣可羡的是红拂的巨眼识英雄,庆幸自己也青眼有知;可悲的是西施明妃的红颜薄命,自己恐也难逃宿命!可叹的是虞姬绿珠的宁死酬知己,“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何等地慷慨激昂,又何曾不是为自己作谶!政治风暴摧花折柳,即有黛玉的宁死不辱酬知己,又有袭人的桃红又是一年春!葬花词之“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望两不知”确有所指。待及宝玉第二年还家,早已人去屋空,正所谓——“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宝黛的悲剧是一出社会悲剧,不能仅仅以为像续书那样家族悲剧而已。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同是因为政治悲剧,但绿珠于石崇何比黛玉于宝玉!归来的宝玉心境何止是惭愧,还没有从悲痛中脱离就又不得不面临新的婚姻——“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宝钗只有停机德,只能与这颗破碎的心同床异梦。
理想的幻灭,爱人的逝去,只能让宝玉无所留恋的空空而去!金玉之缘也同样缘浅,合欢酒仍香,人已难寻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