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s..(鸟人)
整理人: reynolds(2002-01-23 09:23:56), 站内信件
|
转载:IT认证与围城,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冷静的思考的机会
时下之IT认证则好比钱中书小说中的围城,虽不是那种出去进来的关系,但也是大凡
城中的人皆在嚷它烂、城外的人却大都认为它很美。
这相信不仅仅是源于了解上的偏差,其中孰对孰错,孰偏执孰狂热,无人能说的清。
概是因为城外时爱之者深,入城后便恨之者切。
近几年来各种IT认证越来越多的被IT界从业人士所重视,全球知名大公司CEO签发的认
证证书几乎就是一种可立刻改变身份地位的法宝,在这种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
考证族。
不过到最近考证族不但已风光不再,而且烦心的事还不少。媒体常常批露部分的IT认
证持有者是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才实料的PAPER。许多人虽手持I T认证其实际能力
却一再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还有些人本来满怀信心的去应聘却发现竞争对手们手里
都有同样的一份认证证书。
当IT认证同那些闪耀着无限光彩的世界知名企业一起进入我们的生活时,人们还是敬
畏有加,但随着岁月流逝,IT认证周围的神秘光环也逐渐被剥去,又似乎成了一部分
人急功近利的工具。一点可以肯定,上述考证族烦恼的产生与I T认证持有者数增长迅
速是分不开的,但这种数字上的迅猛增长不知道应该用“普及”还是“泛滥”来形容
更为贴切,不过什么事都喜欢“一窝蜂”倒也是中国特色。
考生篇
考生这边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倒也简单,即你是真才实料还是PAPER的问题。PAPER一
般是指那些只会做题通过考试而无实际工作能力的考生,关于是不是P APER的论战网
上早已是如火如荼,洋洋洒洒数千字长篇大论也不在少数。不过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不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请大家看一下国内、外的M CSE在技术背景有什么不
同。国外许多MCSE在介绍自己背景时一般都会说考证之前在某个公司当过一两年网
管,网络为NT环境,其下有十多台服务器,几百台客户机。而国内大多数M CSE的专业
背景是这样的,以前没用过NT,网络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学过,为了便于学习在自己的
计算机上加装了一个NT SERVER,而且因为没有条件无法和其他计算机联网。
所以在广义的定义下,国内获取认证者中的PAPER率是相当高的。但我们这里提到的
PAPER和一般使用的PAPER一词稍有不同,因为我们在大谈的实践重要性时也不应过分
贬低书本知识的作用,把没有实际做过项目的I T持证者看成一无是处。毕竟大量的知
识来源还是书本,实践的作用是对书本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加以巩固。所以那些踏踏实
实研究书本考认证的人也会具有相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过,如果考完后不能
尽快找到运用这些知识的地方,那么恭喜你,你又变回T rue Paper了。
目前国内各种IT认证持有者如果按照其考证的主观愿望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先上车后买票:
此种类型所占的人员比例很大,因中国和外国国情不同,没有那么多空闲的网管职位
给你“练兵”。既然这样又何谈经验呢,但应聘用人单位的网管职位又要求必须有经
验。所以在这分不清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情况下,只有靠一张P APER开路,获得实
践的机会。进入IT的门槛后,便会很快弥补自己的不足,经过第二次学习,便可洗掉
PAPER之名。而这种方式对于许多硬件厂商的认证特别适用,因为硬件不比软件可以买
到盗版回去装一个系统来实践,这些硬件设备动辄几十上百万,而且还需多个设备才
能组网,单凭个人之力是不可能办到的。
二、大学生的就业筹码:
此类在绝对数量上虽稍逊于“先上车后买票”,但在相对数量上是惊人的,有的大学
号称每年要产出各种IT认证100—200个。大学生们为了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考个认
证以便来个双保险。不过抱怨认证太多、太滥的也是这些人,因为几乎他认识的每个
人手中也有一两个I T认证。这群人也是考的最快、分数最高的那种,考试本来就是学
生的强项,不过一般考完后就丢掉再也不去管它,就象他们每学期结业的专业课那
样,更谈不上有什么机会去实践,所以整体上来说往往也是最P APER的一群。同时,
由于本校量产IT认证,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你应聘时最大的竞争对手肯定
是你那些同样持证的同学,所以你的双保险策略基本上已经瓦解。在这里有必要给大
学生们提个醒,在应聘时一定要谦虚,千万不要大讲你有如何丰富的经验,纵然你有
什么校园网、宿舍网或网吧的一些经验,最好也是陈述性的提一下。如果人家觉得你
还比较诚实谦逊的话,那么他认为你的那些认证水份可能会少些。因为在目前校园I T
认证大丰收的情况下人家不信任你的理由很简单,“这些认证你花了多少时间?”
“你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上学的时间都花在认证和积累经验上你不学习本专
业课程么?逃课也是常事吧?”
三、“我就是想要个证!”
一日,接一咨询电话。打过招呼后对方开始切入正题:
对方:“我想拿一个MCSE证书,请问采取什么方式才最快?”
我方:“考证的快慢和你本身的基础有很大联系,不知你以前有没有使用过NT”。
对方:“没用过,我是学经济学的。”
我方:“那么你一定是比较爱好计算机了?”
对方:“说不上爱好,那东西挺烦的,不过写个文章什么的还得用。”
我方:(奇怪!)“嗯,你看你还是想学点东西吧,我们推荐你先把微软的培训教材
看……
对方:(打断谈话)“唉,那些东西我看了,不过就是看不懂,我不管别的就是想要
个证。”
我方:(已经意识到什么)“嗯,那么!你到当地的考试中心去咨询一下吧,当面说
可能说得比较清楚。我马上给你当地考试中心的电话。请等一下,我去查……(查到
了)你记一下是这个电话……。”
对方:“刚才我已经打过这个电话了,没有人接。实话对你说吧,我就想你们给****
一下,我已经打听好了,目前世面上许多MCSE都是** **的,不过网上那些打广告****
的我又怕他们水平不够,要不骗了钱就跑了,你看能不能帮帮我。
我方:“啊,恐怕不行,我们不能提供这项服务,非常对不起”。
对方:“那么,你们对这行这么熟,能不能介绍给我几个可以****的地方”。
……
此类考生人数很少,但却代表考证族种的一个特殊的阶层,向来在各大认证论坛都是
被口诛笔伐的对象:大骂其日后必定现原形的有之,更有甚者还要亲自向他的领导揭
露(不过肯定找不到,没人这么傻以真名示人)。然而,大家都过虑了,要知道我们
中华民族的儿女都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不是有稳稳当当的几十倍、上百倍的利益是
不会花几千块钱干那种事的。这同我们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那种“某个领导叫手下* ***
获得研究生文凭后平步青云。”等新闻有异曲同工之妙,虽不一定是官位晋升,倒也
不乏美差、肥缺、留洋镀金等等。那么从整体上说,这群人往往是由认证得利最迅
速、最多的。比起前面那些花一笔钱考个证放着,不知那天可以派上用场的考生又显
得目标明确、赢利模式清晰、赢利时间短。
四、混沌族:
混沌族可分为工作混沌族和校园混沌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作(学习)清闲,精力
旺盛,经济上保障有力(或源其父母),手中有一大把各种各样的I T认证,同时对以
后路到底如何走没有清晰的认识,总是朦朦胧胧、混混沌沌,害怕那天突然会面对强
大的竞争而不知所措,于是用不停的考证来聊以自慰。由于少有经济上的顾及,而且
考证已成为习惯,所以只要是认证就想考,口号是“少一证不如多一证”虽然他们也
知道最近各种I T认证有所贬值,不过正好以数量弥补质量。其中,校园混沌族目的自
是为了毕业时能有更多竞争力,这同前面讲的“就业筹码”族差不多。工作混沌族却
一般是那些毕业没多久,工作清闲无挑战性但环境优越,待遇丰厚的人,虽不可能暴
发却也殷实。不过终究还是不愿一辈子这样下去,但按目前的状况又不可能找到比现
在更好的工作。所以便以考证作为自己实力提升的快捷方式,然而不管考了多少证他
们始终惧怕面对自己脱离原单位的庇护独自闯荡的那一天。所以最终结局大概都是年
龄一大,结婚生子、开枝散叶。
此时正好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典故,说在学校里胸口插一支钢笔的人是低年级同学,
插两支钢笔的是高年级同学,插三支钢笔的呢?---- --修钢笔的。
应聘篇
上述如此多人钟情于IT认证,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个更理想的工作。但你
以为辛辛苦苦考完了认证事就差不多了吗,那你错了,才刚开始呢!而且最要命的是
招聘单位对I T认证的态度走的是两个极端,要么更本不懂你这个证书是什么、要么就
是太了解这些证书了,不管怎样,反正都不让你省心。
一、“我不懂英文,不要拿这些东西来唬我,我只认计算机二级和三级证!”
这段话并不是某个搞笑片中的台词,尽管我始终都觉得它象,因为它太戏剧性。不过
它确实出自某知名移动通讯企业人力资源部主任之金口。可怜的是这位信心遭受严重
打击的仁兄前一天虽准备得非常充分,加上他怀内这份国际通行的认证证书,料想是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却怎么也料不到会被这句话问的哑口无言。掂量自己口袋里确实
没有计算机二级和三级证书,怎么办?又气又怒之下收起自荐书就要走人,此处不留
爷、自有留爷处。那知刚走到门口只见刚才在门口守传达室的老头走了进来,“张主
任,我儿子的工作问题,你可一定要帮忙哟!”,
“那你儿子有什么特长吗,比如,网络”,
“不会。”
“那计算机呢?”
“也不会。”
“打字呢?”
“会打,不过要看着键盘打。”
“那他到底会什么嘛?”
“他会开车,刚学的。”
“司机我们这里早就满了,况且他是刚拿的照,这样吧暂时把他安排到运行维护
部。”
……
结果这位仁兄气的差点没晕厥过去,回家后自锁面壁泻愤三日方出。因为运行维护部
正是他刚才准备应聘的职位。
二、“对了,你有MCSE证书,根据我们公司的规定工资可以多两百块钱。”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微软的授权高级培训中心资格只授予那些当地比较知
名的系统集成公司,所以目前的培训中心几乎都是一个系统集成公司的一个事业部。
因为当初考MCSE的关系一位仁兄就和培训中心(同时也是系统集成公司)的人混的很
熟,他的丰富的网络经验培训中心的老师也是非常清楚的。后时值该系统集成公司招
聘,此兄索性一试,公司因了解他的能力便第一个招聘了他。由于该公司在当地技术
实力较强,规模也最大,待遇自然不差。试用期便开出X 千的高月薪,不过人事主任
这句话却让他始终不是个味道。一直以来他都认为他最大的筹码便是MCSE证书,而这
个本身拥有微软授权培训中心的系统集成公司不可能象其他公司一样不了解M CSE为何
物,不过为什么到最后这个MCSE的价值就体现在了这两百元零头上。看来人家更看重
的还是自己这名牌大学的牌子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关于文凭重要还是IT认证重要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早些时候那些狂热的考证族目空一
切文凭,有的甚至打算放弃大学课程来当考证专业户。直到现在虽目睹认证贬值,但
他们的论据依然充分,他们认为I T认证再多也多不过计算机系的本科生人数。不过,
相信天道依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知十几年寒窗苦读,历经无数考试过关斩将
获得的文凭与几个月就能得到的I T认证怎么比较。
其实,文凭与认证的关系就好比面包和黄油,有黄油的面包可以买原价的两三倍,但
很少有人只吃黄油的。
三、“你的证书是怎么考出来的?”
目前有许多IT企业到是也熟悉各种认证,但同样也熟悉各种考取认证的捷径。他们对
持有IT认证者虽也优先考虑,但当你递上认证证书时,你也必须做好被质疑的准备。
诚然,获取认证的道路多种多样,不但有大路官道,也有小道捷径。就拿考试来说,
由于有些认证题库小题目更新慢,几年下来考试难度也就降下来了,所以即使你水平
有限只要事先多做一点以前的考题通过考试的机会也会大增。
所以,有的公司招聘时甚至会直接问你认证是背题背出来的还是自己考出来的。当然
这个问题你是可以随意回答的,不过用人单位决对不会依据你的回答做判断,百分之
八十的用人单位会以笔试的形式出一些被戏称为A nti Paper Questions的题目来检验
你的实际水平。各大公司的笔试题我们也看过不少,这些确实是非常基础的题目,如
果你还是答不上来,那么你最好还是自己反省反省。
何处才是正途
所谓正途我们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即是使你的实际水平尽量接近IT认证所要求的标准
的学习方法,至少不应是一种急功近利方式。
正途的最佳模式应该是这样,首先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然后有机会跟着别人做
几个实际的项目或是可以接触有一定规模的网络环境(不是兼职)。然后自己在这些
环境中按照你要考的认证目标注意积累经验,最好有一到两年时间,其间不要以获取
证书为导向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一种水到渠成方式,等到需要证书的时候你只要抽空
去一躺考试中心一次考完所有的课程。
但是你又可能说你网络基础较弱,而且也无法获得上述模式中的这种网络环境,怎么
办?去培训班可以吗?但是你要记住,那短短的几天培训是不可能把一个菜鸟变为高
手的。由于培训班都是采用的强化教学,那厚厚的几百页必须在几天内讲完,平均每
天要完成约2 00页。所以,在培训之前要是不能具有相当的基础并把教材至少通看一
遍,那么你在上课时很可能就会干在大学课堂上常见的事------睡觉。不过这次睡的
可不是那冷冰冰的课桌,而是五星级酒店。况且培训中心也是商业化的机构,运作以
市场为导向,其中更是良莠不齐。所以选培训中心,也不能光看通过率。要保证通过
率,太好办不过了,上课光讲题目,然后叫老师帮着考,怎么可能不过?不过这种培
训中心又能让学员学到些什么呢?
那么对于后一种人,所谓正途应该是不已获取认证证书为导向,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
式应以掌握该项认证的知识点为目的(对于每种认证,相关公司都会列出所要求掌握
的知识点),同时尽量寻找可以实际运用的环境和机会,最好能有一年的准备时间。
等到真正需要证书的时后去考就行了。
上述介绍的几乎都是IT认证神秘光环后那些少为人知的东西,但如果你就此认为各种
认证完全商家的炒作而一文不值,那你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要说的是,IT认证对那些真正达到认证要求或那种虽暂时因为客观因素有些差
距,但仍不懈进取的持证者来说不但从没有贬过值,反而成为他们光辉的起点。就象
第三种应聘模式一样,虽然开始人家会怀疑你的证书,但只要你能以你的实力轻松应
对那些A nti Paper Questions,你将立即得到人家对你的认证的尊重。就象我们当初
考认证后虽也有失望和沮丧,但回想这许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多多少少都是同这些认证
分不开的,或者说是这些认证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和更开阔的视野。
目前的IT行业发展异常迅猛,对各种持证人员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虽然有部分True
P aper污染了认证队伍,部分培训中心操作不规范,以及部分用人单位根本不懂什么是
认证,但是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要你的证书无愧于己,那它必将给你带来无限的发
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