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听乐随想>>精彩乐评>>卡拉扬在萨尔茨堡和阿巴多在柏林的第一年

主题:卡拉扬在萨尔茨堡和阿巴多在柏林的第一年
发信人: derud(天堂中的奥菲欧)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17 01:18:38), 站内信件
卡拉扬在萨尔茨堡和阿巴多在柏林的第一年
——专制的民主与民主的专制

熟悉的人已经看出来了,这是两部戏剧性的传记片/纪录片。前者的主角是临终前步下神龛的风中残年的卡拉扬,后者则是事业刚刚起步的意气风发的新宠。前者以专制著称,后者则给柏林爱乐带来了民主进程。通过看这两部片子,我不仅掌握了有关这两位传奇人物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也学会了分析所谓专制和民主对艺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卡拉扬在片中毫不忌讳谈论自己与柏林爱乐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决裂关系。但是在片中予以否认,他用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有一次排练,乐师们始终不能让我满意,我非常气恼,于是就说:‘知道吗?我真想把你们统统吊起来,然后往你们身上倒汽油,再活活烧死。’乐队一片死寂,突然一位乐师慢慢地说:‘那这样的话,也就是说你再也没有我们了。’卡拉扬于是说:‘哦,是啊是啊,我把这给忘了。’”随后卡拉扬对采访者说:“可见我和乐队的关系非同一般的好”。然而就是这个经典例子,却屡屡被后人用作卡拉扬和乐队决裂的例证。《卡拉扬在萨尔茨堡》一片着重反映的是老卡精神及艺术财富的价值和继承问题。从影片的布局上也可以看出全片紧紧围绕卡拉扬,一开始便是萨尔茨堡音乐节卡拉扬排练《唐璜》,为了合唱队缺席的事情大发牢骚,并强调自己的绝对领导地位。紧接着就是实地演出和演出后的辉煌及人们的评价。其中穿插着几段卡拉扬专访。然后是《堂豪赛》序曲的排练,巴赫《B小调弥撒》的排练,又是一段专访和接受法国金音叉奖,录音剪辑。最后是寓意十足的与洁西·诺曼的《爱之死》。卡拉扬非常现实。他认为录音和录制的电影等音像资料就是他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当谈到自己故世后,柏林爱乐的发展趋向时,老卡讲到:“我会在天上拿一支望远镜,时刻注视的。”
 
《阿巴多》一片有很多地方和《卡》的一一对应,甚至还有几段资料直接引用自《卡》。与卡拉扬相比阿巴多显得非常谦逊,但还是不时地卖弄自己的语言天赋(卡拉扬的英语发音实在糟糕)。阿巴多也表现得很狡猾,除了揭梅厄事件的伤痛外,处处避免直接谈及前任卡拉扬。当被问及自己最崇拜的指挥家和柏林爱乐的传统时,阿巴多跳过卡拉扬,把自己的最爱和乐团的传统追根到福特文革勒身上,这不得不说是非常明智的一招。阿巴多的影片处处在追求突出指挥家的民主和柏林爱乐这一选择的正确,不放弃机会悄悄地开展造神运动。人们将阿巴多10月8号的任命和11月9号的两德合并联系起来:“8号对我们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然而接下来的一天则更伟大。”片中也采访了众多柏林爱乐的演奏员,关于阿巴多和他与老卡的区别。回答当然是一面倒的。
 
阿巴多的到任宣告着柏林爱乐一段时代的终结。在排联马勒第一过程中阿巴多给出要求乐师调整演绎方式时,演奏员曾说:“可是我们以前是这样演奏的。”阿巴多反应很快,他没有多做解释,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清理门户”打破传统的决心。
 
按照常规,如果说卡拉扬是专制体现的话,那阿巴多就是民主的化身了。然而卡拉扬带给柏林爱乐的是35年的繁荣富贵,阿巴多统治期间没有一张唱片能达到“权威”标准。或许用“虎威”和“狐威”来形容两位指挥家再恰当不过了。艺术是一个多种风格集成的一体。尤其是一百来人的大型交响乐队,每位演奏员都有各自的音乐禀赋和天性。要将这百多人的集体调教得行同一人,指挥所做的就应该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和专制,并将其灌输给每一位乐师。阿巴多以民主著称。不是说他在音乐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缺乏将其加于乐师的勇气和决心。其结果便是现今的柏林爱乐。恐怕这是当时任何人都想不到的(除了卡拉扬的在天之灵)。柏林爱乐人假使今天再看看14年前拍摄的纪录片的话,想必应该是哑巴吃黄连的另一番滋味了。
 
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
是40年前的卡拉扬造就了柏林爱乐。
卡拉扬的柏林爱乐造就了今天的阿巴多。

周六版聚我就带阿巴多的片子过来放!~


----
=+=+=+=+=+=+=+=+=+
就是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