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ijianliu1()
整理人: danhan(2002-01-08 23:29:55), 站内信件
|
中国集邮业以什么姿态迎接入世?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是“特3-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邮票,在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12月11日与广大集邮爱好者见面。据有关官员介绍,这套邮票是国家邮政局近两年来伴随中国入世谈判进程,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多次磋商后确定的,也是国家邮政局对中国入世所做出的积极的反应。
中国集邮仅仅只以发行一套邮票面对“入世”的挑战吗?有文章就中国集邮面对入世后的竞争,提出了五大良策:一、以公开、平等、信用的原则开展集邮营销活动;二、发挥点多、线长、面广,网络覆盖全国的特点;三、树立服务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层次的集邮者对集邮产品的不同需求;四、发挥中国集邮企业的人才优势的作用;五、以市场为纽带,构成一个内在关联、上下联动、相互依存、相互独立和相互作用的集邮经营文化体系。
上述观念对于中国集邮企业的营销策略,确实是有深远意义的建议。但中国集邮的“根”与“本”,是号称1700万的集邮大众。中国集邮企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内涵与实质,应该是强调更好地为集邮大众服务,而不是简单的集邮业务扩展。换句话说,中国集邮业务扩展的途径,应该以强调对集邮大众的服务为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集邮的形势非常严峻:2001年邮票再次在市场搁浅,已发行的6枚小型有3枚跌进面值,跌幅达50%;一些含有2.80元高值的邮票品种更是溃不成军,打折幅度都在50%以上;全年邮票也只有售价157.70元(不含摇号供应的量少品种)的8.7折。而从1992年到现在十年发行的邮票中,有将近70%处在打折状态。
连续多年预订新邮亏损,让一直坚定支持中国邮政事业的铁杆子邮迷感到迷惘。如何调整思路更新观念,让广大集邮者实实在在尝到集邮的乐趣,这才是中国集邮企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应该寻求的对策与发展思路。作为普通集邮爱好者,我们希望邮票发行决策部门,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改革落后的邮票预订政策。
我国现行的“提前一次性全额预订全年邮票”的方法,从其性质上说,是“供应”而不是“销售”。“供应”是俯视的计划性的,带有明显的强制行为和官方色彩。每年邮票计划一公布,不管集邮者喜欢不喜欢,都一套不少的全部强加于你。但对那些量少邮品,又以“摇号”为借口把预订者排除在外,体现所谓的公平、公正、公开。改革现行邮票预订方法为“销售”,更多是位置的改变,与集邮者平起平坐完全真诚相待,让集邮者有主动权、选择权、参与权,让他们对不喜欢的邮票题材,可以勇敢地说一声“不”字。使集邮者在与销售方平等的位置上,更多一点“上帝”的感觉。
其二、淡化集邮色彩,加强邮政功能。集邮是由邮政通信业务延伸出来的一项平民百姓参与的文化活动,由于参与者经济承受能力提高,改变了老式信销票收集方式为新票收集方式,才让邮政在邮政通信业务以外,意外获得集邮业务的利润。但这从来不是邮政的主流,也不应该急功近利钻营它扩大它。这些年走的集邮业务发展的路子,包括扩大发行量(1993年《围棋》5656.25万)、高面值邮票设置(1997年《回归》金箔小型张硬包装售价120元)、增出高价缩量品种(2001年增出《申奥成功》三联体等6个品种)等,是以牺牲广大集邮者利益为代价的,与“服务广大集邮者”格格不入。
其三、改变形象,参与市场竞争。目前邮票发行呈两极化态势:决策者高高在上,一门心思只管邮票发行,就像是一部鼓足了劲的抽水机,一味在邮票市场提取资金;集邮者盲目被动,除了无条件接受新邮预订的种种条款外,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处境。都说中国邮市是一个政策市,它的实质在于,决策者除了实施一些利好政策外,根本不进行具体的市场运作。调整思路,变观望为参与,从中体会邮市投机与投资的酸甜苦辣,从而制订出更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
如果有关部门在这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目前邮市长期萎靡不振的现状进行本质上的改变。这比仅仅发行一套邮票表示对中国入世所做出的积极的反应,更实在更具体更让集邮者高兴。
文章出处:中国证券报
文章作者:高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