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_z_i(陈阿紫)
整理人: fantast(2003-02-28 23:33:33), 站内信件
|
施琅(公元1621—1697年),字尊侯,号琢公,泉州晋江衙口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年少时“有识度,臂力过人”,从师“习战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早年随其父参加郑成功的军队,后归附清军,任同安副将,因军功升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系江浙闽广等东南沿海四省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他独具胆识,于1683年亲率精师横渡海峡进攻台湾,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经过谈判,郑氏集团表示愿意归附清廷,台湾终于实现和平统一。施琅入台后,对郑氏集团不但不修旧怨,还亲临台南郑成功祠致祭。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用了高度的评价,并上奏朝廷对郑氏集团加以安抚,表示他率部克台是为民尽职,对郑家毫无个人怨仇,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康熙帝批准郑成功的灵柩附葬在南安水头康店村复船山北麓的郑氏祖茔中。郑克?封公爵,其亲属和部下也受到礼遇。从此,国家一统,20余年的干戈化为玉帛,闽台两地的同胞重新舟楫往来。 施琅从1662年上疏议请复台,至1683年统一台湾,20余年百折不挠,终酬夙愿,遂成大业。施琅复台抵京时,康熙帝喜不自胜,即解所御龙袍驰赐,亲制褒章嘉许,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锁钥天南”。施琅被封为靖海侯后,回到故乡,并在晋江县治泉州东隅营建靖海侯府第。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施琅卒于住所,葬在晋江县治北惠安黄塘虎窟口,康熙加赠太子太傅,谥襄壮,命官三次谕祭,并于泉州府学前建祠祀之。其时,“两岛八闽皆颂德”,并纷纷为之树碑扬誉.
施世纶,字文贤,号浔江。系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的次子。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生于晋江县南浔(今衙口)乡;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五月“于治河劳卒于官”,康熙帝恩允遗疏请随其父施琅葬福建,诏奖其“清慎勤劳”,赐祭葬,备荣哀之礼。 施世纶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以荫知泰州,累官扬州、江宁知府、湖南、安徽布政使、太仆侍卿、顺天府尹、左副都御史兼管府尹事、户部侍郎、漕运总督。 世纶为官一世,“性警敏,听断如神”,“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自司牧历大吏,清白自持,始终如一”。知江宁府,百姓乞留不得,人出一钱,建祀亭两座于府衙左右,号“一文亭”;总督漕运,严明职守,革除积弊,不畏权贵。有陕省总督自知罪重私以伦子在其部属相要挟,世纶严厉指出:“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于子!”坚疏劾罢罪官,开廪济民,百姓为之建造生祠。由于施世纶政绩突出,深得民心,被康熙褒为“天下第一清官”。后来,施世纶的事迹被写进《施公案》传奇,成为广大百姓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施公”艺术形象的原型。 施世纶陵园在惠安县前郭铺凤磨山,又名顶庭山(今惠安黄塘镇许田村)。1997年,旅菲施氏宗亲为纪念先贤,乐捐修葺陵园焕然一新。1998年,新加坡施氏宗亲又捐资拓建陵园保管所。现世纶陵园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