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rkson(水里的鱼)
整理人: piy(2002-01-01 16:48:27),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molecule (有情岁月),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在平面上摇曳,在深渊里跳舞
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Sun Mar 25 08:59:08 2001), 转信
平面
在上班的那段步行路上,在拐角的那个地方,我开始有点儿明白了——贝多芬许多
作品里那些奇妙而平静的第二乐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北京的大街上当然没什么风景可言
,来来往往的人们板着脸,匆匆地各奔行程;沙尘暴已经远去,春天的平和明媚似乎指
日可待。没有谁会指责这现代的、平凡的世俗生活吧?这就是我们所置身的、不可剥离
的生活平面。如果失去了这个平面,我们对所谓的生活还能指望什么呢?
但贝多芬只用一些第二乐章来搭建这个平面,而且这个平面还充满着不安。巴赫对
这些不安会怎么看?他怕是不能理解吧。莫扎特也许会对这不安抱着同情,他会对贝多
芬说,是的,这上面是有一些不安,但你别忘了还有那神圣的向上的尺度,它使这个平
面有了向上的指向,所以,这些不安是考验,你需要善意来忍受。
我相信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听了莫扎特的话。米开朗杰利的演奏甚
至把第一乐章也染上了甜美的色彩,蹦跳的音粒里还透着一股静谧的安稳。这个世界是
美好的。
但世界在变化,神圣在退隐,而不安在加强。贝多芬时不时就能在平面上踩出裂纹
——这里是疾病,是背叛,是孤独,那里是嘲笑,是贫困,是压抑。换句话说,贝多芬
在音乐上真实地触摸到了人性的深渊。这个深渊完全不同于巴赫那里,那是由于神人落
差而产生的神性的深渊。而贝多芬的深渊,却总是和他的平面相关联的,因为这个深渊
是由于平面的内部塌陷所造成的,这正是一般人们所说的,贝多芬触及到人性的内在深
度。
比贝多芬更为现代的李斯特,当然更深地明白这一点,他甚至在一般认为平静优美
的“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也能听出深渊的暗光动荡,他由此把这部作品的第二乐
章称为“两个深渊之间一朵摇曳不定的小花”。
时至今日,“摇曳不定的小花”已经被打蜡定型,没有了往昔的芬芳。这个人性的
平面曾经是贝多芬努力攀援、并期望驻足歇息的平台,是“渴望生活”的凡高翘首以盼
的地方。但今天我们知道,平面就是刻板无趣的地方,是已被夷平抽空的地方,是被拆
迁废弃的居民区,是移民们冷漠而居的鸽子笼,是披在我们身上不可剥去的铁衣,它号
称保护我们,但也深刻地窒息着我们。所以,在北京上班的人流中,在温和明亮的北方
阳光下,我倒很想知道深渊的魅力。
深渊
贝多芬的深渊当然不仅仅是苦难,如果这样,贝多芬就太伤感、太人性了;难道我
们听不见那些节律的奔涌、呼号,看不见那仿佛战场般撕杀的力量和运动吗?巴赫、莫
扎特教给贝多芬的东西总是在起作用的,只是需要我们翻转过来看。第九交响乐最后的
“啊,朋友,请停止这些声音……”、“欢乐女神……”是人性的吧?但第二、三乐章
却是充满魔力的,是怨恨,是悲悼,是热力发作,是精力的无 钗璧浮?
对于上帝而言,人是他怜爱的对象,而魔鬼撒旦虽然总与上帝做对,却又是上帝喜
爱的对象。我的意思是,巴赫、莫扎特教给贝多芬的东西,摇身一变,就成了充满精力
斗志的魔鬼的力量。这个现代的魔鬼,如歌德在《浮士德》里说的,并不是古老的恶的
力量,而是一个充满冷嘲的精灵,是纯粹否定的力量。你总在读书,不需要爱情吗?靡
非斯特这样劝说浮士德;而当浮士德陷入热恋,靡非斯特又会说,你真的需要爱情吗?
你不觉得乏味吗?
这似乎就是灵魂内在深度的奥秘。在深渊里没有办法停留驻足,而平面却又那么荒
坍塌。我们只能跟随贝多芬在深渊里跳舞了。
所以,第五交响乐开篇的“非如此不可”的肯定,在第二次低声重复之后,就是“
并非如此”的否定。是肯定和否定的不断斗争。甚至在“英雄变奏曲”欢快的小步舞曲
中也是如此。那三声响亮的敲击不断出现,开始是截然的打断,然后是魔鬼低语般的提
示,这个提示终于使欢快的舞步慢慢陷入忧郁,仿佛一段“悲怆”的沉思,不过,音乐
史家所称道的“贝多芬伟大的人性力量”总是会起作用的,作品会在渐强的欢乐中结束
,或者像第七交响乐那样,结束在力量强大的旋涡般的舞蹈中。
但我总在怀疑,那是人性的胜利呢,还是魔性的高涨?是沉船重新浮现,还是洪水
在继续升腾?我绕开贝多芬人性的门厅,透过窗口,看到这个精力旺盛的巨人,他对我
的疑惑,会做出什么样的解答呢?
马丁·西科塞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似乎就在这个时候撞破了北京平和的春天空
气,进入我这小小的疑惑当中。卡赞扎基的小说必须和他的《基督重上十字架》一起来
讨论。我们这里且说电影。“诱惑”这个词显然是错的,依照《新约》的词汇,是指耶
稣受到魔鬼的试探(正如福楼拜的小说《圣安东尼的诱惑》应该译为《圣安东尼受试探
》)。基督在沙漠里曾经面临过种种试探,魔鬼化身为毒蛇、狮子和火焰,它们许诺权
力、荣耀甚至自由,基督全然不为所动。但“基督最后受到的试探”是什么?是平静祥
和、娶妻生子的生活;基督动摇了,他甚至在妻儿的环拥下平安地度过了他的三十三岁
,他活到了很老。真的,在深渊里,真正具有诱惑力的是平面,这才是最后的试探。所
以,我开始知道深渊的魅力了。贝多芬对我的这个小小探究也许会诡秘地眨眨眼吧?他
在深渊里的舞蹈,他那“人性的胜利”是不是最后试探呢?
对了,在拐角的地方,我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
(约书亚 文)
--
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
爱她是容易的,持续一辈子是...自找的!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