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章待编>>遗风易景>>历史沉淀>>二零零二年一月作品>>江·船·老人

主题:江·船·老人
发信人: cheapwolf(LTW紫镜@一筒血)
整理人: happystar(2002-01-27 22:59:17), 站内信件
江·船·老人
  老人凭栏于江边.旁人看来他正在注视着江面上漂浮的五颜六色的机油.据老人所知,那些是从铁造的,喷着黑烟的大船中漏出来的.
  在老人已老朽的眼中,这些跃动而又色彩斑斓的油花,比年青人眼中的来得更神秘美丽.
  然而老人此时所关注的并不是油花.
  上班经过江边的人们经常见到老人.偶尔有一两位热心的行人会和老人问声好,而老人却很少很少会回应他们.久而久之,热心的人们也放弃了没有回应的问好.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熟悉又陌生的老人恨玄,恨怪.
  但老人终日凭于河栏边,为的不是油花,是早早上班的人们不为所见的一只木船----搁浅于河堤边滩上一只陈年破旧的木船.
  木船要到退潮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上早班的人见不到.它那腐朽的身子有一半埋在那又脏又臭的淤泥之中.能够见到的部分是潮湿发黑的船木.船底还破了一个洞.时常见到一些垃圾浮藻什么的冲到斜斜的甲板上.
  行人认为老人会是一个孤僻的人.其实不然,他有自己的社交,和大部分老人一样的生活习惯.只是每当他行于江滨,神便飘离彼时彼空.老人喜欢每天喝完茶便到江边看这只木船.这个习惯已有二十多年了,他也庆幸船和他一样坚持二十多年一直搁浅于滩上任由他凭吊.
  他凭吊着四十多年前的岁月,四十多年前的家.老人年轻时的家在江中,一条木船.那时的江面不如现在那么窄,很宽很宽,以致人们渡江不叫"过江"而叫"过海".江的南面是一条连绵的滩,没有河堤,纷杂地立着些棚屋于滩上.岸上一条一条木船横七竖八地放着.拥有棚屋的.都是富裕的渔民,老人有的,只是代代相传的一条木船.
  木船经过三代人的时间,在江上浮浮沉沉.依然结实坚固.船并不大,说穿了只是一只大舢板.船上有炊具,便器,衣被,于是老人的一切生活都在船上.
  比老人晚一倍的人都戏说,那个年代是饿不死人的.属于老人的那个年代除了江不窄外,水也清,鱼虾也多.那水透彻得几乎可以看到河底,老人一撒网,便是一大网鱼虾,水可以饮用,洗东西,鱼虾可以吃,比什么都容易得到,于现在那泛绿发臭漂着油花死气沉沉的水是两回事.那是当时的人万万想不到的,水变得腥臭,比什么都脏.
  老人在江上娶了媳妇,媳妇也是渔民.那时候八年抗战也快结束了.鬼子就驻在江边,老人记得娶媳妇的钱,就是从鬼子身上赚来的-----老人从火柴厂买了好多的火柴,把火柴掰成一半,一盒当两盒卖.鬼子在这穷国中,也乐于接受这些劣质的火柴,老人自然赚了不少.老人看那时的鬼子,似乎不像人们所传的十恶不赦.他们有时会把剩饭和糖果分给江边的小孩,也是最阔绰的客人-----起码比同胞们舍得掏荷包.
  鬼子只是驻在城里,也没有打过仗,便投降撤走了.鬼子撤走的那一年,老人生了一个孩子.老人又喜又怕,孩子便终日在船里面爬.
  到了孩子八岁那年,总理南巡.发现江上渔民苦大仇深,尤其是一些花艇上的妓女,是最大的受害者.就因为这群苦大仇深的妓女,总理下令将渔民迁到岸上生活.老人本是满心欢喜的,有了自己的屋子.代代相传的木船被收缴了.老人到了后来才知道,到底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家.老人不像以前那样,天天吃鱼,想吃多少捞多少,取而代之的是二两的猪肉,便每顿饭都满心不自在.晚上睡觉,睡在那稳固的地板上的床上,不同于水在摇篮般,漂浮于江水上的木船中,那里有他亲人的痕迹.
  江面随建设改窄了,填了许多土地来.江的两便也设立了许些工厂.每天不少的废水排入江中.
  老人经常到江边看,看着江变窄,看着修河堤,看着江水变黑变臭,看着鱼虾的衰亡,看到更多的"咕轰轰"地喷着黑烟的铁船.偶有看到一两只不知来处的小木船,心中莫名兴奋,涌出了一股暖流,试想着在木船上那种漂浮的感觉.
  老人凭栏一动不动,等待潮水的退却.等了良久,滩子也露出来了,仍未见到木船.在水慢慢推下去的过程中,老人从希冀到疑虑,从疑虑到焦虑.这只木船终究没有出现,唯独滩的黑泥上插着一块原来属于木船一部分的朽木.
  老人感到悲伤,但老朽的眼中挤不出半点泪花.
  老人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放到水泥栏杆上压平.然后用那布满皱纹和血管的苍老的手及其熟巧地用渔民们传统的手法折了一只纸船.船的一边是有蓬的.
  老人把纸船抛下.纸船在下落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的作用在不断打转.最后,纸船的底正好落在泥上.
  潮涨了,水冲起了纸船.让这只单薄的纸船在江中浮浮沉沉,随着潮流而去.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