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umudong()
整理人: danhan(2002-01-08 23:29:54), 站内信件
|
大龙邮票发行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套邮票发行最初20年里,在清 代官方文书中,却不叫大龙邮票。据各种邮史书刊记载,在清代的官方行文中, 称邮票为信票,较早的见李鸿章于光绪四年(1878年)八月二十五日行函中称邮票 为信票1。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三十日,海关拨驷达局在向公众告白中亦称为 “信票”2。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1896年3月20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总 理衙门议办邮政折中均称“信票”3,就在这个议办邮政折中,又使用“图记纸” 一词4。除此之外,北洋大臣李鸿章关于浙海关税务司葛显礼邮政建议的通扎(18 86年初由海关道转知税务司)中,则把邮票称之为“信资图记”5。自大清邮政发 行第一套邮票(即大龙邮票)后,时隔18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总理 衙门奏定邮政章程》中“征收信资”一节里,仍多处称为“信票”。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在大龙邮票发行前后,清代中国官员对邮票的名称, 没有一个统一较规范的称呼。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初版《大清邮政章程》 里第四章“发售邮票”所列8至13条、16至17条均使用了“邮票”这个词,这应当 说是清代国家邮政为“邮票”正名之始。然而就在这个章程的第十六章汇寄银钞 之89、90、92各条,以及所附“大清邮政汇银执据”中,仍一律沿用“信票”这 一名词。看来要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说起邮票这一称 谓,不能不提到刘铭传1888年在台湾省创办新式邮政。同年3月12日,台湾邮政总 局发布告示,对邮票(告示草案中称作“邮政票”)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作了 详细的规定,并发行了“台湾邮票”(官用邮票)和“邮政商票”(民用邮票)。因 此可以说,官方正式使用邮票一词,在台湾邮政总局告示中出现,先于《大清邮 政章程》11年。
在同时期内,清代海关洋员在来往公文中,均使用“邮票”这个名称。最早 见到的是1877年3月5日,正在上海海关的德璀琳给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 干的一封信,询问有关印制邮票的3个问题中,均使用“邮票”一词(英文原文为 postagestamps或只用stamps)6。当然,那些在中国海关供事的“客卿”,也不是 在世界第一枚邮票问世后就明确称之为邮票的,也是逐渐演变而成的。“自从18 40年首创了‘黑便士’邮票以来,邮票就是一种可粘贴的(adhesive)东西”,所 以“古典派的邮学家,每称邮票为adhesives”。“今天我们称为邮票的这个小东 西,在洋文称之为postagestamp或简称stamp。而这stamp的原始意义是‘图章’ 或‘戳记’。它之所以演变成为‘邮票’的意义,是邮票制度形成以后,才逐渐 被人‘假借’通行而被承认的。”7
大龙邮票只不过是普通的常用票,开始发行时,没有什么正式名称。在德璀 琳的函件中可以看到,如1878年8月18日,他给夏德(德国人,曾任海关总税务司 署造册处代理处长,重庆、宜昌、镇江、厦门等海关税务司)的函中,说成是“印 制第一批邮票”、“首次发行的邮票”。同一天,德璀琳给雷乐石(法国人,先后 任职于上海、芝罘(烟台)、汕头、芜湖、厦门、宁波、天津等地海关。直接参与 并负责北京的试办邮政工作)的函中,又说成是“新式的邮票”8。若用现在邮票 分类的要求称呼,大龙邮票只是第一套普通邮票。在《光绪三十年(1904)大清邮 政事务通报》所附《邮票略解》的中文本,将大龙邮票称为“第一次出印”,以 后被称为”第一次发行之邮票”或“第一次票”、“清一次票”,也有称“海关 一次”的。我国老一辈集邮家在著文中提到这个问题都比较严谨,如周今觉在他 的《海关邮政》一文中称大龙邮票为“第一次发行之票”,马任全在《海关大龙 邮票》一文中称“我国的第一套邮票”9。可是在《中国近代邮电史》一书中写为 “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的诞生”10,这句话就不确切了,因为大龙邮票只发行了 一套,无所谓第一套、第二套了。大龙邮票是前后发行了三期,分别为1878年的 “薄纸大龙”,1882年的“阔边大龙”,1883年的“厚纸大龙”。
海关试办邮政发行的第一套被称为“大龙邮票”是在将近半个世纪以后才出 现的。20世纪20年代,袁寒云(袁世凯次子)于1926年在上海《晶报》连载的“说 邮”文章中,即有“清海关第一次大龙形一分券……”的称呼。至40年代以后“ 集邮界这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已被广泛地认同” 。除此之外,还有称大龙邮票为 “神龙戏珠图”、“海关一次云龙邮票、“天龙邮票”等,但都未被集邮界认同 。
注:1《天津邮政史料》第一辑第156页2《中国海关与邮政》第20页3同上第 82-83页4同上第80页5同上第54页6《清末天津海关邮政档案选编》第21-25页, 《中国邮票史》第1卷第147-148页7以上三处引文均摘自晏星著《邮票与邮史漫 谭》1981年版第53、58页8同注6第95-96页9《大龙邮票纪念专集》第3、6页10同 注1第155页 《中国邮票史》第1卷第167页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92.37.1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