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K专栏·原创>>meipp专栏>>若梦浮生中的彻悟 --拜读《京华烟云》

主题:若梦浮生中的彻悟 --拜读《京华烟云》
发信人: meipp(aapig)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2-03-11 00:56:15), 站内信件

  看完小说的最后一页,我再次端详封面上那烫金的四字标题“京华烟云”,一切的感动与领悟,便尽融化于这涵概了红尘百态的题目之中。
  我生平第一次被这样快乐的感动着,也是第一次带着这样的一种舒畅的心情和快乐的感动而流泪。《京华烟云》给人的感动是任何一个没有拜读过它的人无法体会的,那是一种浮生若梦的感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用他“博大、真切、健朗”的文风演绎了这部洋洋七十万言的长篇巨著。《京华烟云》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是一个《红楼梦》的“近现代”版。它“以北京城中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忆起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是“展现于历史舞台上的活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这本书的原著是林语堂先生旅居海外时用他娴熟优美的英文写成的。目的是向那个黑暗岁月中部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化。所以,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位艺术家对中国人生活艺术的由衷赞叹,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中国深深的热爱。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书中处处流露出的老庄哲学思想。那种浑圆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
  女主角木兰的父亲姚老先生,即全书思想主旨的载体。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他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时间万物淡然的化于胸怀。他不让两个女儿缠足,让她们进新式的学校学习最先进的知识,让她们具有新的、进步的思想…….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顺应客观发展规律,追求解放、追求真知的精神。正如他自己说的:“儒家的特点是总认为自己对;而道家的特点是总认为别人对。”他的一生也正如道家八卦图中的那个阴阳轮,虽然内有波澜曲折,但整体上却是浑圆饱满的。他活的圆满,死的安逸,地地道道的寿终正寝。他的生命也体现了作者对道家思想的肯定和崇尚。
  女主角木兰几乎是一个完人。但她又与众不同,有血有肉。她慧质兰心,具备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丽端庄、温婉娴淑,理智豁达;她更有新女性的才华横溢、开朗大方、热情浪漫以及卓越的社交才能。她的名字也蕴含了深意:木兰,古代的巾帼英雄;而书中的这个木兰,也同样具有柔中带钢的力量。她喜欢写大而刚劲的字,让人总觉得向男孩子写的;少女时代也常对妹妹说:“我希望自己是个男孩子。”但她仍是一个细腻而多情的女子,她也有过青春萌动的爱情。虽然旧式的婚姻将她许配给另一个与她青梅竹马的男子,但她仍是幸福的,她自然而然的视过去的情感为少女的幻想,而在丈夫荪亚的身上找到恋人身上没有的更多的优点。这是他们自始至终相知相守,心心相印。这也正是道家“顺应天道”思想的体现。正是这种思想,使木兰的婚姻走向幸福。而随着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时光的推移,木兰的生活方式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安逸到变为村姑,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以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她的生命由单一的颗粒到最后的融合,是由闭塞,走向开阔,由单薄走向浑圆,由狭小走向博大的过程。这一过程,老庄谓之“道”,也正是木兰这一形象象征的一种过渡的力量,一种由旧到新的演化的力量。也是一切事物的宏观趋向。例如书中第三部题为“秋季歌声”去庄周“臭浮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之周而复始,由平淡之至趋向绚丽,在由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循环过程。秋季的歌声,是“树叶衰落之时,春天已经开始,”;“秋季歌声”写的是抗日战争,写的是一个旧的中国开始衰落时一个新的中国已经开始萌芽。其中有一句话:“晚秋落叶声中,得以听出新春的调子,即将来夏的强壮节拍。”这不正是将古老的道家哲学与现实的社会相联系,将中国的悠久的道家文化与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联系而得出的伟大预言吗?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道”是中国人的科学,科学既是世界的“道”。道家遵从神秘化了的科学,科学探索日趋浅显的“道”,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我的以更明了的解释我开篇所讲的“快乐的感动”是怎样一种情愫了:那是当我看到小说结尾部分木兰、荪亚以及他们的儿女融入那浩浩荡荡的向西迁移的中国人民的队伍中的情景时,最深切的体会到的。“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她失去了空间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感……征服自我,她的父亲是全凭静坐沉思而获得的,而她现在也获得了,而是由于和广大的群众,男男女女,儿童的接触。”“他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融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
  林太乙(林语堂之女)在读过这部书后说:“你一翻开书,起初觉得如奔逃,然后觉得由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忽然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我被这种由滴水到大海的人生感动着,背着浮生若梦,瞬息红尘的彻悟所感动着,我的呼吸都顺畅的多,我的心境从未有过的开阔明朗,而我的眼前却不断的涌出感动、震撼于这种情感的泪水。
  如果说《红楼梦》让人感动,那么它是让人生悲,生怜,生愤,生出对旧世界的恨,以快快觉醒去砸碎它;而《京华烟云》让人感动,是让人生爱,生喜,生情,生出对新世界的热情,一起努力去开创它。你会一下子感到身边的胜过那么的爱,你会学会像书中每一个人那样艺术的生活,安然恬静、积极热情的生活。它会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们的民族性,更加深沉的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国家。而这一切,都蕴于木兰,这个道家女儿若梦浮生中的一些感悟。“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伟大的小说。”“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林太乙)这不就是所谓的“不朽的艺术”吗?我的思想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小说的魅力如中国茶一样在于回味悠长。



----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