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ira_zms(安鶴兒)
整理人: neptunefish(2001-12-29 06:28:39), 站内信件
|
占星术, 说起来是最“宏伟”的技术。它以天为研究对象, 用天象来对应人间的变故,可以看到时代的兴亡,可以预言朝代的变迁。 不过,也是因为研究的主要是国祚大事,因此占星师(星释、星占),要 么得到君王的恩宠,要么以一言之失而死无葬身(象可怜的九曜那样), 而如果占星师流落街头的话,八成会混得没有饭吃了——占星术毕竟太脱离 “广大劳动群众”。这里要说的是,在中国术数里有一类称作 “星命”,是研究个人命运的。但它只是借用了星的名字, 而和占星术其实毫无关系。也正是因此,占星术在民间少有流传, 资料很少,而需要“官方”的资料,但经过帝王审批过的东西, 大多要失其原意了。
闻其名可了其义;观其位可测其蕴。 占星学的黄金时代在周朝时候。到了春秋时期,诸国纷争, 历法混乱,占星也空前繁杂。但汉以后,孔子的儒学成了正统学问。 天象学受到歧视,成为术家的杂学而不重视。知者少、言者寡。占验 这样的东西就越来越走样了。特别是被那些想造反的半调子豪杰、 将军随意抄来而用……前世之迹未必能一一复见于后世。 只可参考,不可为典了。 因为孔子论六经之说,废百家之言,天象学虽也有人谈论, 但大都没有著作流传。以往比较著名的 天象家有:夏朝的昆吾、殷商的巫咸;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苌弘、 郑国的子韦、齐国的甘公、楚国的唐味、赵国的 尹臯、魏国的石申等等,这些人的著作构成了天文学和占星学的基础。 另外还有很多后代的天象家如张衡、高辛以至明朝的章潢等的进一步 研究、解读和演绎。 要进行星占,首先要观天,既要观天;就必定会需要 对天象指称,以使陈述观天所得的内容。为此首先要对 恒星进行命名,因为恒星构成了其他一切天象的背景。就 好像地上的地名路标一样。”只有先确定了恒星的命想 统,才能说清什么天象发生甚么地方。由于天空广大,恒 星众多,古人又将若干相近的恒星用想像联系在一起;组 成“星官”,星官自然也要命名。 星官的组建和命名,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开始。现今 传世的关于古代星官的系统记载,其年代确切可考者以 《史记·天官书》为最早。”其中记载着九十二个星官,共约。 五百余颗恒星。这九十二星官又被分为东、西、南、北、中 五个“官”。这里的“官”仍不可与西方的星座或黄道十二 宫等量齐观──一这五个“官”仍然没有明确边界,所以只 能视为星官群。后来出现的“三垣二十八宿”系统。仍应 作如是观(“宿”虽在经度方面有边界)。 星官和各恒星的名称及位置,记载在古代的“星经’” 中。所谓“‘星经”,其实就是古代的星占学秘籍,这在古代 是非同小可之物,天人之际的大奥秘正在其中。从它们 被尊为“经”这一点,也可见其重要性。因为“星经”中还 包括与所录各星有关的星占占辞。 在讨论具体的星占之前,还必须谈一谈中国古代恒 星的命名。中国的恒星命名系统有着强烈的特色──一它 几乎将人间万物和社会组织全部照搬到天上。下面以 这种将人间万物及社会组织全数照搬到天上的恒星 今名系统,显然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又一表现方 式。正如张衡在《灵宪冲所说:--一 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在野像物,在朝像 宫,在人像事、于是备矣。……庶物蠢蠢,成得系命。这 一易官命名系统在中国一直沿用下去,直到清朝结束。 这种星官命名系统在中国一直沿用下去,直到清朝结束。
《术语》
说几个专业术语,要看相关资料,则不能不清楚,否则什么都看不明白了。
“度”:将一周天等分成小块,称做度,和我们现在说的角度类似, 不过,占星里将一周分为365.25度,就是按一年的天数划分。 另外1度等于100分、1分等于100秒、1秒等于100毫。 在五星运行到星宿时。
“入”:进入星宿所包围的范围里。
“守”:在星宿中滞留。
“犯”:五星的光亮触及、掩盖星宿。
“斗”:五星看起来有芒角,而且尖锐。
一般说五星在正常运行时,虽可能冲进星宿, 但也没有大事;逆行则必有大灾祸;运行正常又没什 么大利害的情况一般也没什么问题;但斗犯二十八宿则是大忌。
诸星的状况。
“移”:上下移动。
“动摇”:闪烁的和平时不同。
“离散”:距离拉开。
“就聚”:距离缩短。
“变色”:和通常的颜色不同。
“芒角”:光芒特别突出,特别亮。
“微”:应当明亮却不明亮的。
明亮一般是吉祥的象征,不明要明一般是凶兆, 晦暗则因星而异,其中的分析要看占星师的能力了。 不过,按照中文行文的习惯,这些词经常会串用的。
《九重天》
天有九重,地为中心,上有水气,依次上推。 水汽过后是第九重天“月轮”,运行一周天为27日31刻,自西向东;
再向上为第八重天“辰星”,即水星,运行一周天为365日12刻,自西向东;
向上为第七重天“太白”,即金星,运行一周天为365日23刻,自西向东;
第六重天“日轮”,即太阳,运行一周天为365日23刻,自西向东;
第五重天“荧惑”,即火星,运行一周天为1年330日93刻,自西向东;
第四重天“岁星”,即木星,运行一周天为11年313日70刻,自西向东;
第三重天“镇星”,即土星,运行一周天为29年155日35刻,自西向东;
第二重天“二十八宿”,即众恒星、星云等,运行一周天为7000年,自西向东;
第一重天无星,运行一周天为一日,自东向西,这里没用任何星体, 它的转动带动了其余八重天。
这里的一周天,不是我们一天所看到的旋转, 而是它看上去的“自旋”,很麻烦的坐标系变换。 九重天的概念成熟于明代,而在之前,则认为天为一硬盘, 上面罗列诸星,其中日、月和金、木、 水、火、土这七星在上面运行,诸星都是平等的。 到了明代,吸收了西洋天文学的知识,认识到五星和 月都是有层差的,所以重新将天球划成了九重。
---- 偶然預見 請不要追究 我是誰
因為不管幾世的輪回 我始終記得愛你的感覺
天上人間 請不要離別 路太遠
那許許多多的容顔 我回首前塵 只要見你一面
我不知道 如何不折翼的起飛
明明知道失去平衡點 就會危險 流淚
就算再不能回 我還是會 無所謂
隔著樓臺 等待月圓
所有的玫瑰 都有一個多情的心願
悄悄跟隨 芬芳的來源
一年或是一天 我的心 只為你跳躍
當菸上的字都成灰 化作你胸口的最後一縷煙
我可以不必言語 對你的思念
男孩,我是真的愛你,你……知道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