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nyushaoye(万世流浪)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5 23:28:23), 站内信件
|
------------------------------------------------------------------
越南佛教(Vietnamese Buddhism)是北传佛教之一。约于2世纪开始从中
国传入。
初传时期 据越南《禅苑集英》记载,195年,东汉苍梧(今广西梧州)学
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锐志于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论》。
这是佛教传入越南北部的开始。约在255~256年间,月氏僧侣支疆梁接(畺良
娄至)到达交州。3世纪末,印度僧人摩罗耆域经扶南至交州,同时到达的还有
僧人丘陀罗;在交州北宁建有法云、法雨、法雷、法电四所寺宇。
2~3世纪,佛教已经多种途径传入越南。首先,由于中国中原战乱,大批
士民流寓交州,将佛教带入;其次,南亚、西亚的移民及僧侣从海路进入交州;
第三,也可能经由缅甸、云南进入红河谷地。史载三国东吴所属交州太守士燮,
“出入鸣钟磐,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
这些夹毂焚香的胡人即来自南亚、西亚或西域的僧人。
发展过程 6世纪后,越南僧团逐渐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达
长安,580年至交州,弘传禅宗,为越南佛教禅宗始祖。7~9世纪,越南佛教传
播更广,寺庙遍及各地。9世纪初,无言通在交州,创立新的禅派,对越南佛教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据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代中国僧人
到达交州弘传佛教,或与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经者的人数颇多。义
净记述了运期、解脱天、窥冲、慧琰、智行、大乘灯六位越南僧侣求法取经的
事迹。
10~14世纪越南佛教兴盛。佛教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
从939年吴权称王,经过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国家
政权主要掌握在僧侣和武将手中。国王重用僧人,赋予特权;僧人参与朝政,
制定律令文书。前黎末年,国王黎龙铤在位,因僧侣权柄过重,试图压抑。以
僧统万行和尚为首的僧侣集团便支持殿前指挥李公蕴,乘国王去世之机,篡夺
了政权。李公蕴为万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后,尊万行为国师,以佛
教为国教。李朝各代国王大力推崇佛教,传播禅宗佛学,各地广造寺宇,度民
为僧,出现了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的局面。陈朝(1225~1399)建立
后,继续推崇佛教,弘扬禅宗。
李朝和陈朝前后400年间,有8位国王出家为僧。尤其是陈朝前期陈太宗、
陈仁宗先后禅位出家,创立竹林禅派,并派遣使臣到中国求大藏经,在国内印
刷佛教经典和佛像。这一时期寺院形成一股社会势力,拥有寺田、食邑和田奴;
僧侣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高级僧入出入宫廷、官府,位比王候卿相。
僧团制度正式形成,组织严密。上有国师、僧统和僧录,各府有教门公事。
寺院林立,建筑富丽堂皇。
创立宗派 越南佛教深受中国南宗禅学的影响,属于大乘佛教。先后创立
了下述几派:
①灭喜禅派。毗尼多流支(又译“灭喜”)所创。又称“南方派”。毗尼
多流支,南天竺人,574年至长安,后随中国禅宗三祖僧璨,承袭中国禅宗衣
钵。580年到达交州,住法云寺,传授禅学。他所创立的“灭喜禅宗派”传授
三祖僧璨的“心印”思想,宣传“真如佛性天生不灭和众生同一真如本姓”等
思想。在圆寂前将法统传弟子法贤。这一派系存在于580~1216年,共传十九
代。各代名僧如法顺、万行、惠生、庆喜和园通等均受到当朝国王的重视,封
为法师、国师,被任命为僧统。
②无言通禅派。唐代僧人无言通所创。又称观壁派。无言通从学百丈怀
海禅师,820年至交州北宁建初寺,传授禅学,创立该派,实行面壁禅观。他
承受中国南宗禅学惠能、怀让、道一和怀海的法统,宣传佛性无所不在和心、
佛、众生三无差别等观点。这一派历经十五代,活动于820~1221年间。其中
第四代祖吴真流为丁朝、前黎朝僧统,封为“匡越大师”。第七代的圆照禅师
曾访回中国,被称为“高座法师”。无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陈
朝兴起的竹林禅派直接承袭其法统。
③草堂禅派。北宋云门宗僧人草堂所创。亦称雪窦明觉派。草堂为雪窦重
显的弟子,曾至占婆弘传佛教,后到达越南北方,受李圣宗重视,封为国师,
赐居首都昇龙(今河内)开国寺。草堂创立该派,主要传“雪窦百则”,提倡禅
净一致,即实行禅宗的修禅与中土宗的念佛相结合。该派活动干1009~1205年
间,传五代。其中有三个国王、两名太搏。
④竹林禅派。相传为陈仁宗所创。实际始于陈朝开国皇帝陈太宗。陈太宗
曾受叫于由中国赴越的天封禅师,又从宋朝禅师德诚参学。越南史学家陶维英
则认为这一派是由禅月禅师传位除太宗,后经定香长老、圆照大师,至道惠禅
师(皆无言通禅宗派名僧)时分为三个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由逍遥禅师传绘
慧忠上士,再传给调御觉皇,即陈太宗。陈太宗所著《课虚录》提出“四山”
之说,认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学禅,勤行修忏,便可
“超苦海,渡迷津”,越过四山,解脱轮回。该书为竹林禅派的基本著作。慧
忠将禅宗要旨传给陈仁宗。竹林禅派以陈仁宗为初祖,他笃志禅学,即使后
日理朝政,夜至宫内资福寺研习禅学。后禅位出家,在海阳东潮县安子山花烟
寺出家修行,讲授禅弹法,正式创立竹林禅派,亦称竹林安子禅派。自号香云
大头陀,竹林上士,人称调御觉皇。著作甚多。该派承袭无言通禅派法统,以
唐代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为主,认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与孔于的“中庸”。
宣扬佛法不离世间法。主张坐禅和采用临济宗的“四宾主”师徒问答方式传道。
认为心即是佛,佛在众人心中。陈仁宗之后,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会称
“竹林三祖”。法螺创立琼林院,编撰佛经,著有《参禅旨要》等。玄光,
状元出身,后出家从学法螺,1317年继承竹林派衣钵,著有《玉鞭集》等。该
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为陈朝时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别,对越南佛教,的发
展影响很大。
佛教禅宗不讲究烦琐的礼仪,不重戒律,主张坐禅修行,甚至可居家修禅,
著书立说,其教理把中国和印度的佛学与儒学思想结合起来,适应越南封建阶
级的需要,对于知识阶层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时期各王朝获得广泛
发展,并对越南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等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佛儒消长 14世纪以后,由于儒学的发展,儒士阶层势力上升,僧侣集团
开始失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陈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并限
制寺院僧侣势力的发展。后黎朝(1423~1526)建立后,独尊儒学,执行抑佛
重儒政策,道教日益兴起,佛教由此日趋衰落。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将寺田、
寺庙领地收归国有,勒令不知诵经不持戒律的僧尼还俗,并以改革民俗之名,
在民众中宣传佛教为迷信异端。至15世纪后半叶,僧侣人数大减,通达佛教教
义者寥寥无几。从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许庶民信奉佛教。从此,越南佛
教便由皇室庇护的贵族化宗教转化为以平民信仰为主的民间宗教。
16~17世纪,天主教开始传人越南。越南佛教虽不似以前兴盛,但仍绵延
不绝。当时,封建中央政权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佛教有所振兴。
北方郑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府都曾延请中国高僧讲解佛经,修建寺院。1665年,
郑王选拔国内有名佛师,为御用寺宇塑造几百尊佛像,禅宗再度复兴。隐居安
子山的竹林禅派名僧白梅麟角将竹林三祖的教义和净土宗融合为一体,在河内
的婆(石多)寺开创新教派——莲宗。主张禅教双运,以教为眼,禅是佛心,
以阿弥陀佛为禅的公案,但实修上专念弥陀名号,由此而得悟平生。此外,在
越南北方有中国和尚拙公创立的拙公派,这一派以临济宗为主,并受净土宗影
响,亦称竹林新派。同时,还有曹洞宗的水月派。南方阮王府于1604年在顺化
修建了大乘佛教的寺院——天姥寺。中国僧人道明、原绍等在越南传授禅宗佛
学。原绍创建临济正宗的原绍禅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扬禅净并修的教义。迄
今,莲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响,而临济正宗教派在南方势力则较大。
19世纪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执行保护临济正宗、歧视莲宗的政策。僧
纲的职位皆授给临济正宗派僧侣,对莲宗僧侣限制颇多。但莲宗派仍在北方民
间活动。
1858年届,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参加了爱国抗法运动。进入
近代时期,越南兴起佛道儒三教合一运动。19世纪宋,随着天主教之传播,又
出现“四数一源说”。这一时期建立的高台教则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
间信仰糅合起来的新宗教。
---- 万里无云 骄阳似火
世事变迁 岁月蹉跎
流水有情 落花无意
浪迹天涯 纵情放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