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中国

主题:伊斯兰教在中国
发信人: jinyushaoye(万世流浪)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45:56), 站内信件
伊斯兰教在中国 
 
  
历史 

唐代称阿拉伯为“大食”。永徽二年(651年)正值第二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
他曾派使节到长安见唐高宗,介绍国内习俗和伊斯兰教情况,这是阿拉伯与中
国在外交方面的首次接触。其后来往的人员主要是商人。随着来华人数的增多,
至宋代,来华穆斯林与当地居民通婚,改宗伊斯兰教者有增无减,其子子孙孙
久居长安,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在五代北宋之际,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的
一些民族也随着哈拉汗王朝(黑汗王朝,以楚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汗国)的分
合,陆续改宗伊斯兰教。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燕京,1279年灭南宋
统一中国,这时西亚、中亚各族穆斯林大批来华,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全面
发展的新阶段。

分布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主要分布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0个信
仰伊斯兰教,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9.3%,人数有1760多万人(1990年统计)。

教派

伊斯兰教传入宁夏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个教派,即格底木教派、虎
非耶教派、哲合林耶教派、格底林耶教派、伊合瓦尼教派。这五个教派的基本
信仰都属逊尼派,其教规律法又都崇信逊尼派的哈乃飞学派。

清代宁夏的穆斯林中形成许多著名的门宦。门宦是清代对苏非教团的意译,现
代学术界所谓的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则指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典型的苏
非教团的组织管理方式。门宦制就是教主制,每个门宦都有一个被神化了的世
袭教主,他既是门宦的精神领袖,又是世俗领袖。在宗教遵行方面,门宦不太
重视教乘的五功,而专注于教乘的靜修与参悟,尤其沉湎于念诵齐克尔(祈祷会)。
门宦认为,只有修炼道乘,才能接近真主。各门宦的功修方法均较独特,大都
秘不外传。

格底木教派 格底木是阿拉伯语,意为古老的和尊古的。该派是中国伊斯兰教
最古老的一派,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逊尼派。約有二分之一的宁夏穆斯林皈依此
派,尤以泾源、西吉、固原、同心、灵武、平罗各县和吴忠、青铜峡市最为集
中。此教派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教权结构较为楹散。其教坊通常以一
个清真寺为中心,寺中设开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等,开学阿
訇是教坊的最高首领—伊玛目,主要职责是率众礼拜、开经霁学、传授经典、
执掌教规教法、料理宗教事务。在长期的发展中,此派受汉族儒家思想影响,
一些宗教仪式中可见有汉族习俗痕迹。

虎非耶教派 虎非耶为阿拉伯语,意为悄悄的、暗暗的、低声的。该派主张低
声念诵齐克尔,所以又称低念派。虎非耶教派念记主词时,要停止呼吸,连续
不断地低声默诵。其修行人員多是一种巡游的苦修者,通常没有固定的行教区,
也没有隶属的教坊和清真寺。该派支系甚多,互不统属,各自为教。清末以来,
宁夏地区形成了洪门、鲜门、通贵三个门宦。洪门门宦的创始人是同心县人,
传统的中心地在同心县的洪岗子,故称洪门。鲜门门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首领称太爷,其第一代太爷姓鲜,故称鲜门,传教中心在西吉县的前岔。通贵
门宦民国初年创始于贺兰县通贵乡,以地点得名,其传教区主要在贺兰、永宁、
平罗诸县。

哲合林耶教派 阿拉伯语哲合林耶意为公开的、响亮的、高扬的。该派主张高
声念诵記主贊圣詞,此与虎非耶教派正相反,故又有高念派之称,哲合林耶教
派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创始人马明心(1719~81年)字复性,又名真卫,经名
伊卜拉欣,道号維朵耶.屯拉海(意为维护真主之道的人)。他在雍正年间曾在也
门沙孜林耶道堂留学,回国后在循化、河州等地传授哲合林耶教旨。清代,哲
合林耶曾掀起数次大规模的武裝行动,以金积堡为中心的西北回民反清首领马
化龙就是其第五任教统。二十世紀初叶,哲合林耶教派的教徒,仅在宁夏就
达11万人,曾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教派。这一教派在宁夏的门宦主要有两
个,即沙沟门宦和板桥门宦,前者又称北山派,后者又称南川派。沙沟门宦的
传教根据地在西吉县沙沟,教众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固原、泾源等县和吴
忠市。板桥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吴忠的板桥,教徒主要分布在吴忠、灵武、固
原等地。该教派因曾多次抗清,均被清廷镇压,遭到血腥屠杀,故此常自称为
血脖子教门。

格底林耶教派 阿拉伯语格底林耶意为大能者。该派受佛教、道教影响较重,
主张通过靜修参悟、诵念「无字真经歌」达到认主的目的,所以又有清真和尚、
清真道士的別名。相传该派源于苏非派卡迪里教团,在中国的创始人相传为穆
罕默德的二十九世后裔和卓阿布都.董拉希。宁夏的格底林耶教派主要分为韭
菜坪门宦和齐门门宦,前者以韭菜坪(今海原李俊乡)拱北为中心,教徒主要分
布在固原地区;后者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县七营、梁家堡和同心县的石岑等地。

伊合瓦尼教派 阿拉伯语伊合瓦尼意为同教兄弟。因主张遵经立教,也被称作
遵经派。又因这一教派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穆民皆兄弟,故又被称为伊斯兰维
新派。该教派民国初年首先出现于同心、吴忠一帶,至1934年才在马鸿达的扶
持下发展起來。伊合瓦尼教派是受十八世紀阿拉伯半島兴起的瓦哈比派及该派
所进行的伊赫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來的,带有革新色彩。其实该派和格底目
派的信仰是大体一致的,只有在具体的宗教仪式上两者才有差別。伊合瓦尼教
派提出的遵经革俗,主要是要改革一些陈旧的习俗和非伊斯兰的礼仪。例如,
伊合瓦尼认为:念经不应接受报酬,不应以尊贵的《古兰经》作为谋生发財的
工具;定期的盖德尔拜、白拉提夜拜、登霄夜拜等副功拜是异端,应予禁止;
不应为圣人修拱北、拜拱北,不应作圣纪等等。


清真寺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内没有任何由人形和动物形组成的偶像图
案。寺内装饰大多以阿拉伯文、几何图纹和花卉画纹组成抽象图案为主。中国
的清真寺有两种类型,一是殿堂式清真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多采用四
合院式,一条中轴线贯穿始末,礼拜大殿有起脊的屋顶,大殿平面一般有三种
形状,如凸字形、工字形、矩形等。寺门大多与中国寺庙式大门类似,这是与
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另一类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外观造型为穹顶式建筑,大
殿上一大四小半圆形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但新疆的清真寺大殿一
般为平顶结构,门楼高大或有尖塔与拱状大门相连,木、砖、石装饰具有新疆
风格。 
 
 



----
万里无云 骄阳似火 
世事变迁 岁月蹉跎 
流水有情 落花无意 
浪迹天涯 纵情放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