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insoul()
整理人: (1999-11-21 22:59:47), 站内信件
|
缜密精妙的阿胥肯纳吉
阿胥肯纳吉在Decca录下了第二好钢琴协奏曲的演奏,则是不折不扣的名盘; 技巧当然是无庸置疑,然而他在乐句的琢磨上更为人称道,既是泰然自若,又不 忘悄语诉情,更将应有的深度融于每一次承转迭和中。第二乐章在云破月来花弄 影的柔美气氛下,竟于第二主题出现时,巧妙地将全曲的境界转进另一个更精深 的层次。第三乐章对线条的控制力亦是了得,但对乐念的处理却沿袭了前两个乐 章的手法。当然,他处理得很好,但在这克拉科维克舞(Krakowiak)的型式中,应 该有更多思考和想象空间可以发挥,这样未免有些可惜!不过更可惜的是阿胥肯 纳吉本身,成名后漫无节制的录音,把自己得来不易的名声糟蹋掉,远离真正的 大师之林,这是何苦呢?
大赛现场的布宁
比赛对年轻人的意义和影响往往是超乎常人所想象的,得名后接踵而至的名 声、财产和喝采绝非一般苦琢琴技以演奏会打知名度的人可达之,因此才有哈拉 雪维奇只练比赛曲目而侥幸获奖的事件发生。而布宁(Bunin)的夺魁,更令我有如 此想法。日本JVC曾发行了布宁在1985年萧邦大赛时的现场录音(所有曲目),其中 自是包括了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他的琴音并不细腻精致,却有一种珠落玉 盘的叮当清亮,音色变化也多是明暗的区别,淡然不沉溺的情感也颇得人心。但 这一切都是其次,最令我讶然的是,他稳如磐石、不动如山的弹性速度!虽说不 如李帕第的精妙,但能如此沉稳坚固的倒是少见,何况他只是个十九岁的孩子, 真是后生可畏!但是,他在DG所录的一些萧邦唱片中,竟都是比赛时的旧曲,而 好不容易出了一些新曲子,却不如比赛时的好,这也暴露出他内涵的不足。
雄深雅直的普莱亚
相反的,普莱亚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和萧邦没有太多的关系,但事实上从 录音中即可听出他对萧邦音乐在语法结构上的用心,真要令不少萧邦大赛得名者 感到自惭形秽!他的音色亦是冷淡清澄,但比布宁多了一份甜美,在弹性速度上 也灵活得多,营造出具相当韧性的张力,想必这是对萧邦有深刻认知后才能有的 杰出表现;而他对于旋律线的抒发流畅,更能从整体结构上去安排,以至于一切 都是如此匀称合理。以他在第二号第一乐章的处理方式来说,第一主题左手的低 音已有相当份量,但到了发展部前6’40”处,那决堤挟浪而来的波涛比波格雷里 奇更震撼人心。发展部中8’59”起,左手的音量和波氏已不分轩轾,但竟是如此 顺畅合理,毫不勉强。第二乐章的分句和终乐章的情感抒发亦是不可多得的名演 ,尤其是他将多样化的素材一一有条不紊的嵌入曲中,让全曲知性感性兼容、深 度广度并列,怎不令人佩服!唯一可惜的是,他的音色变化并不鲜艳多彩,因此 虽然内部张力强劲,情感起伏大,但还是给人略嫌‘淡’了些的感觉。例如第一 号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前半部是10’19”-11’14”,后半部是11’14”-12’56 ”。而阿格丽姬是10’35”-11’26”,11’26”-13’03”,时间上差不了多少 ,但感觉上阿格丽姬的渲染力就强得多,但她也永远追不上普莱亚的深度,这就 是版本比较的目的,在各演奏(艺术)家手下的不同萧邦,去探讨萧邦的本质和表 达的无垠可能!
应求突破的碧蕾和皮里丝
但也并非所有的演奏者皆有如此良好而深刻的感知,碧蕾(Idil Biert)和皮 里丝就是一对互见偏差的例子。先以碧蕾这位天才儿童、却因为过早展开演奏生 涯而技巧发展不完全的钢琴女杰来说,虽然其演奏精密慎思,却往往失之用情太 深而自溺,较齐玛尔曼更为严重(但也倒能不时展露大师风范)。比表现较出色的 第二号而言,碧蕾一开场就是以波澜荡击,沉思与戏剧化并重的告白,而在2’3 0”-3’56”的28小节中,我不得不在讶异之余并由衷赞赏,碧蕾真是位顶尖的‘ 弹性速度’大师,,不愧是柯尔托的传人!每个分句小节虽然各有巧妙,但第一 主题的根底速度却未动摇,实在是难能的成就(诸如此类明证尚在本乐章的发展部 ,第二乐章的速度变换,第一号终乐章的左手节拍中历历展现)。而碧蕾对分句的 掌握更是匠心独具,在转第二主题时,用了和彻卡斯基一样的速度,却在音色的 明暗中做了交接,带著淡雅的愁绪为第二主题建立起优美的语韵,也更能明快地 在大、小调间驰骋。在151小节(6’24”),碧蕾将左手的三连音和159小节起的四 连音间,以稳健的精确的节拍弹来,甚至成了本段右手旋律与众不同的轻快个性 ,配合166小节起的四拍重音,天衣无缝般完美地打住呈示部。然则,这样的分析 处理除了能契合乐谱,对碧蕾而言,,更籍此伸展到发展部,作了一个我首次听 到的见解;碧蕾刻意的大小调的情绪区分,极尽混淆之能事,却不强调冲突性的 张力,这下可妙,把萧邦沉浸在爱恋中的幻想、期待、喜悦、失落,表现的洒脱 而亮丽,单凭这一点,就足以列哦版本比较的重要版本!再现部碧蕾则无意再多 做修饰,顺眼发展部的气氛而下,看似结束的不了了之,没有细心的安排,实是 为缓柔的第二乐章铺路。碧蕾在此表现出的是非常纯粹的情感,连中段也处理得 十分‘口语化’。我以为这是个可行的铨释,但相对于第一乐章的精雕细琢,岂 不显得有些突兀?终乐章碧蕾刻意的以原本的舞曲形式演奏,和德拉多维奇一样 洋溢着乡土民情,可惜乐团太安于‘伴奏’,以至许多地方碧蕾将旋律重心放在 左手,而右手的音阶权充伴奏时,效果大打了折扣,诚属美中不足。
至于皮里丝,她虽然在音色上较碧蕾不知高明多少,但在情感的铺陈与推展 上,却是一贯地以自在性的语调进行,这已在她所录制的莫扎特协奏曲中出现破 绽。在萧邦的第二号协奏曲中,更因为她在‘弹性速度’的处理上仍欠圆融,使 得各小乐句虽美如天籁,整体却有句无篇,不免令人感到可惜。碧蕾在音色上的 干涩已无法补救,我只期待皮里丝以后的录音有真正令人激赏的表现。
高雅狂狷的富兰梭瓦
高寿的鲁宾斯坦无疑是萧邦的权威,但另有人也以萧邦著名,可是指下却是 独树一格、迥异他人的铨释,那就是以四十六岁英年早逝的富兰梭瓦。富兰梭瓦 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酒精中毒,有人说是吸食迷幻药,真相为何不得而知, 但我想一个从六岁起就被马斯康尼带著巡回演奏的小天才,那稚嫩的心灵瞬间染 上了俗世的绮情滥觞,虚妄诡诈,他所能逃避的,只有悠扬的琴音,瓶盖下的醉 人芳香,和一个子虚梦噫的世界;也酿成了四十年后的悲剧!在他的音乐世界里 ,有狂想、有深情、有悲思、有欣喜,但这都不足以让人为他如此痴迷敬赏,真 正缠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是他的清新高雅、狂狷下的温文气质。是一颗赤子之 心吧!是一份真挚之情吧!让他的演奏任人歌颂。
我很庆幸自己能耳闻他的两次录音,一是市面上常见的1967年,FREMAUX指挥 蒙地卡洛歌剧院管弦乐团的版本,另一是EMI发行的八张合辑中,1955年与TZIPI NE和1959年与KLETZKI的一、二号录音。由于富兰梭瓦在此二版中,基本的乐念并 未动摇,但形貌却差了十万八千里。第一号中,在1955年里,处理的非常即兴, 几处甚至和乐团乱了拍子,但美感依旧丝毫未损,而他也特别强调左手低音。和 1937年鲁宾斯坦不同的是,他是让左手的拍子加重(如第二主题的琶音),或自然 地让左手唱歌(如第一乐章第一主题),逼得你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1967 年中,左手不再如此强调,倒是右手的旋律有了更深刻的发挥,对踏板的运用也 更微妙,尤其是第一乐章放慢进入的序引,更是无与伦比;不过,象8’17”的怪 异分句,还是要听1955年版,方可知道他是想以音色的变化推展高潮。虽然第一 乐章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差异,但第二乐章却几无变动(指乐念),真是朴实芳欣, 童真无邪的至善至美!这是一个会使人听到垂泪双行而不自知的铨释,从此再回 头看第一乐章,则1967年的富兰梭瓦的确比十年前成长了许多,在第二主题及中 间呈示部中,早已为第二乐章做好铺陈,我也才明白,为什么第一乐章结尾的舞 曲会如此悲欣交集,感人肺腑;那是温情不再、悱恻已去的暗自无奈呀!
富兰梭瓦在第二号上的杰出表现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第二号的处理要诀在 前面探讨齐玛尔曼的铨释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而富兰梭瓦就是有一种一气呵成 、使乐句高潮迭起的过人本领,再配合他的纤细雅致。诗情盎然,自是传世经典 。1959年的幅度较大,动感对比亦强,1967年版相比之下便清秀了许多,但也多 了不少更动人的弦外之音。严格来讲,这二版均是不朽的演出,值得收藏。第二 乐章和第一号一样纯美自不用说,第三乐章尤使人击节再三,豪气干云间夹缀着 儿女私情,昂扬眉宇中流露着秋愁难奈,在行云流水奔逝后竟使人恍如隔世,不 知今夕是何年,此身何在?最后要附提一下,富兰梭瓦的弹性速度真是完美,自 由而不逾矩,合宜而不死板,灵动异常,留给各位朋友去反复品味。
波澜壮阔的柯尔托
法国乐坛是何其有幸,在富兰梭瓦之前,更出了一位传奇的萧邦大师-柯尔托 。柯尔托的 萧邦作品由于录音效果不佳,音乐别有见地,再加上不易购得,因此 在国内似乎无人问津。其实对我来言,听柯尔托的音乐越多,就越能对音乐的内 涵有多一分认知。九十年代初期EMI发行了一套六张的柯尔托萧邦音乐合辑,其中 第四张就是他和巴比罗里于1935年所录下的萧邦第二钢琴协奏曲。若和鲁宾斯坦 比较,巴比罗里必和这位指挥首演华格纳《特丽丝坦和伊索尔德》的‘指挥大师 ’做了一番良好的沟通和处理上的更动,使得全曲回复成‘竞奏’的趣味,但又 能互不相妨的共同展出更多元化的人文空间。第一乐章钢琴出现时,管弦乐加上 了一个强奏来迎接(不过有部分校订版本的确如此),接着,钢琴热情洋溢充满幻 想地唱出第一主题,管弦乐也和天马行空的琴音互诉心曲,共吟对句;第二主题 稍稍带著幽静的气氛飘逸而来,但随即又和管弦乐掀起骇人的思绪起伏,排山倒 海而去;更令人惊奇的在呈示部9’06”处,这一段柯尔托和巴比罗里竟把主旋律 让给了管弦乐,让钢琴退居帘后,直到尾端才又齐声高唱!翻开萧邦的总谱,却 不见有特别强弱的明示(只是在钢琴每小句头加了Sf,尾添了f),一切只好问萧邦 了。第二乐章,根据柯尔托自己的说法,掺杂着‘做梦’和‘戏剧性’的二大要 素,的确,柯尔托将悠闲的惶恐、爱恋和嫉妒全部融汇到这第二乐章中,起初我 实在听不贯这种铨释手法,可是时日一久,竟也觉出新味,乐在其中。终乐章在 管弦乐助长下,造就了一个节奏明快、辉煌博大的演出,其间所表露的乐想也是 五彩缤纷,把一些细细铺叙的版本全比了下去(只用了8’13”),真不愧是一代大 师,无可比拟!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35.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