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ychs()
整理人: jackneng01(2002-01-26 06:49:28), 站内信件
|
[转贴自烧录一族 http://www.nease.net/~zhouw/ ,作者: Hysk]
【写在本文之前】
许多音乐光碟的烧录,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为何在某些软硬体的搭配之下 ,音轨之间会存有数位静音部份?”现今较适用的烧录程式,大多可以避免掉这 类问题;除非您的烧录器还是不支援 DAO 烧录模式的机种。不过这可以将原本音 乐光碟全部的音轨连接成一个大档案,再设定 index 来模拟,剩下的只是播放设 备是否可以正确支援 index 的问题。
一般音乐片的长度是74分30秒,但是大多数的CD转盘都可以支援到80分钟的 长度,尤其在 CD Plus 与 CD Extra 推出之後的转盘,似乎少有限定在 76分以 内的机种?
那麽,本文的主要讨论方向在哪里?------以一般容易取得的音源来烧录音 乐光碟。
什麽是“音源”?在烧录上,所指是转换为 Audio CD 规格的 PCM 资料;在 应用上,所指是各种 MP3、音效卡输入、数位资料输入,甚至电脑本身产生的数 位资料。首先看看 MP3 要如何烧录为音乐光碟∶
MP3 以其“几不可辨异”的音质、苗条的的档案大小,以及众多媒体的帮助 等外缘因素,成为现今网路上垂手可得的音源之一 (http://www.mp3.com/)。虽 然市面上已有 MP3 专用的随身听出现,本地(台湾)甚至有车用 MP3 播放机出 现(本体与配件尺寸过大,价格过高...),但是相较於 CD 随身听来说,目前的 MP3 随身听市场是萧条的可以。为何要在随身听市场上作文章?因为 MP3 只适 合不讲究音质的场合使用,而这些消费群并没有习惯在其他领域内使用 MP3。市 售的 MP3 随身听既没有长时间的播放能力(约莫都在 90分钟左右),歌曲的输 入得依赖电脑的辅助,所以在某些 Audio 杂志上,批评这是个“非理性”消费市 场。
对於喜欢聆听音乐的人来说,CD 的相容性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要保有实 用的弹性,MD 也是个业界标准(日本)。可是本土泡面的内容,清一色都是以 MP3 为主,如果要挖掘一些尚未窜起的歌手或乐团,这种“试听片”会比到 Tow er去挖半天还划算(Why?有些人就是很穷,假使您认识这类人,看看他数千片, 甚至上万片的 CD 收藏,您也会了解---“了解”什麽?这个人要不是有着“丰富 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得了“精神官能症”...)。
好吧!既然 MP3 也可以拿来当音源,首先挑好曲目,注意它是否有听得出的 杂音,假使没有问题,就可以到 http://www.hilchner.de/ 去找 PTS AudioMP3 Studio 这套程式,它可以帮您直接将 MP3 烧录成一般的音乐光碟(台湾在ftp: //ftp.nsysu.edu.tw/Windows/Windows98-1/simtelnet/mmedia/audiocd.zip)。
使用上要注意的地方有∶
1. Normalize 可以为您把每一首歌的音量都调整成类似程度,不过有的歌曲或许 是主题专辑的一部份,这样改未必符合原作的意境。
2. Compressed format 会造成音质损失(这是指在您撷取音轨储备时的问题), 建议还是不要使用。
3.本程式使用标准 ASPI 命令集,所以当您撷取音轨或烧录音轨有杂音出现时, 降为单倍速来处理的话,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
其馀相关讯息,可以参考 TC Tsai([email protected]) 先生的说法 (http://www.ora.nsysu.edu.tw\~goldentime\mp3tocd.htm)。
其次,看看使用音效卡或数位输入卡的输入,作为音源来烧录音乐光碟。这 种音源包括了其他器材的输出,例如 MD, CD, tape, DAT, MIDI 等,都可以类似 方式处理;所以这一种方式并不限定仅指个人的录音。如果您今天到演唱会或音 乐厅去私录,打算做一两只“靴子”的话,那您会需要这一个程式 DartPro98(h ttp://www.dartpro.com),相关的烧录问题请参考前文"DartPro98烧录经验谈"。
还有什麽问题呢?烧录器的问题!
假使您使用对拷机,请降低速度。不过个人大多数是使用电脑来作烧录,所 以只要小心不震动到烧录器就可以了。至於烧录器的 jitter 控制能力,目前虽 然尚未有测试报告出现,但是依照德佬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老美的公关宣传能 力,应该可以在近半年内看到相关的专业报导。烧录速度以 1:1 为最佳,为什麽 ?难道同样的数位资料会导致不同的声音吗?在一种似合常识的说法里,认为越 快速的烧录速度,连带地对碟片的品质、烧录器的烧录稳定度越要求,假使两者 有其一品质较差,会导致声音的差异云云...。这种说法可以在常识的错误因果连 结里得到“证明”,但实际上真的是这个原因吗?如果说烧录器或光碟品质不良 ,应该是烧出飞盘的机率,远大於产生错误的“数位资料”!毕竟雷射头的定位 伺服结构,是有纠错、容错能力的。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常识性说法只能是一种假 设,提供我们怀疑的一个机会。回到 jitter 问题来看∶
“咦?难道烧录器处理不了之 jitter 问题?怎会连烧录器都有这个问题? ”
在 Feurio 一文中,笔者提过∶【一般玩音响的网友在讨论的 jitter,和这 里所说的 jitter 是有一些“时间”与“位置”的差异...】。这里笔者要说明所 谓的差异,可能和玩电脑的人所习见的不太一样,但是对於浸淫音响的同好来说 ,却是耳熟能闻;所以暂容笔者挥肆一下...。
看看对於 jitter 比较严谨化的定义∶
一种电气转换的同步失真,传送媒体中产生数位脉冲的波形位移。(笔者译自 http://www.rane.com/par-j.htm)
但是当您使用撷取程式或烧录程式去读取音轨时,并不经由 D/A 转换器,怎 会有 jitter 问题?原来一般在烧录上所谓的 "jitter",是指波形的碎裂或los e frame 问题,并非是波形位移(shift)失真的 jitter 问题。多数的光碟机在撷 取音轨所发生的问题,应该是属於波形碎裂的状况,假使再经由 buffer 暂存做 修正,那就不是 jitter 问题,而是“变形”(distortion)的问题了!
了解笔者所要说明的 jitter种类後,请读者一并参考 Bob Katz(http://ww w.digido.com/jitteressay.html)对 jitter 归纳为叁种类型∶
1.时基上的差异,通常是规律而周期性的,类似正弦波。
2.无规则的,譬如白色噪音等。
3.与数位讯号相关的,例如交越失真。
这里有烧录读写的问题吗?有的,当光碟机的电源伺服结构不稳定、稳压能 力不足时,您很难指望它可以稳定地驱动主轴马达到达定速,不过一般就算是做 硬碟伺服结构的部份,也无法克服这种问题,在成本与品质之间,比较好的办法 是使用锁相回路与回馈伺服电路。好吧!既然有了这两者,比较稳定些的品质总 可以有了吧?
不幸的一个事实是∶光碟机或烧录器里,有多少厂商会为不同的伺服机构、 解码单元等部份,处理独立供电的稳压措施?所以当您的光碟机开始读取资料( 或烧录器开始烧录)的时候,雷射头面对的是可容许误差的“定速”碟盘。那这 种烧录品质会有错误的“数位资料”吗?答案是没有!
虽然雷射头在烧录过程会有飘移问题,但是透过校正伺服单元的控制,它也 会写入侦错资料(这里并不是在谈 ECC 问题,那是另一层次的问题),所以就算 您复制许多遍,又怎样?当您将烧录好的音乐光碟透过一般 CD 转盘播出时,问 题很少出现在您的复制片上,而是出现在播放设备的能力。
但是既然考虑到供电部份,您或许也会察觉到另一个问题∶烧录器(或者光 碟机)都是采用时脉作为同步运算的依据,假使锁相回路与时脉产生电路所使用 的电源供应来源,和雷射头伺服马达与DC直流马达是一样的,这时有谁能帮您保 证没有jitter产生?
避免藉由共接地所产生的电源杂讯干扰,一直是电子设计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不否认有一些说法是不同烧录器烧出的片子,在声音上不太一样。只是这 种说法是诉诸感觉,大部分人提出这种说法时,并不会认真地去想到要将它理论 化、实验论证。多数人的共同感觉可以归纳为经验命题,但不表示它具有理论的 必然性!迄今各种说法都有,但只能当作一种“建议”,而非“观念”足以指导 行为。回头参考 Red Book 的规格时,可以了解到音乐资料是以 PCM 格式编码, 读取时是连续读取,转交 DAC...,那麽;当我们的烧录器受到 jitter 影响时, 会不会改变 pit 的长度?可能会!
那麽这样转烧再转烧的 N 手片子还能听吗?我们可以参考光碟机或烧录器的 规格,一般的误差出现在 10^-7 以下(可能音机种而有点差异),这种机率下产 生的错误,光碟机或 CD 转盘都会以静音处理掉...,谁听得出来?
有的!当您的播放设备恰好也存在某些 jitter 问题时,如果不幸刚好可以 延长到人耳足以辨识的地步,您可能就会听到。笔者并不崇拜“金耳朵”那一套 神乎其技的功力,毕竟笔者只是个凡人,未必听得出什麽精细的差异。但是不可 否认的是这种 jitter 的存在,总是尽可能地消除它,会比较令人快乐些(即使 它的存在意义,已达到了升华的精神层次...^_^)。
“难道有需要对这个问题穷追不舍下去吗?”在应用上,我们确实是不需要 这样做!
jitter 的存在固然如前文所说的,会经由播放系统而产生可察觉的问题,但 是依据Bob Katz 的解释,在超取样播放统里,低於 10pS(picosecconds)的 jit ter 是可被接受的(超取样的解释可以参考http://www.missionrec.com/missio nlibrary/oversamp.txt)。一般电晶体的 ft 与 MOS-FET 的 gm/2*1.41615... *Ciss,都有 85MHz以上的 switching 能力(Ref. FET放大器制作集,张西川译 ),应该是可以符合一般使用者的需求...?
假使努力一些去改善光碟与烧录器的供电状况,会有着较稳定的结果出现! 毕竟光碟机或烧录器不比音响系统容易修改。笔者推荐比较方便而实际的做法, 便是将这些设备从电脑机箱里抽出来,给它们一个独立供电的外接盒,并挑选较 佳的连接线。再努力一些的话,也可以自制电源供应器(电路图可以参考http:/ /www.diyzone.com.tw/cdrompower.htm,电路部份并没有太多问题,只是用料与 零件位置要注意一些)。
那麽,有必要进一步地改到锁相回路与时脉电路独立供电吗?笔者目前拆过 的光碟机,多半都将这些线路整合在 ASIC 里,所以认真一点的人,起码还可以 找到直流马达的电流推进电晶体线路,将它改接额外的稳压线路即可。
怎样确定您抓取的资料已经是您可以做到最好的呢?笔者建议您找这个程式 试试 http://www.missionrec.com/sware/gram23.zip,然後将分析表印出,重抓 一次;或改用CD转盘数位输入,再做一次比较。
如果您认为前文(CD-Extra 烧录经验谈)建议将烧录器放在角锥上,是件可 笑而没有意义的事,您可以找找各种角锥的评介文件,看看不同材质的角锥导震 系数与共振频率;因为电容对不同的震动,会产生不同的杂讯。假使您使用灵敏 度相当不错的 DC 类放大器,就可以听出不同的声音。烧录过程当然是尽量减少 杂讯干扰比较好,不是吗?
补充∶
光碟规格的基本概念有许多种解释,如有兴趣可以到这里参考∶http://www .iim.nctu.edu.tw/~abin/service/cdr.htm里面提到大部分厂商未必有能力压制 CD Extra 的状况,已经是“以前”的事情,不过压制与前文讨论的烧录复制是 两回事,请自行备份解决较易。另一个类似的资讯网址如下:CD-R & CD-RW FAQ http://www.acerperipherals.com.tw/products/stor/service/
-------------------------------------------------------.
建议或疑问,请函会∶Hysk <[email protected]>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105.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