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lavier()
整理人: furtwangler(2000-01-17 23:20:04), 站内信件
|
想想一八○四年第三號「英雄」交響曲首演之際,引發各界許多「嚴重」的回應 -怪異的演奏編制、劇烈的調性轉變、冗長的首樂章、奇怪的曲式安排等等,但 是這些負面的評價,均隨著時間的考驗而一一被否定。誠如貝多芬也自詡第三號 交響曲是他最得意的交響樂作品。的確,「英雄」具有它不可抹滅的意義與價值 。
直到今天當我要提筆寫這麼一篇有關貝多芬的文章時,浮現在腦海中的依舊是那 一雙充滿自信炯炯有神的雙目,與緊抿著的雙唇,散著一頭蓬鬆的亂髮,頸上還 繫著一條棗紅色的領巾,這是我國小四年級對樂聖貝多芬的印象。同時這也是一 幅仿自約瑟夫.斯蒂勒一八一九年「貝多芬創作『莊嚴彌撒曲』」油畫的佚名畫 作。不記得是多小的時候接觸古典音樂,但是我看過的第一楨音樂家畫像是貝多 芬,音樂老師介紹的第一位音樂家是貝多芬,聽的第一首交響樂是「命運」交響 曲,彈奏鋼琴小曲集中最有成就感的是「給愛麗絲」,音樂課上背過歌詞的第一 首合唱曲是「歡樂頌」,即使到今天在練習鋼琴曲時還是以貝多芬的奏鳴曲居多 ,喜歡播放的錄音仍不脫浪漫樂派的作品。至少對我來說,貝多芬可以是帶領我 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導師」。貝多芬縱橫的才氣,與耳疾的纏鬥,永恆的愛人 ,甚至他在音樂創作上偉大的成就,均散見於諸多稗官野史中,市面上也有許多 的專書在探討貝多芬的種種,本文欲討論的第三號「英雄」不僅是他九首交響曲 中的翹楚之作,更是開啟浪漫樂派風格的一塊敲門磚。但是想要在一篇文章中盡 抒道完,只怕不單是掛萬漏一的遺憾(說不定還會有掛一漏萬的疏忽),而是不 能面面俱到。想想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在今天之所以能有最多的錄音版本,與最 高的上演頻次,乃至於是新秀指揮詮釋交響曲的試金石,樂迷初探交響樂世界的 必然選擇,怎能在短短數千言中交代完畢,想想還真是難事一樁呢!下文中筆者 擬採導聆的方式逐步分解第三號「英雄」的樂曲架構與樂句間的行進銜接,玆以 推薦的錄音版本一張作為音樂部份的導聆,再佐以相關的創作特色解說,未盡完 善之處尚祈讀者見諒。
開創交響曲領域新局面
不管是重奏的器樂小品也好,抑或管弦樂的龐然大作也罷,豐富的音樂性、強而 有力的音響性、無窮盡推展的樂想、與不斷創新的觀念,都可從貝多芬的音樂作 品中如數歸納條列,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為樂聖的偉大之處。特別是他的九大交 響曲,毅然開創出交響曲領域的新局面,即使在他之前有海頓逾百闋的交響曲、 莫札特四十七闋的交響曲,乍看之下,貝多芬在表面的創作數量上,就明顯的略 遜好幾籌,但是就內部的創作而言,海頓、莫札特等人的交響曲均停留在室內樂 的型態上,音樂、音響、樂想、曲式安排等方面,相較於貝多芬的交響曲,誠為 截然不同的層次,不可相提並論之。即使就短短十多年間的創作(第1-8闋/1800 -1812,
第9/1824),九闋交響曲也都各自有著新意不斷的創舉,後世人們曾經有這麼個 既有趣又貼切的歸納: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中,單數號的五首交響曲個個顯得沈 穩而豪邁有加,特別在標題的潤飾下(註一),更是世人聆樂的寵兒。至於偶數 號的四首交響曲相形之下則普遍洋溢著輕快優美的樂風。
得意力作「英雄」
西元一八○四年,貝多芬三十四歲,當時波昂的音樂社交界,已臣服在他天才的 即興演奏魅力(註二)下,並贏得豪門貴族的尊重,特別當他前往音樂之都維也 納發展之後,他的一舉一動更是受到世人的矚目。因為三十歲的他尚不曾創作出 任何一闋交響曲,但是他的老師海頓二十七歲開始便陸續推出交響樂作品,即使 他的同窗學長莫札特,自八歲起也打著音樂神童的名號,寫作出四十多闋膾炙人 口的交響曲。或許我們不能盡知當時的貝多芬心中盤算著些什麼?但是可以確定 的是他那嚴謹的作曲態度。因為以他縱橫的才氣,要寫出與前輩相匹敵的作品並 不是難事。西元一八○○年,貝多芬三十歲,完成他生平的第一闋交響曲,樂曲 中處處可見古典樂派風格的影子。即使在兩年後所寫下的第二號交響曲,嬉遊曲 趣一以貫之,即使今天我們咸認為它們多少透著些海頓與莫札特的風格,但是在 部份的創作手法與器樂編制上對當時的樂壇來說,已是頗難接受(甚至是反感的 排斥)的新嘗試。想想一八○四年第三號「英雄」交響曲首演之際,引發各界許 多「嚴重」的回應-怪異的演奏編制、劇烈的調性轉變、冗長的首樂章、奇怪的 曲式安排等等,但是這些負面的評價,均隨著時間的考驗而一一被否定。誠如貝 多芬也自詡第三號交響曲是他最得意的交響樂作品。的確,「英雄」具有它不可 抹滅的意義與價值。
樂器群的新均衡
到底貝多芬對於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灌注了多少的新意?首要的改變就是音 響性的增強,這在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中便可稍稍窺出端倪。因為海頓、莫札 特等人的交響曲在創作型態與器樂的編制上,都脫離不了室內樂的型態,及至貝 多芬才在配器的質量上多有突破,加強樂曲本身在音響性上的表現。其次就是延 伸自第一點的音響性,所謂音響性的增強,除了增加配器的露面頻次,另外就是 增加它的數量,而以上所言就是第二點的變革。在樂器數量的增加方面,貝多芬 明顯地看重法國號與長號,於是增加它們的數量(註三)。向來附屬在大提琴的 低音提琴,也跳脫演奏低八度的大提琴譜的窠臼,以分開的譜例展現它特有的音 色。這些樂器群的新均衡,著實在旋律的經營與音響的表現上發揮恰當的助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今天聽貝多芬的交響曲時,仍能激盪人心的原因所在。
貝多芬理想中的「英雄」
重新均衡樂器群的表現,固然是「英雄」的特色之一,但是於此我們也不能免俗 的提到該曲與拿破崙之間的關係。「英雄」標題的產生係根據手抄本樂譜的封面 上印有「Buonaparte
Luigi van
Beethoven」的字樣(註四),但卻因為當時的執政官拿破崙稱帝忿而作罷,這段 歷史插曲的真實性自不待言,不過更為重要的是貝多芬賦予「英雄」的形象,以 及如何藉音樂將他理想中的英雄典範放諸其中。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從四個樂章 的樂曲意旨中得到答案。第一樂章中,貝多芬將強而有力的音量匯集而出,展現 出英雄威武不能屈的堅強意志。第二樂章的送葬進行曲,則暗喻英雄之死,卻在 被死亡征服後昇華,因為所謂的英雄應能超脫人類的死亡過程,最後得到解脫而 昇天。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並非幻化而來的具有人類不可企及的神力,甚可主 宰天地間的一切。而是真實世界中可觸摸得到的人類形象,具有一股凜然的正義 之氣,不圖謀私利,具有崇高的理想。因此在最後兩個樂章中,洋溢歡欣的氣息 ,昭告圓滿的結局,象徵英雄是不屈不撓的,勇往直前戰勝挑戰。
演奏版本: 福特萬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 MONO ADD 1986 EMI CDH 7 63033 2
第一樂章 速度/快板(Allegro con brio.) 曲式/奏鳴曲式(Sonata) 調性 /降E大調 節拍/3/4拍子 小節總數/695
時間總長/16'04" 表現特色/強而有力的音響匯集爆發而出,描寫英雄高尚的氣 概。 內部形式/時間/小節數 序奏/0'00"-0'03"/1-2
呈示主題一/0'04"-0'20"/3-14 呈示主題二/1'00"-3'17"/45-148 發展部/ 3'17"-9'15"/148-397
再現部/9'15"-12'49"/398-554 尾奏/12'49"-16'04"/555-695
多主題的呈示部
還記得這首「英雄」在首演之際遭受許多樂評家無情的揶揄吧!其中的一項惡評 就是-這首交響樂曲簡直就是『軍樂曲』嘛!」「軍樂曲」之說何來之由?答案 就是銅管樂的份量極重。沒錯,在第一樂章中,法國號與小號幾乎主導各個呈示 主題的出場,這也是展現主題本質的精神所在。在進入呈示部之前,兩聲強力的 和弦由樂團全體合力奏出,作為引導呈示主題的出現。但是事實上這兩聲的和弦 強奏,是否真有結合後續出現的主題,這並非本文所要深入探討的意旨,所以繼 續向前推進至0'04"準備進入呈示部樂段。在許多的文獻中均提到貝多芬在「英雄 」的首樂章中,以嶄新的方式描繪出他心目中的英雄典型,所謂嶄新的方式就是 以多重主題的方式來聚合表現,藉以凸顯出英雄不被屈服的毅力。呈示部的第一 主題,於第三小節(0'04")管樂一片寂靜下,由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弱奏出分散和 弦的主題旋律,0'10"隨著旋律線轉移至第一小提琴部,未久,第十五小節(0'2 1")法國號登場接手再現英雄主題,與弦樂相互輪唱後,逕行結合於0'38"以特強 (sf,即sforzando的縮寫)的力度,將曲調線持續帶高至0'49"(第三十七小節 ),在三支法國號的領軍下,由其中兩支法國號以相差八度音程的強奏,復現主 題旋律。在簡明有力的英雄主題交代過後,緊接著出現的便是呈示部的第二主題 樂段。呈示第二主題樂段緊接於第四十五小節的第二拍(1'00")開始,於此貝多 芬巧用臨時記號,將主題一的降E大調轉換為降B大調。經過調性的轉換後,為呈 顯旋律線條的流動性,先由雙簧管奏出短促的附點音型,短促的下行音型便在各 項樂器的陸續登場下(雙簧管/1'00"→單簧管/1'01"→長笛/1'02"→第一小提 琴/1'03"→雙簧管/1'05"→單簧管/1'06"→長笛/1'07"→第一小提琴/1'08 "→雙簧管/1'10"→單簧管/1'11"),展現具變化的旋律線。弦樂部與管樂部合 力勾勒出強勢的旋律輪廓,活躍盡情的發展,直到1'47"力度轉趨微弱,帶出木管 樂與弦樂部之間的應答,2'12"管樂部暫歇,由弦樂部齊力以著微弱的點弓(Spi ccato)輕盈地奏出趨急走高的音階式經過樂段。經過樂段於第一○八小節告一段 落,第一○九小節(2'25")開始的又是另一個主題,新主題在第一小提琴呈現四 個小節數後,2'30"旋律線的主導權交由銅管樂復誦推進,朝著呈示部的尾奏(C oda)將旋律線作完整的發展,直到3'17"小提琴部與中提琴先後接續短暫復現首 樂章的主題旋律音型兩小節後,弦樂各部在微弱執拗的下行音型帶領下結束呈示 部。旋即登場的發展部緊接在後,以重現呈示主題二的旋律作為發展部的開始( 3'45"),在木管樂的一陣輪唱下,第一八二小節(4'01")大提琴於此弱奏出呈 示主題一的主旋律動機音型,隨著接續開展的曲調線,在小提琴部起伏有致的經 營下,由中提琴與大提琴不斷強力重復該動機,雖說是以重複的動機音型作為主 導推進,但是在整體的曲調氣氛經營下,卻是相對地亦趨高張。4'57"(第二二四 小節)單簧管復現呈示主題二,並以該附點音型作變化向前推進,隨著配器的逐 漸加入,音量的持續增強,5'53"(第二六四小節)定音鼓以滾奏的姿態加入戰場 ,為這磅礡的傲視之氣添一助力,如此昂揚的氣氛在第二八○至二八三小節(6' 17"-6'24")的連續四次宣告式的強音下轉強為弱,帶出弦樂各部的趨緩跳音。發 展部至此已有過半之長度,貝多芬充分將有限的題材(指不斷重複出現的主題) ,以不同的配器輪流主導之,而且強弱分明的音量,烘托出英雄不受人折服的堅 強意志與剛健的力量。繼續推展至第二八八小節(6'30")主導樂器雙簧管再度以 雙音奏出四小節的主旋律(6'31"-6'37"),弦樂與木管樂各部便以著該旋律為基 礎作反覆的變化,於6'55"(第三○四小節)旋又出現以首要主題的音型作為曲調 線的發展,奏著震音的第一小提琴部,與跳音的大提琴部,再加上管樂的相互搭 配,造成相當豐富且精緻的旋律風格。第三二六小節(7'26")單簧管在主要旋律 復現多次之後,以著突強(sf)的力度再次奏出之前第二八八小節出現的雙簧管 主奏旋律,而貝多芬於此特調出低音管吹奏出與主奏單簧管的反行音型,作極巧 妙且細膩的變化。在小提琴部齊以微弱的震音,同時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 則以跳音相伴的同時,呈示主題一的動機音型又率先被低音管帶出,而後相繼出 現的眾木管(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則像是演出賦格形式般地交 疊而生,變幻的和聲源源不絕而來。這時的曲調線逐漸趨高,音量漸強,終於在 8'23"加入七拍長的定音鼓滾奏後,逕行由木管樂與弦樂部將高張的情緒和緩下來 ,準備將「冗長」的發展部告一段落(就當時所創作的作品來看,兩百四十多小 節的發展部的確是長得太過離譜些!)。
再現部
第三九四小節由第一小提琴相偕第二小提琴奏出一連串的震音後,並引導出第三 九八小節(9'15")的法國號旋律,這段既短促又纖弱的法國號旋律,就是呈示主 題一的動機音型,也就是再現部的開始。在法國號短小的暗示後,9'22"大提琴便 以著強後極弱(fp,即fortepiano的簡寫)的力度帶出完整的呈示主題一旋律。 經由完整的呈示後,第四一二小節(9'36")旋律的主導權簡潔地由弦樂部交至法 國號手中,並由低音提琴以輕鬆的撥奏(pizz)伴隨之。9'47"長笛接下法國號的 工作,在力度持續增強後,第一小提琴以震音的奏法,加入木管樂部的主旋律陣 容,俐落地表現出毫無畏懼的英雄氣概。在呈示主題一的完整呈現後,緊接於10 '30"(第四五二小節)重現呈示主題二,如同之前出現過的呈示樂段,於此再現 部作些微的變化後呈顯而出。經再現部陳述過各英雄主題後,進入奏鳴曲式的最 後一個樂段,也就是尾奏(Coda)的部份。貝多芬的「英雄」首樂章之所以會如 此的龐大宏觀,或許正是因為各部的樂段規模發展得過於彈性,才會造成近七百 個小節總數。第五五五小節開始的尾奏(12'49"),
在強勁的八度和弦後,強後即弱地由第一小提琴帶出主題一的動機音型,13'33" 主導的雙簧管與反行的低音管帶出迥異於主題一的旋律線,此後的弦樂部與管樂 部相互輪唱,將之前出現的主題旋律音型作圓滑的展現,也不時得見小提琴優柔 的音色,與平靜旋律的復現,最後則是輕鬆愉快地作出終止式的結束。處處盡顯 貝多芬多主題交叉運用的成功,調性變化之純熟圓滑,配器之俐落轉換,就像是 帶引著聆者攀高山涉深水,接受刺激驚險的挑戰,將高昂的情緒作最適當的宣洩 ,影射出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是高尚而令人難以企及的典範。
第二樂章 速度/甚緩板(Adagio assai.) 曲式/三部曲 調性/c小調 節拍/ 3/4拍子 小節總數/247 時間總長/17'16"
表現特色/甚緩板的進行曲,彌漫著哀戚的氣息,形容英雄被征服的無奈。 內部 形式/時間/小節數 A段/0'00"-4'55"/1-68
B段/4'56"-7'11"/69-104 A段/7'12"-13'45"/105-209 Coda/13'46"-17'16 "/209-247
結束龐大發展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在貝多芬刻意的經營下成為三段體架構的送 葬進行曲。這首哀淒氛圍十足的送葬進行曲,知名度並不亞於「英雄」交響曲, 還經常作為獨立使用的單曲。西元一八二一年當拿破崙於聖赫勒拿島結束生命的 時候,便有人說道貝多芬的預言不假,該送葬進行曲果真是為拿破崙的貪得無厭 與妄想向全人類作一交代。有別於一般交響曲次樂章的優美架構,該樂章表現出 獨特的一面。它沒有優雅婉約之美,只有嚴肅難以言喻的哀傷。甚緩板的第二樂 章,在第一小提琴弱起拍子的帶領各部弦樂下,弱奏出附點裝飾音音型,0'36"( 第八小節)雙簧管以高八度的音域弱奏附誦之前第一小提琴的旋律線,弦樂各部 退居以執拗的三連音音型作為輔助,將旋律線徐徐向前推進,並在1'10"告一段落 。緊接著出現的旋律線,在第一小提琴的主導下,轉c小調為降E大調變化出另一 個新主題(第二主題)。在這段由弦樂部主秀的樂段,弦樂各部呈現出厚實的音 色,以圓滑的連弓帶出沈痛的情緒。2'15"第一小提琴以突強升高四個音程復現A 段主題旋律。復現未久,2'39"(第三十六小節)木管樂群的主奏雙簧管又奏起高 八度的第二主題。隨著曲調線的向前推進,弦樂與管樂交相地來往輪唱,兩個主 題經由不同的音高與不同的配器交疊(或交互)出現,木管樂群與弦樂部以相對 的音響型態對立著,但是又在無形中彼此相喝著,醞釀著沈鬱的暗調色彩,潛藏 著豐富的戲劇性變化。進入三部曲中的中段一轉沈悶的調性為明亮的C大調,也就 是開始於第六十九小節(4'56")的B樂段。小提琴部齊弱奏出輕盈的三連音音型 ,藉以烘托出雙簧管明亮的主旋律,在第一小提琴尚未接手唱出主旋律之前,木 管樂群紛紛出現承奏,重溫往日情境。曲調線隨之趨高增強後,於第八○小節( 5'40")再度出現主題旋律樂句,只不過將主奏的雙簧管轉換由小提琴部(小提琴 部依分為二,第一小提琴奏原音高c2,第二小提琴部奏低八度音高c1)帶出。整 個的B樂段,儼然為輕快活潑的如詩音畫,貝多芬巧妙地運用三連音(triplet) ,俐落地遊走於管樂與弦樂部間,緩慢而輕盈地點綴於旋律線中,倏而忽強,倏 而忽弱,彌漫充斥著整個樂段,亟欲來對抗這淒涼宿命、不可抗拒的命運。隨著 中段旋律的告一段落後,緊接出現的A樂段,旋將調性易為c小調,再度恢復這悲 哀的主題氣氛。第一○五小節(7'12")復現的A樂段,仍由弦樂五部以相同的音 高弱奏而出,帶出繾綣的憂愁韻律。其間的發展,在弦樂五部之間,甚或弦樂與 管樂之間,均不時發生旋律交疊的情況,與反行的對位,在在烘托出貝多芬想藉 由這股新興力量來抗衡「宿命」。然而這股「宿命」卻在10'25"(第一五九小節 )弦樂奏起一陣喧囂的震音與銅管樂的八度強奏音型,以示貝多芬對這強烈的抗 議。11'01"(第一六八小節)長笛與第一小提琴瞬間轉強為弱帶出短暫的平靜, 平靜的音型依舊持續進行,此時(11'19",第一七三小節)由雙簧管與低音管偕 力分以相差七度的音程,逕行轉入悲哀的第一主題。11'47"(第一八○小節)第 二主題相繼被第一小提琴帶出,由弦樂與管樂共同承奏作推移與發展。旋律線發 展至此經過剛強的抗議後,接著就要進入最後一部份的尾奏。第二○九小節(13 '46")開始的尾奏,係在第二小提琴的緩而弱的跳音下烘托出。這裡出現的尾奏 並沒有像先前出現劇烈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平和的旋律線,儘管表面是如 此的平和,但是我們不難從先前的劇烈抗爭得知這種的「平和」是迫不得已的。 次樂章的哀淒氛圍就在如是唯諾的嫋嫋餘音下畫下休止符。
第三樂章 速度/快板(Allegro vivace) 曲式/三部曲 調性/降E大調 節拍/ 3/4拍子 小節總數/438 時間總長/6'30"
表現特色/同樣是三部曲的架構,卻一反第二樂章的愁容,以詼諧的曲趣訴說英 雄的甦醒,將再度燃起人類的希望。 內部形式/時間/小節數
A段/0'00"-2'54"/1-156 B段(Trio)/2'55"-4'42"/157-251 A段/4'42"-6 '16"/251-418
Coda/6'16"-6'30"/419-738
當我們看到了身為英雄應有的雄赳赳氣概(第一樂章),同時也看見英雄如同一 般人無力抗衡天意天命而被征服(第二樂章),想想貝多芬理想中的英雄就這樣 「壽終正寢」了嗎?答案當然不是!因為在接下來的第三樂章,這位「英雄」將 「復活」!同樣是三段體形式的第三樂章,卻是與前一樂章截然不同的氣息-詼 諧曲(Scherzo)。輕快的節奏與躍動的線條在這一個樂章中盡覽無遺,這正是說 明被征服的英雄又再度甦醒了。樂章一開始之際,便由弦樂五部以著輕盈的跳音 奏出熱鬧繽紛的聲響,0'04"(第七小節)主導樂器雙簧管登場,隨著旋律線起伏 躍動,各部的管樂也陸續加入承奏陣容。中間的樂段(Trio)在一聲聲俐落的強 奏和弦下進入,自第一五七小節(2'55")由富清越嘹亮音色的法國號主導開始, 貝多芬對於在此主導的法國號,在數量上也多增加了一支共三支,無異為當時的 首創,同時也因為該種手法,讓該樂章的曲風添得雄渾豪邁之氣。敏捷輕快的法 國號在中音域區展開圓潤的旋律,藉以描寫狩獵的情景。悠然的曲趣(但是這對 吹奏法國號的樂手來說,可是一點兒也不輕鬆)在一分四十七秒之後告一段落。 緊接在狩獵樂段之後的是A樂段的重現。重現的樂段在第二五一小節(4'42")登 場,詼諧的曲風仍由弦樂部率先引導而出,緊湊的旋律在趨急的速度下,穩定地 向前邁進,直到第四一九小節(6'16")才從容不迫地進入Coda樂段,在定音鼓持 續穩定的陣陣鼓聲中將各部器樂帶入壯大地結束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速度/甚快板(Allegro molto) 曲式/自由變奏曲(Variation) 調 性/降E大調 節拍/2/4拍子 小節總數/475
時間總長/12'12" 表現特色/ 內部形式/時間/小節數 序奏/0'00"-0'14"/ 1-11 主題/0'15"-1'02"/12-43
第一變奏/1'02"-1'46"/44-61 第二變奏/1'46"-2'22"/62-77 第三變奏/2' 23"-3'12"/78-118
第一發展/3'13"-4'06"/119-176 第四變奏/4'07"-4'41"/177-212 第五變奏 /4'41"-5'29"/213-259
第二發展/5'29"-7'10"/259-350 第六變奏/7'11"-8'58"/350-382 第七變奏 /8'59"-11'19"/382-432
Coda/11'20"-12'12"/433-475
接著進入自由變奏曲式風的終樂章,所謂變奏曲風係圍繞著代表最基本樂思的主 題。在這兒我們不妨腦力激盪一番:一八○四年完成的「英雄」其第四樂章的主 題旋律,與一八○一年完成的舞劇音樂「普羅米修士的造物」(Die
Geschopfe des
Prometheus)終曲旋律,可說是相同的樂思與動機音型,不過是借用轉移罷了。 同樣的主題又再度被運用在作品三十五的降E大調「英雄主題變奏曲與遁展曲」中 。整個曲風可說是沈浸在一片歡愉的氣氛中,同時也不妨將它看作成第五、九號 交響曲終樂章的前影。話雖如此,並不代表貝多芬作品中主題題材交互運用後顯 得重複而枯索無味,而是這些類似的題材貝多芬卻巧用作曲手法,運用豐富的配 器,展現截然不同的風貌。繼前一樂章「英雄」自死亡中甦醒後,回復其生命力 ,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於樂譜上標示著甚快板的速度,試圖營造出狂歡無羈的 力量。樂章一開始,在眾管樂部的一片沈默下,弦樂五部以著強力且俐落的速度 ,狂奔出下行音階帶出十一小節長的序奏。在強勁的序奏後,緊接於第十二小節 (0'15")弦樂五部轉以微弱的撥奏帶出變奏曲的主題,0'27"木管(長笛、單簧 管、低音管)加入共同唱出活潑具舞曲風的音型。撥奏的主題音型告一段落後, 中提琴與低音提琴稍事休息,弦樂部易撥奏弓法為連弓(arco),帶出第一變奏 。1'02"開始的第一變奏,略分由兩個部份所共同組成。第一部份則是第四十四小 節至五十三小節(1'02"-1'20")由第二小提琴主導旋律線的推進,並在1'12"反 覆,吟詠兩次後直接進入下一個部份。第五十四小節(1'21")開始的第二部份, 雖沒有特定的樂器作為引導,卻巧妙地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與大提琴的輪 唱風格似的推移下,於1'33"反覆後形成悠閒的樂風。未迨休息第二變奏於第六十 二小節(1'46")出現,此時的中提琴毅然以弱奏的三連音音型登場,襯托出主奏 的第一小提琴旋律,第二小提琴與大提琴紛紛於1'49"、1'50"陸續加入,相繼與 中提琴唱出短暫反行的諧趣音型,在反覆輕鬆的樂段之後,2'03"(第七○小節) 由大提琴沈靜的音色主導短促的上行音型,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以反行的音型相 喝,向前繼續發展第二變奏的樂段。經過以弦樂部作主角的變奏樂段發展過後, 即將登場的第三變奏(2'23")主旋律轉由富優美音色的木管樂部承奏。擔任主奏 的雙簧管與單簧管以「分部合唱」的方式作搭配(雙簧管/e2,單簧管/a音開始 ,兩者相差五個音程)吹奏出圓滑的旋律線,第一小提琴則以著上下其行的音階 音型伴奏之,尤其在低音提琴的撥奏下,益顯曲調線條的明快與俏皮。2'33"曲調 線由木管交至第一小提琴部,低音提琴轉為音階音型,管樂部大肆張狂地以輕鬆 的跳音音型,向前緩緩地大步推進。2'48"管樂再度接手主導權四個小節後,全體 便在趨強態勢推動下,結束在三次強力(ff)四分音符的和弦(3'11"-3'12")下 ,將變奏形式暫告一段落。
變幻無窮的自由風
由於貝多芬在終樂章並非使用嚴格變奏法而是自由變奏,所以在變奏手法上,加 入相對、開展、劇烈及更複雜的音型變化。於此在第三變奏告一段落後,原可緊 接第四段變奏,卻在這兒加入一段發展部。第一一九小節(3'13")還原降Si音, 成為c小調,先由第一小提琴帶出的發展部,在相當簡單的配器運用下,各部器樂 輪替出現帶出主要樂句(第一小提琴/3'13",第二小提琴/3'19",中提琴/3' 26",大提琴/3'32",低音管/3'39",第一小提琴/3'40"),這段如層層峰巒 交疊的旋律,釐不清彼此的界限,形成具層次感的推移動線。經過這麼一段小規 模的發展樂段,第四變奏於第一七七小節(4'07")進入,各部木管淡出,徒剩長 笛(f3#)主導旋律的出現,同時與第一小提琴(f2#)以相差八度的音域並行, 4'14"雙簧管加入,4'22"長笛轉以清越的高音域旋律線替之,隨著音域的攀高, 力度的增強,4'29"弦樂部與管樂部分別奏出突強的三連音音型,帶出昂揚的氣息 。這般趨強的旋律音型將第四變奏作了個結束後,在短促的上行音階(4'41")後 ,便一鼓作氣的繼續向前推進進入第五變奏。第二一三小節(4'41")主奏的第一 小提琴與長笛、雙簧管相偕奏出強勢的附點跳音音型,逕自展開第五變奏的樂段 。隨著雄壯的氣勢,與各部器樂的強奏,儼然形成一段雄赳赳氣昂昂的進行曲風 。進行曲風在5'29"告一段落後,又插入一段發展部。第二五九小節(5'29")展 開的第二發展部,轉趨為和緩的樂風,將之前的進行曲風作一變化的承奏。在三 支法號持續十二拍的Mi音下,由長笛引導第一小提琴低八度音程作陪唱出旋律線 ,並接續由5'39"/雙簧管,5'43"/法國號,5'48"/低音弦樂與木管承奏。旋律 線奏起起伏有致的音階音型,唱著輕快活絡的氛圍。這段活潑的第二發展樂段, 長達百餘小節,持續不斷將旋律推向高潮,並在7'10"告一段落。此時速度轉為行 板(Poco
Andante),單由木管樂帶出主題的變奏(即第六變奏),隨著弦樂陸續的加入, 豐富這段抒情略帶陰鬱的曲風。不帶任何提示性的音型出現,8'59"(第三八二小 節)便由法國號以著極強(ff)的吹奏奏出第七變奏,9'42"雄壯威武的曲風淡出 後,出現弦樂主導的輕鬆的短暫樂段,與之前的渾厚感形成有趣的對峙,隨著第 一小提琴旋律線的爬昇,與短促音型的鋪陳下(10'47"-11'19"),準備進入最後 一個樂段。第四三三小節(11'20")開始的尾奏(Coda),先轉速度為急板,並 由樂團全體強奏出和弦後,緊接著一陣紛亂的音階,頗有首尾呼應之效,11'25" 法國號以突強的力度主導尾奏的推進,各部器樂在法國號雄壯的帶領下,直奔至 曲終,帶出光明燦爛的結局。長達十二分鐘之久的終樂章,貝多芬事實上指使用 一個主題(0'15"-1'02"),並加以不斷反覆的變奏呈現,一開始便以霹靂般地迸 裂而出,並隨著旋律線的行進與發展,賦予它無限的熱情與力量,企圖引起廣泛 的共鳴。
結語
從頭聽過「英雄」後絕大多數的聆者莫不對貝多芬營造的強而有力的音響性、發 展規模龐大複雜的樂章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起當代的作品絕對是所向無敵,但 是拿之與近代作品家如馬勒的交響曲相較則有欠公平)。對於樂曲背後的意涵, 即貝多芬所謂的英雄形象,應該取決於體驗人類世界的一種真實展現,他能意氣 昂揚,他也會受到死亡的征服,並再度甦醒昇華至另外一個世界而他所擁有的正 義、偉大與威信都將隨之過往消逝。或許這也就是有人將這闋「英雄」歸之於貝 多芬的自畫像的關係吧!
附註: 註一、附有標題的交響曲有:第三號/英雄;第五號/命運;第六號/田 園;與第九號/合唱。
註二、貝多芬最早是以鋼琴演奏家發跡,後從事樂曲創作大放異采。
註三、貝多芬在「英雄」的編制上,首創將法國號從二支增加至三支,這也造成 「英雄」的旋律風格獨具沈渾厚重的原因之一。
註四、西元一八○四年貝多芬原欲將已完成的「英雄」獻予拿破崙-這位為解放 自由的英雄,因此在封面上印有「Buonaparte」龐納派特,即拿破崙之名的字樣 。
-- 生命因BEETHOVEN而闪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8.155.141]
|
|